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图为青铜时代前期中国西北地区文化分布态势图。这说明当时中国西北地区( )A. 定居生活开启 B. 文明形态多元 C. 文明发展封闭 D. 小农经济落后2.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逐美不止于形之秀美,更重视风神妙韵。汤用彤先生在品鉴刘邵(南朝宋第四任皇帝)《人物志》时写道:“汉魏论人,最重神味。曰神姿高彻,神理隽彻,神矜可爱,神锋太俊,精神渊箸。”这种风气的形成源于( )A. 民族交融的加深 B. 人才选拔的需要 C. 魏晋玄学的盛行 D. 封建皇帝的偏好3. 大约在文成公主入藏140年后,唐朝派遣使臣崔汉衡出使吐蕃。《旧唐书·吐蕃传》记载了牟如赞普在见到崔汉衡时讲的一段话,大意是:今天大唐与吐蕃已经结为“舅甥之谊”,所以就没有必要再行君臣之礼……双方的边界也可以确定下来了。由此可见,唐代和亲政策( )A. 冲击了礼仪制度 B. 消除了战争隐患 C. 扩大了帝国疆域 D. 维护了边疆稳定4. 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中的饮食店可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如南宋临安城“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食米、下饭鱼肉羹腊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这说明宋代( )A. 市民消遣活动丰富 B. 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C. 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D.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5. 明代内阁首辅有对皇帝诏令提出异议,并将此诏令封还皇帝,不予草诏公布的权力,即“封还执奏”。在明宪宗、孝宗、穆宗时期,内阁首辅“封还执奏”,成功地驳回了皇帝的错误政令;而在明武宗、世宗时期,“封还执奏”则完全失灵。这反映了(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B. 内阁中枢地位的下降C. 阁权依附于皇权的事实 D. 君主专制的持续强化6. 1898年9月底,慈禧太后下令,重新恢复被裁撤的衙门,重新开始八股取士,但谕令“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军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次第举行”,京师大学堂继续筹办。这些做法( )A. 延续了中体西用思想 B. 宣告了戊戌变法失败C.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D. 促进了新式教育普及7. 1932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商品检验法》,商品检验范围包括进口和出口商品,对“有掺伪之情弊者、有毒害之危险者、应鉴定其质量等级者”,依法实施检验。同时规定,“应施检验之商品,非经检验领有证书不得输入”。这一举措有助于( )A. 确立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B. 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收回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D. 增强民族企业的利权意识8. 下表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部分人员履历一览表(节选)。这一现象( )姓名 职务 部分履历亓国培 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1年秋当选为泰山区参议长 曾任博山县县长,中国同盟会会员,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抗战爆发后,严词拒绝日本人拉拢,进入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万春圃 八路军鲁南军区副司令员 大地主,家中有耕地300多亩,抗战爆发后建立临(沂)郯(城)费(县)峄(县)游击支队,1943年加入八路军A. 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B. 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抗战C. 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基础 D. 体现了民主联合政府原则9. 195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该书叙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52年间的历史,并引用了大量丰富的经济资料来分析中国革命每一历史阶段的经济状况以及每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经济背景。该书的出版旨在( )A. 丰富中国革命史的内容 B.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 助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D. 完善高等教育的课程10. 下图所示为1987—2017年广州市商品进出口总值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亿美元)A.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B. 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 C. 中国成功入世的拉动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1. 古代墓葬是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古埃及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规模宏大,修建时间长,但不同的法老,其金字塔规模也有所不同,甚至陪葬品也有多寡之分。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 国家经济实力 B. 法老政治权威 C. 建筑技术水平 D. 社会风俗习惯12. 下表所示为12—13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介绍。由此可知,当时意大利( )项目 介绍运行主体 学生选举校长和管理学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组织结构 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学生组建“同乡会”;教师组成的“博士协会”社会角色 承担一定社会职责,负责当地行医人员的考核和执照颁发与政治势力的关系 多元政治结构,市政当局主导,教会和国王势力相对较弱A. 大学自治运动蓬勃发展 B. 世俗权力制衡教会势力C. 城市管理体制逐渐成熟 D. 宗教改革推动教育普及13. 14—18世纪是西欧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欧出现了许多由政府资助的舰队与航海学校、商业贸易公司。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法案》,颁发奖金以补贴航运,使得英国在后来形成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 )A. 