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选择性考试)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下表是世界各地原住居民对培育农作物做出的贡献情况。此表格说明,古代原始文明( )
古代各地的原住居民 培育出的农作物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 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古代西非班图人 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古代南亚人 芋头
古代中国人 水稻和粟
A.具有多样性特点 B.农业技术发展高超
C.经济水平差异大 D.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2.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一处港口遗址发掘出大量古风时代的希腊陶器,类似陶器也曾出现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腊殖民地。这说明( )
A.海洋文明冲击农耕世界 B.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
C.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 D.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
3.据记载,汉代刺史必须谙熟法律条文,刺史“循吏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其职掌为“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反映出汉代刺史( )
A.权重秩卑的特殊性 B.行政管理的高效性
C.监察职能的专职化 D.监察职权的广泛性
4.《新唐书》记载:“(两税法施行后)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保障了吏治清明 B.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C.缓解了土地兼并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河阳地区受灾,朝廷开常平仓、省仓进行赈济,但因赈济钱粮不足,“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以赈饥民”。此举( )
A.开创了防灾的制度体系 B.减轻了民众的差役负担
C.完善了救灾的赈济举措 D.化解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6.英国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时,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国会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他们联合向国王提出请愿书,请愿书活动渐成为国会立法权的渊源,而英国国会也在14世纪下半期形成上、下院分别开会的习惯。由此可知,英国形成了( )
A.议会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贵族共和制 D.等级君主制
7.下表所示是地方志中关于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后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
记述 出处
湘西,“改土后客民四至” 胡履新、张孔修《永顺县志》三十六卷
渝东南,“吴闽秦楚之民,悦其风土,咸来受廛” 王鳞飞等《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
鄂西南,“设流以后,常德、澧州及外府之人,入山承垦者甚众” 吉钟颖等《鹤峰州志》十四卷
A.解决了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 B.改变了民族地区落后面貌
C.为推动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D.加剧了民族地区人地矛盾
8. 1544年广东增城《沙堤乡约》认为在乡约之中宣讲六谕有特别意义:“宣以圣谕,不忘君也,忠也;申以训词,教民睦也,顺也。”这体现了( )
A.地方规约重视宗教作用 B.乡约确保民众和睦相处
C.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渗透 D.南方城市治理日益封闭
9.下图为清代绘画《卖白薯图》,描绘了时人在街头买卖白薯的情形。由此可知,当时( )
A.粮食安全问题解决 B.外来物种得到推广
C.小农经济基本瓦解 D.饮食结构渐趋合理
10.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前,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下旨对张廷泰漠视回避制严厉批判,并将其降职调往福建,还将审查御史等人一同论处。该材料表明,清代( )
A.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强化 B.皇权不断加强达到了顶峰
C.官员录用制度相对完善 D.官员选拔与管理有待加强
11.《拿破仑法典》中有1000多个条文规定了契约之责,如第1134条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据此可知,该法典( )
A.凸显了普通法系的优势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C.巩固了法国共和制政体 D.确立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
12.如表所示为1811—1871年英国人口的职业分布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占比职业部门时间 农业 工商业 其他
1811年 35% 45% 20%
1841年 20% 43% 37%
1871年 14% 55% 31%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经济布局的失调
C.重商主义的兴起 D.农业经济的衰退
13.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 )
A.世界贸易自由化已实现 B.国家力量影响贸易体系
C.国际金融体系最终建立 D.霸权主义渗透国际社会
14.下图反映了1949—1956年《人民日报》在对外关系中“抗议”和“谈判”两个词语的使用频率统计情况(单位:次数)图中变化折射出我国( )
A.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性逐步减弱 B.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消失
C.坚决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与美国的国家关系已趋于缓和
15.二战结束后至1968年间,英国政府曾对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调整。如下图,从中可以推断出( )
