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 考古发现,在内蒙古赤峰大甸子遗址出土二里头风格的陶爵和陶鬻;在浙江、上海一带马桥文化中出土二里头文化的陶,在四川三星堆出土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铜牌饰。这些发现说明,当时( )A. 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B. 中原王朝统治范围不断扩大C. 手工业生产技术成熟 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2. 据《史记》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因其先祖曾侍奉过周文王,国君被封为子爵诸侯。后来楚国发展强大后,认为子爵和自身实力不相配,请求加封,但遭拒绝,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自立为王。这反映了( )A. 周天子的核心地位稳固 B. 楚人与华夏各族同源共祖C. 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 D. 传统政治秩序已彻底破坏3. 汉初,随着黄老政治的推行,汉律大体沿着轻刑的方向不断修改,如惠帝除挟书律,高后除三族罪和妖言令,文帝除收孥相坐律令和处以族灭之刑的诽谤妖言罪。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法律又转向严密奇酷。这一转向( )A. 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B. 标志着法律体系日益规范C. 表明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 基于加强大一统统治需要4.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建康有人口4万户。梁朝时,建康人口达到28万户,城区扩大,东西南北各40里,其发展规模与繁荣程度,可比之于汉代的长安和洛阳。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 )A. 江南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B. 在南北对峙中北方处于明显劣势C.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5. 隋唐之前的史书,多为个人著述。593年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撰史。唐太宗时设立史馆,修纂前代史及本朝史,并令宰相监修,正式确立了官修正史和宰相监修的史书编纂体制。较之前,唐太宗的做法( )A. 扩大了宰相的政治权力 B. 意在彰显政权的合法性C. 开创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D. 杜绝了民间修史的现象6. 北宋时,江淮、两浙、荆湖、福建等地佃户在完成当年收成之后,经与地主商量可去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佃户在购买三、五亩土地之后,也可以脱离原来的地主,而自立门户。由此可知,北宋( )A. 农民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 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大变革C. 契约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 官府对民众的控制日益加强7. 与1785年西藏地方政府发行的银币相比,如图所示货币最大不同点在于钱币正面由汉字取代过去藏族文字。这一不同( )A. 践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B. 体现了清朝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C. 宣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经济主权D. 见证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管辖权的开启8. 1900年6月,清廷发布“宣战”诏书。随后,盛宣怀急电李鸿章、刘坤一及张之洞三人,向他们分析形势,提议搁置朝廷命令,不随京城局势起舞,提议得到了接电者的积极响应。据此可知,这些做法( )A. 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B. 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渊C. 使华北地区免受战火的躏 D.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9.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整理党务第二决议案》规定:“本党党员未受准予脱党以前,不得加入其他党籍,如既脱本党党籍而加入他党者,不得再入本党。”决议颁布后,中共声明今后将不从国民党员中吸收新党员。这折射出( )A. 国共合作已全面破裂 B. 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 C. 中共革命影响力增强 D. 革命领导权已经转移10. 据统计,在陕甘宁边区安塞、绥德、吴堡、米脂4县中,共产党员在乡(市)参议会中分别占18.4%、13.8%、29.1%、18.2%;在晋察冀,国民党驻边区的联合办事处主任郭飞天被选进了参议会。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临时参议会中,有国民党人士50余人。这些统计表明( )A. 社会各阶层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B. 革命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C. 国共合作开始深入到政治领域 D. 中共致力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1. 1947年5月,南京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相继开始罢课,后来,沪、宁、苏、杭等城市高校学生5000多人汇集南京举行示威游行,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国民众的声援。这些行动( )A. 表达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B. 暴露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C.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加速了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12. 20世纪50年代初,全中国大街小巷都张贴着各种形式的爱国公约。下图是清华大学档案馆珍藏的一份1951年哲学系订立的《爱国公约》。爱国公约的制定( )文字内容(部分): 一、拥护毛主席、拥护共产党、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人民政府、拥护人民解放军; 二、反对美帝侵略台湾朝鲜、反对美帝单独对日媾和、反对美帝武装日本西德; 三、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支援中国志愿军,支援朝鲜人民军; 四、协助政府镇压反革命; ……A. 反映中美关系由合作走向冲突 B. 说明抗美援朝已取得伟大胜利C. 表明了人民高度认同新生政权 D. 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3. 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讨论“三线”建设问题的会议,会上强调,“三线”建设必须紧急推进,要在偏远山区建设备战基地,要将“三线”区域成功建设为能够适应战争需要的战略大后方。这反映了三线建设旨在( )A. 奠定工业化发展基础 B. 增强国家的国防能力 C. 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 D. 改善国民经济的布局14. 据国务院办公厅1991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广州市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市场调节部分占到77.6%。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80%。深圳、珠海则几乎没有了计划产品。这些调查数据表明(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C. 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D. 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得到贯彻15.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对儿童教育和健康实施全过程保障和干预,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规划覆盖了83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累计1120万儿童受益。该规划的实施( )A. 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B. 消除了城乡贫富差距过大问题C. 表明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D. 贯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共55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统治者意识到原本有效的女真政治制度并不能建立正常的统治秩序。金熙宗继位初,“循辽、宋之旧,颁新官制”,吏员制度正式确立。以尚书省令史为例,主要由进士出身的文资官、宰执子,还有枢密院、御史台、六部、统军司令史转补来充任,其出职(直接获得官职任命,无需参加选拔考试)年限在120个月,吏员出职为官员队伍输送了新鲜的血液。随着科举制日渐专尚词赋,吏员群体在行政方面的能力凸显出来。金代吏员出职没有最高官品的限制,省令史、护卫、奉御均有出职而致位宰执的情况。金代形成了完备的吏员制度,为后世吏员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摘编自王雷《金代吏员研究》材料二:元代重视吏员。实行科举前,主要通过宿卫、儒和吏三种方式选官,由吏出官者,约占“十九有半”;实行科举后,科举取士,三年仅百人,故时有“我元有天下,所与共治,出刀笔吏十九”。吏员来源广泛,如地方耆老等推荐地方德才之人为吏;辅助吏员的工作人员,通过推荐成为吏;官学儒生通过考试从事吏职等。吏员考课周期较短,一考仅90—120天,积两考即可出职正七或从八品,积三考即可出职六品以下各官,最高官职限制在四品,吏员出职“须以九十个月”。吏员出职打破了官、吏之间的界限,入吏等于入官,用吏就是选官,吏制即为官制。——摘编自夏春涛《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上下册)》注:吏员,作为中国古代各级官署中的具体办事人员,是我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代实行吏员制度的原因。(2)据材料一、二,比较金代与元代在吏员制度上的异同。(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元时期吏员制度所起的作用。