经济优势成就西欧早期世界霸权B. 新航路开辟在政府主导下完成C. 民族国家形成助推欧洲贸易扩张D. 重商主义政策孕育了工业革命14.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C. 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D. 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15. 如图所示为1920年德国画家绘制的一幅漫画,画中德国被描绘成一只待人宰割的小猪,拿着刀叉准备分餐的是英国,坐在桌旁等着享用的是法国、俄国与比利时。该漫画( )A. 表达了对联合国的不满 B. 揭露了英国主宰欧洲的野心C. 渲染了德国的受害者形象 D. 预示着凡尔赛体系必将终结16. 自《1974年贸易法》修订以来,美国频繁利用其中的“301条款”,对美国贸易伙伴国家的“不公平、不合理、有歧视性”的法律、政策或者做法进行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后实施单边制裁。这反映出( )A. 贸易保护主义让美国陷入孤立 B. 国际贸易秩序面临霸权挑战C. 经济全球化呈现逆向发展趋势 D. 发达国家竭力重塑世界秩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初是考据学的发轫初期,有开创之功的是顾炎武和黄宗羲。他们目睹明学空疏之弊,大声疾呼,提倡“经世致用”与“博学以文”。他们首先批判了宋明理学的无根柢。顾、黄考据范围甚广,并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考据方法。如顾炎武曾自述其考据方法说:“列本证、旁证二条。本证者,《诗》自相证也;旁证者,采之他书也。二者俱无,则宛转以审其音,参伍以谐其韵。”顾炎武的治学范围、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等对清代考据学有着重要影响。——摘编自来新夏《清代考据学述论》材料二 为了考据结果的真实可靠,清代考据学者经常将数学的计算和统计运用到自己的研究当中,这同传统的以思辨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区别。考据之学在清代发展壮大,到乾嘉时期已经逐渐成熟、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考据学派。清代考据学派追求由小学以通经明道的学术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建立了严格的学术规范,探索出了科学的治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清代考据学派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不仅经学研究成果丰硕,而且在小学、史学、历算等学科亦有建树,还整理刊刻了大量古文献。——摘编自郭康松、陈莉《清代考据学派的学术特色及学术贡献》(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代考据学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考据学发展原因及“学术贡献”。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一股“自由帝国主义”思潮,认为“殖民地是负担”。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工业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降低,美国、德国的工业占比则不断上升。新兴的工业强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商品被挡在欧洲市场之外。法国、德国等国则十分热衷于殖民扩张,英国海外利益受到挑战。于是,传统的“自由帝国主义”论调遭到了普遍质疑,一股狂热的“帝国崇拜”热潮在英国兴起。——摘编自[英]劳伦斯·詹姆斯《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材料二 “帝国崇拜”热潮不仅支持政府参与瓜分非洲,还热衷于建立一个“更紧密的联合体”,把移民型殖民地变成“帝国的有机组成部分”。1887年,英国召开了第一次殖民地会议,讨论英国与各殖民地间的合作问题。此后,英国获得了殖民地的“诚挚关注和赞许……积极的帮助”。大量英国资本由欧洲转向殖民地,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从另一方面来看,既然可以轻易地从殖民地获取利润,技术与设备的改造升级就显得不那么急迫了。——摘编自李刚《试析19世纪末英国的帝国崇拜热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英国“帝国崇拜”热潮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帝国崇拜”热潮对英国的影响。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非关系不断深化。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陆续与中国建交。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对非洲10国的访问堪称新中国外交史上建立中非新型关系的“开山之旅”。在这次访问中,周恩来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为中非长期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总是率先承认的,并给予其更多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多次对来访的非洲国家领导人说,中国和非洲同属第三世界,中国永远反对霸权主义。——摘编自王龙琴《中非友好关系发展历程》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非互利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中国连续1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非洲52国和非盟委员会同中国分别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中方帮助非洲新建和升级了近10万公里公路、超1万公里铁路、近千座桥梁、近百个港口。仅过去3年,中国企业就为非洲创造了超过110万个就业岗位。在2024年9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郑重宣布:"面向未来,我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当前,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摘编自刘叶婷《记者观察:中非命运共同体再升级"全球南方"谱写新篇》(2024年9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非关系不断深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非关系深入发展的表现及意义。