A.文官人员设置体现分工专业化 B.福利制度导致官员的人数膨胀
C.行政人员在政府中的作用降低 D.文官层次过多影响行政的效率
16.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参考中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想兑换黄金,必须先换成美元,再以固定价格35美元去兑换1盎司黄金。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变革( )
A.加速了世界贸易体系的瓦解 B.宣告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彻底丧失
C.导致了美国金本位制的破产 D.体现了美国经济优势的相对削弱
第二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共计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见另页)。
17.历史上,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金融机构滥觞于西周。《汉书》记载,“太公为周立九府环法”,时有“泉府”之设,办理赊贷,属国家信用。中国民间早期的信用活动在寺庙里进行,没有专业金融机构。后来被民间高利贷者、摊桌兑换商逐渐取代。唐时许多商业城市的金融业很活跃,信用放款叫“出举”“举放”“举债”“责息钱”;抵押放款叫“质”“收质”“纳质”。当时长安市场对外开放,外国商人也在这里放款。民间借贷以实物或者人力偿付借贷,质押借贷利息大都超过官定,甚至有人身作押的典身借贷。民间借贷还往往通过土地借贷、赁租等手段,获得他人园田的所有权,等等。
——摘编自孔祥毅《中国银行业的先驱:邸店、柜坊、寄附铺》
材料二 威尼斯地处拜占庭帝国、穆斯林世界和欧洲三大经济区之间,具有发展商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它首先以鱼盐之利在亚得里亚海立下了一个商业上的基础,以后向东发展,执地中海贸易之牛耳。由于缺乏政治、宗教、社会上的各种限制与障碍,威尼斯得以将其组织,全部适用于经济上最合理的规范上去。威尼斯的商业并未有被少数人全部把持,平民稍有积蓄,即可参加股份的投资。12世纪因与拜占庭帝国交战,威尼斯曾以强迫形式向国民借债。不同于当时其他各国的有借无还,威尼斯不但按时还钱,还支付5%的利息。后来威尼斯创建了债券市场,使债券可以买卖流通。威尼斯还开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508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来弥补国家财政的不足。威尼斯第一次将舰队、军队、政治力量和影响计入一个国家财政总账的借贷两方,通过价格操纵、货币发行、债券交易、资源抢夺为世界带来一场场更大规模的血雨腥风。”
——摘编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金融业发展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威尼斯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从1337年开始,英格兰与法兰西由王位而引发了百年战争,在国王的鼓动下,系列爱国口号在英格兰流传开来。战争结束后,英法间国家界限逐渐明朗化,国家主权也逐渐清晰。由于法语成为了敌人的语言,英国人产生了创立民族语言的想法。16世纪,在宗教仪式中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的地位。15世纪,英国两大贵族家族就王位的归属爆发了战争,他们相互残杀,贵族势力消灭殆尽。之后都铎王朝建立了绝对专制王权制度。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后,国王成为了世俗界与完救界的双重首领。同时不断推进的国家机构的改革,为英国民族国家所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袁广雪、张士昌《论英国民族国家的成因》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政府以东印度公司贸易为平台,相继征服了印度各邦。印度全境第一次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这成为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首要条件。英语最终作为共同的交流语言,加强了各地区的相互理解和民族沟通,促使他们产生了休戚与共的认同感。最早出现的一批懂英语的精英阶层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后,通过报纸、演说、编写小册子和群众集会等方式宣传民族主义和西方的民主和平等观念。他们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成为领导民族主义运动的政治代表。
——摘编自马忠玲《英语在印度:谁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语在印度的推广产生的客观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4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航路开辟以后,新旧大陆之间的接触与联系使得新的生物物种相互流传,特别是起源于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不仅改变了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生活方式,而且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旧大陆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新大陆,其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能提供的牧养量,地表植被逐渐遭到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殖民者大量种植于美洲的经济作物如烟草、可可、棉花等,导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破坏。巴西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葡萄牙殖民者到达之前,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今天,巴西北里奥格兰德州已经没有原始森林的痕迹了。
——摘编自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根据材料与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明确提出“精贡举”的主张,要求改革“专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范仲淹的改革之方是让地方“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然后“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摘编自范立舟《论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期间的思想倾向》