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初,列强大肆在华掠夺铁路利权,通过经济渗透等方式使中国处于事实上被瓜分的境地。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收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修路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其中,川汉铁路董事局致电邮传部,恳求“俯顺民情,请予仍旧办理”,未果后,随即要求政府归还民间路款,仍毫无结果,人心愤激难平。四川、云南、山西等省保路运动逐渐展开。一时间,拒借外债,集股办路,自保路权,蔚然成为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保路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铁路事业的发展,并使全国人民逐渐对清政府感到失望,转为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摘编自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保路运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保路运动的影响。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8年颁发的《井冈山土地法》,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所有,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尽管统一进行再分配,但这与农民固有的地权私有意识存在一定差距。1929年颁发的《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从法律层面上重新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没收对象,一定程度地打消了农民的顾虑,有助于农民切身体验到革命带来的实惠而起来支持革命。此外,一些地方苏维埃政府和根据地依据具体斗争形势,很早便提出并实行了土地农民私有的政策。193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实行土地登记的布告》,最终肯定农民土地私有。至此,中央苏区完成了土地政策从土地国有到农民私有的转变。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在把农民动员起来的同时,又避免了苏区社会大范围的持续动荡。——摘编自叶美兰、黄正林等《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七卷中共农村道路探索》(1)据材料,概括中共土地政策演变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土地政策实施的意义。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期 表现两汉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后,“陆上丝路”开启,并出现首次繁荣。东汉因内患不断而放弃对西域的控制,丝路已无当年繁华。隋唐 隋唐丝路迎来第二次繁荣。安史之乱后,对外贸易转向海路,丝路再次衰落,陆路从主路逐步逆转为海路的补充。宋元 宋代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元朝时丝路成为帝国内部交通路线,海路亦畅通发达。明清 明朝开始海禁,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海上丝路走向衰落。民国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希望建设一个庞大的中国铁路网,其中包括修建与欧亚各国贯通的铁路。新中国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截至2023年1月,中国累计已经同15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文件。——摘编自肜新春《一带一路:包容、开放的亚欧命运共同体》选取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丝绸之路的变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D C D C B A C D C D B C B B A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共55分。16.(1)原因:统治区域逐步扩大;原有政治制度的不足;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对辽宋官制的借鉴;科举制弊端的暴露。(4分)(2)同:统治者重视;选任渠道多样。(2分)异:金代吏员出职没有最高官品的限制;元代最高官职限制在四品;金代吏员出职年限较长;元代出职年限相对较短;金代元代官吏存在界限;元代官吏界限被打破;与金代相比,元代吏员考核相对完善。(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3)作用:扩大了官员队伍,扩大了入仕的路径;为后世吏员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吏员来源的扩大,提高了吏员队伍的素质;有利于弥补科举制度的流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4分)17.(1)背景: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7分)(2)影响:挽回了部分利权;促进了中国国有铁路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导致清政府逐渐失去民心;增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力量;成为点燃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6分)18.(1)特点:由苏维埃政府主导;采取立法保障;由地方探索到中央认可与推广;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坚持实事求是);明确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归属;以革命动员为目的。(7分)(2)意义: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为之后的土地政策调整提供借鉴;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6分)19 .【评分细则】1. 论题与观点明确,并且有正确的价值立场,如“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其兴衰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丝绸之路的辉煌与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代政府的政策措施影响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等。(0分或2分)2. 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调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有关丝绸之路兴衰及东、西方之间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部分或整体史事。如汉代,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唐代,政府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西亚商人经海路来华定居于广州、泉州,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日本派遣遣唐使多次来华,唐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安史之乱后海上丝绸之路一度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瓷器、丝绸远销海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火药和指南针等重大发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明清时期,严格执行海禁、闭关自守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丝绸之路逐渐衰弱。21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个1分,合计不超过6分。)3. 对史实的论述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学生组织的材料,论证历史如有以下三个逻辑结构,均可赋分。一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丝绸之路兴衰的史实;二是阐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国历史变迁的关系;三是揭示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3分)4. 最后能够做出明确结论,呼应观点,回扣论题可以赋分,如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象征,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丝绸之路”。(0分或2分)【参考示例】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其兴衰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2分)丝绸之路大大密切了东方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汉代,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伴随着隋唐盛世的出现,丝绸之路迎来第二次繁荣。唐朝时期,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既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过往商旅和使者的安全,又不断加强了中西方交往。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内涵不断丰富并影响东亚等地,日本派遣遣唐使多次来华,唐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地。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构想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丝绸之路的兴衰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当汉、唐、元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时,丝绸之路多次繁荣;当唐末、晚清国家内忧外患,政策失当之时,丝绸之路亦多次陷落衰落。(9分)综上所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象征,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共同发展。(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