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科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坐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空格中填写正确答案的代号。第Ⅱ卷各题答案用黑色钢笔或黑色圆珠笔答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考试结束来后只缴交答题卡。
第一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下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据表可知古代中国( )
特色文物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上游
A. 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色 B. 玉文化影响广泛
C. 手工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D. 原始宗教的发达
2. 钱穆在《中国经济史纲》中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史上变动最激烈之时期,经济方面主要是从贵族御用工商及贵族私有的井田制而转变为后代的农工商兵的自由业,遂使战国时代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下面对战国“崭新的面貌”解读正确的是( )
A. 贵族政治已转化为官僚政治 B. 民营工商业完全取代“工商食官”
C. 华夏族与戎蛮夷狄完成民族交融形成汉族 D. 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土地国有制
3. 关于秦朝速亡的原因,汉高祖的总结是“孤立之败”,于是他将秦朝已经废除的分封制和广泛推行的郡县制兼而用之,试图实现长久统治。汉高祖的这一做法( )
A. 准确地分析了秦亡原因 B. 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C. 是汉朝得以长寿的秘诀 D. 给汉朝的稳定埋下隐患
4. 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 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 B. 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
C. 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D. 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
5.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客主,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据此判断,这一税制推行于( )
A. 汉朝 B. 唐朝 C. 北宋 D. 明朝
6. 据考古发掘统计,在爪哇、苏门答腊、巴厘诸岛发现的中国铜钱,除少量唐代的开元钱外,大部分为宋代铜钱。在日本也有28处出土了中国铜钱,从唐到明共553000余枚,其中北宋的钱币占82.4%。据此可知宋代钱币( )
A. 初具国际货币职能 B. 拓展了海外贸易范围
C. 推动对外政策调整 D. 提升了民众消费能力
7. 晚明时代,社会一时尽弃实学,谈良知者满天下,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公开蔑视传统礼法和忠君节义观念的现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学说被不断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君父可以不恤,名义可以不顾”的思想主张。这一变化所依托的主要条件是( )
A. 专制皇权的强化 B. 社会主流思想的嬗变
C. 社会经济的变迁 D. 知识精英阶层的觉醒
8. 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其中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的思想家是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李贽
9. 黄仁宇先生认为,这场运动使得原本就已经行将就木的清王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削弱,不得不启用汉族士大夫的力量,来维持其最后几十年的国运。这场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清末新政
10. 1895年至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55家,年均13.75家。而1904年至1910年间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平均39.4家,是前者的2.87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B. 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C.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 辛亥革命扫清障碍
11. 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 )
学者 观点
张鸣 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来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姜义华 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杨银权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 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A. 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被认识 B. 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
C. 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
12.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九一八事变 B.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卢沟桥事变 D. 重庆大轰炸惨案
13. 下图所示内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其所属部队发布的一些纪律规定(节选)据此推断,这些纪律规定应发布于( )
◆我军人员一律露宿街头,不住民房,不进经堂,不撕毁藏胞门楣挂着红布和门板贴着的佛像。 ◆公买公卖、态度和蔼,爱护藏胞牲畜、庄稼。 ◆这一带吃水困难,要帮助藏族老人背水。
A. 北伐战争期间 B. 井冈山会师后 C. 红军长征途中 D. 渡江战役前夕
14. 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指出,“在农村中,应坚定地解决土地问题”,“在城市中,除团结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子外,应注意团结一切中间分子”。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 )
A. 开展土地革命解放农民 B. 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C. 宣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D. 扩大兵源以赢得胜利
15. 新中国建立初期,农业合作社逐渐发展起来,对图2信息解读最为合理是( )
A. 三大改造中诞生了农业合作社 B. 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工业发展
C. “一五计划”发展农业合作社 D. 人民公社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
16.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 实现“三通”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方针已渐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
——张鸣《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一套稳妥可靠的官僚制度对于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魏晋时期,统治者力图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但最终形成了“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门阀制度。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而同样步入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科举制度的作用,不可不谓大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统治政策由“无为”转“有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对中央集权政府的作用“不可不谓大矣”。
18. 有同学探究南宋初期沉船“南海I号”是否到过广州,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贾耽记录了从广州经过南中国海、印度洋至波斯湾的“广州通海夷道”。
——据《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二:宋代对船舶的出入管理极严,如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经商的船舶,必须在广州口岸发舶;往朝鲜、日本的船舶,则必须在明州(宁波)发舶。泉州在宋初未设市舶司时,其商船出海贸易亦须前来广州发舶。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
材料三:朝廷要求(广州)市舶司及港口所在地方官员对到来的蕃汉商人热情迎送,海舶初到之时有“阅货宴”,停靠港口住舶期间提供酒食,离开时还要设宴张乐欢送。招待用酒来自地方官府所设的公使酒库所酿造的公使酒。
——据《宋史》
材料四: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整理宋代地层和遗迹出土的陶瓷器时,发现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纹饰的酱釉大罐,与“南海I号”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同类陶罐高度一致。通过考古类型学对比研究和实验室科技检测证实,这些酱釉罐都只能产自今佛山市南海区的奇石窑和文头岭窑。这批釉罐质地粗糙较为低廉,多属于酒水类盛储器等船上生活实用器,不是简单的外销商品。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I号”沉船出土酱釉器产地分析》
(1)有同学根据上述材料,认为“南海I号”到过广州,请你谈谈理由。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19. 为实现独立富强,近代中国各阶层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他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康有为主张“全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先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继而学习宣传十月革命,以俄为师,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之后发展转变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文化运动。······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性质,也由其初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转变成了为新的革命斗争服务的新文化运动了。
——李世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带来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在宣传内容和运动性质方面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留给后人怎样的精神财富?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多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86%以上是文盲。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时艰,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探索,营造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商国是、共谋发展的良好政治氛围,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都得到空前释放与扩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于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国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从5000多年深厚文明传统中汲取养分,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点。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科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坐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空格中填写正确答案的代号。第Ⅱ卷各题答案用黑色钢笔或黑色圆珠笔答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考试结束来后只缴交答题卡。
第一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原因:社会新问题涌现方针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汉武帝远大的政治抱负。
(2)趋势:标准由以门第为主变为以才能为主;用人范围扩大。
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8题答案】
【答案】(1)理由:“广州通海夷道”表明广州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宋代对船舶出入管理严格,往东南亚等地的商船须在广州发舶;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酱釉大罐与“南海1号”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同类陶罐高度一致,且这些陶罐是船上生活实用器,说明“南海1号”可能到过广州。
(2)原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繁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海上贸易利润丰厚,商人积极性高。
【19题答案】
【答案】(1)理解: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故作者认为它“并不是坏东西”。
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其根本目的是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没有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故作者认为它是“小变”“量变”。
(2)宣传内容变化:初期宣传民主、科学和自由,之后宣传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后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
性质的变化:由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化。
(3)原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人们探求救国道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精神财富:爱国救亡,民主自由,文化启蒙,英勇斗争。
【20题答案】
【答案】(1)成就:奠基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中国经济奇迹”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特点: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