材料二 在王安石看来,国家兴学办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用合一的人才,为学为文要有补于世。他主张文武并举,反对“文武异道”,主张既要做到通晓“朝廷礼乐刑政之事”,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崇尚朝廷实用的礼法、乐教、刑罚、政令,反对“重章句轻涵义”的“无补之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校)。”王安石还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有符合各方面所需人才的稳定来源,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的培养就应以学校为主,而不能以科举为主。
——摘编自朱虹、龙溪虎《千年回眸王安石(四)—举才济世创办新学》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王安石科举改革思想的共同之处。(4分)
(2)结合相关史识,评析材料二中王安石人才培养“不能以科举为主”的观点。(8分。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选择性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D C A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A B A A D
二.非选择题
17.(1)特点:历史悠久;官营和私营并存;面向中外客户;信贷方式多样;存在人身抵押等落后行为。(6分。要求三点)
(2)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渔盐业发达;限制与障碍较少;平民可参加股份投资;商业信用良好。(4分。要求两点)
影响:促进了威尼斯以及地中海地区的商业发展;推动了金融近代化;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4分。要求两点)
18.(1)原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英语的形成与普及;宗教改革的影响;王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机构的日益完善。(6分。要求三点)
(2)影响:促进了民族主义(民族意识)的兴起;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为印度的独立和统一奠定基础。(4分。要求两点)
(3)影响: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凝聚民众,促进国家发展;过分强调本民族利益,导致对外侵略扩张。(4分。要求两点)
19.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要求论题正确,论述充分,答题规范。论题2分,论述8分,综合表述2分。除示例外,其他符合要求的亦可。
【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并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多重影响。(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作物逐渐从美洲外传到世界各地,其中一些作物被大量种植后,成为人们重要的粮食食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而有些作物具有高产特征,能够有效保障食物的供应,使得人们能够种植大量这种经济作物,这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在物种交流的过程当中,各种病原体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由于新物种的引进及过度垦荒,一些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急剧恶化,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8分)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以后的物种交流呈现出利弊共存的特征,并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多重影响。(2分)
20.(1)共同之处:强调实用之学,反对过度重视诗赋和儒经章句;要求提高学校选官的地位,降低科举选材的比重;增强人才选拔和朝廷需求的针对性。(4分。要求两点)
(2)【示例一】
评析: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1分)王安石开始变法时,北宋朝廷面临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以及严重的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其中,北宋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是造成冗官问题的重要因素。且宋初科举考试内容重文轻武,所选人才难以应对边疆危机。通过官办学校体系开展专业化的教育,可以相对稳定地为国家提供法律、医药、天文历算和军事人才,缓和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总之,尽管这一观点在当时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改革行动,但它充分体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针对时弊,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智慧。(7分)
【示例二】
评析:这一观点反映了改革派的激进情绪。(1分)尽管学校教育能够为朝廷稳定输送实用人才,但当时的科举制在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推动社会风气转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科举选官放在次要地位,不利于朝廷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社会大局的安定。总之,这一观点反映了改革派对人才的渴求和挽救统治危机的努力,但由于过度激进,缺乏可操作性。(7分)
【示例三】
评析:这一观点不可能真正付诸实践。(1分)北宋时期是科举制发展成熟的时期。科举录取规模扩大、程序逐渐完善,已成为选拔官员的主渠道。科举制度还是宋初崇文抑武国策的重要一环,在防范武将专权风险的政策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改革面临的严峻形势,实用人才会优先安排到富国强兵的改革一线任职,从中央到地方官学教育缺乏充足的培养实用人才的师资保障。以学校选官取代科举选官,不但无法在短期内满足朝廷的人才需求,反而会招致守旧势力和通过科举入仕的文官群体的联合反对。总之,王安石的这一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北宋的政治传统和改革政策背景,不可能指导教育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行。(7分)说明:对观点作出评析判断1分,评析过程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