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评估
历史
下册全部
注意事项:共两大题,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 门第 B. 才能 C. 军功 D. 血缘
2. 下表为某同学阅读《贞观政要》时所做的读书摘要。这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读书摘要(节选)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 变革创新 B. 重用贤能 C. 以民为本 D. 虚心纳谏
3. 下图所示反映了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导致唐代755—764年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安史之乱的影响 B. 税收制度的改革 C. 自然灾害频发 D. 统治区域减少
4.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黄金时期,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下图中“?”处应填入的人物是( )
A. 王建 B. 杜甫 C. 元稹 D. 崔融
5. 史载,宋代帝王“日阅三卷”,以至乡童“朝诵暮弦”,时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由此可见,宋代( )
A. 崇文风气成为社会时尚 B. 儒家思想开始受到推崇
C. 地方治理重在文化教育 D. 国家教育体制十分完备
6.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下令更改河北路、河东路沿边有“戎”“虏”等字样的地名,如将“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平戎”改为“保定”,“平虏城”改为“肃宁”等。宋真宗此举意在( )
A 消除民族隔阂 B. 解决利益分歧 C. 扭转战争局势 D. 缓和民族矛盾
7. 13世纪晚期,来广州进行贸易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很多都没有在前代文献中出现过。当时的文献还将这些外贸往来对象划分为大东洋、小东洋、小西洋等几个海域,以替代前代文献中笼统称呼的“南海诸国”。据此可知,当时( )
A. 中央政权偏安一隅 B. 陆上丝绸之路遭受阻隔
C. 海疆遭到外敌入侵 D. 海上交通范围得到拓展
8. 司马光在完成这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后,宋神宗认为此书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将其定名为《资治通鉴》。据此可知《资治通鉴》价值在于( )
A. 详细记载了北宋前的历史 B. 提供历史经验以警示后人
C. 详细记录帝王将相的活动 D. 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9. 明朝废除丞相,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置锦衣卫监察百官;将地方权力分散到三司。这些措施旨在( )
A. 强化皇权 B. 加强监察 C. 精简机构 D. 增强国力
10. “驱荷寇,播一世英明,藩王正气参天地。辟荆榛,开千秋伟业,国姓遗风耀古今。”这副对联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
A. 岳飞 B. 朱熹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11. 有学者指出,清朝“在压力之下……大多数的儒生都慢慢退缩到安全地带,有的从事经学的研究,有的专心做八股文章,以求在科举仕途上猎取功名”。材料中的“压力”主要是指( )
A. 科举制的完善 B. 军机处的设置 C. 文字狱的禁锢 D. 儒学地位式微
12. 黄宗羲称:“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表明黄宗羲( )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B.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C. 宣扬西方的民本思想 D.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14分,第15题12分,共36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二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经济作物棉、麻、桑、蓝靛、茶树、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被广泛种植的原因,并归纳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 宋人以华夏正统自居是其政治生活的常态,根深蒂固。辽人为表示辽朝的华夏正统地位,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金朝统治者不断申明其华夏正统地位。
思想 辽太祖实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西夏建国后逐渐形成以汉学为主体的官学教育体系。金朝“尊孔崇儒”滥觞于立国之初,非常重视儒学教育。
制度 虽然辽朝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政策,但是辽朝的中央官制俨然唐制“翻版”。西夏地方行政体制基本沿袭唐、宋,但也保留了较显著的民族特色。金朝在中央实行一元化汉制,在地方上同时推行女真制与汉制。
——摘编自高福顺《内聚性: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历史演进的核心动力源泉》
材料二
材料三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1)据材料一,从政治、思想、制度方面概括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往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从台湾、西藏、新疆、东北黑龙江流域中任选一例,说明“康乾盛世”时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取得的突出成就。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唐朝统治的近300年当中,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比较长,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中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这是一件闻名中外的大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接触之后派使臣来中国贸易。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
材料三 清代统治者一直把安定社会秩序、稳定边疆、巩固国防放在首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比较而言,处理民族关系更为成功,而在处理国家关系上,尤其是在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上,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的倾向十分明显,这实际为晚期的落后挨打种下了前因。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清(1644—1840)》上册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史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并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评估
历史
下册全部
注意事项:共两大题,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14分,第15题12分,共36分)
【13题答案】
【答案】(1)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2)原因:高产作物单位亩产量大;适应性强,不与其他农作物争地。
表现: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
(3)因素:社会稳定,劳动力;工具革新,国家政策,农作物品种。
【14题答案】
【答案】(1)特点:政治上,都以华夏正统自居;思想上,少数民族政权“尊孔崇儒”,重视学习汉族文化;制度上,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制度,但仍保留自己的民族制度特色。(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示例一】
康熙时期,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清军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军政事务。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示例二】
1653年,顺治皇帝正式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清廷册封另一位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命达赖喇嘛和驻藏办事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5题答案】
【答案】(1)原因: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
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派遣唐使;新罗派遣使臣和留学生;等等。(答出一例即可)
(2)意义: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变化趋势:从主动对外交往到闭关自守。
认识:对外交往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封闭自守导致落后。(答出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