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表1 1868—1913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统计年份 总值(1000关两) 茶叶 丝、丝绸 籽仁、油 豆类 皮类 棉花 羊毛 煤 蛋类1868 61826 53.8% 39.7% — 1.0% — 0.9% 0.4% — —1880 77884 45.9% 38.0% 0.1% 0.2% 0.5% 0.2% 1.6% — —1890 87144 30.6% 33.9% 0.6% 0.4% 1.4% 3.4% 1.9% — —1900 158997 16.0% 30.4% 2.5% 2.9% 4.5% 6.2% 1.9% — —1905 227889 11.2% 30.1% 3.4% 3.0% 6.0% 5.3% 3.7% — 0.9%1913 403306 6.4% 28.3% 7.3% 5.5% 6.0% 4.1% 2.4% 1.6% 1.4%表2 1868—1913年中国主要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的比重统计年份 总值(1000关两) 鸦片 棉货 棉纱 谷类、面粉 煤 煤油 金属类 机械 铁路材料、车辆1868 63282 33.1% 29.0% 2.5% 0.1% 2.1% — 4.8% — —1880 79293 39.5% 24.9% 4.6% 0.8% 1.2% — 5.5% — —1890 127093 19.5% 20.2% 15.8% 9.6% 1.6% 3.2% 5.7% 0.3% —1900 211070 14.8% 21.5% 14.3% 7.0% 3.1% 6.6% 4.7% 0.7% —1905 447101 7.7% 23.6% 15.0% 2.9% 1.6% 4.5% 10.4% 1.2% 1.8%1913 570163 7.4% 19.3% 12.7% 5.2% 3.7% 4.5% 5.3% 1.4% 0.8%——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提取材料信息,围绕“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变迁”这一主题,自行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高三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特点:提倡实用之学;考据范围广泛;方法较为科学完整;学风严谨;重实证、讲证据。(2)原因:对明代空疏学风批判;对中国考据学历史传统的继承;考据学者具有学术自觉和务实学风;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学术贡献”:整理和训释传统文化典籍;推动学术研究方法革新;促进多学科发展。【18题答案】【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英国工业地位下降,面临新兴工业强国的竞争;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传统的“自由帝国主义”论调遭到质疑。(2)影响: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密切了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联系;短期内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妨碍了英国工业的技术进步。【19题答案】【答案】(1)原因:相似的历史遭遇;双方发展战略的考虑;中国对非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坚定支持;两极格局下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需要。(2)表现:中国长期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非洲成为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者和重要参与者;中非合作论坛多次举办;中国大力援助非洲基建;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意义:有利于中非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世界多极化发展和国际局势缓和;有利于缩小南北差距,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亚非文化交融互鉴;有利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20题答案】【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论述: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等特权,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中国传统优势产品(茶和丝绸)的比例不断降低,豆类、棉花等原材料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反映了列强掠夺中国原料的要求,说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棉纱、面粉等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上升,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要求,说明中国已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20世纪初,机械和铁路材料的进口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修筑铁路的要求,说明中国已成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地。总之,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结果,表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反映了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趋势。示例二论题:近代中国外贸发展具有双重影响。论述: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等特权,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豆类、棉花等原材料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棉纱、面粉等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上升,说明中国已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0世纪初,机械和铁路材料的进口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修筑铁路等资本输出的要求。这一切都使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棉布、棉纱的进口打破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原材料的出口也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小农经济逐渐瓦解。机械和铁路材料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民族工业对机器设备的需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加重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其影响具有双重性。(“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