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节 声和听觉(课时练习)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一、单选题1.雷声是下列哪一种物质振动发出的声音 (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气体和液体2.挖耳屎不当很容易造成传导性耳聋,最有可能被损坏的是( )。A.鼓室 B.耳蜗 C.鼓膜 D.听小骨3.能将外界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A.鼓膜 B.听小骨 C.耳蜗内 D.前庭4.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水中大C.在校园周围植树能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D.声控开关是利用声音的音调来控制电路的5.如果用手按在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你将不再听到铃声。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A.此时发出的是超声波 B.车铃停止了振动C.此时发出的是次声波 D.车铃周围没有了传声介质6.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哈欠”影响了(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7.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生的音叉触及面颊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8.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触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如图甲所示。当音叉停止发声后,乒乓球贴触音叉,乒乓球不会被弹开,如图乙所示。该实验现象说明(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9.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米。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秒,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为 ( )A.0.5秒 B.1秒 C.0.5分 D.1分10.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发声装置)固定在拔罐器内;②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听到音乐声越来越小。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步骤①中音乐声尖锐刺耳是因为声音响度大D.步骤②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11.如图是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摆动的快慢B.每次实验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C.需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和辨别钢尺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二、填空题12.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13.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 传声。14.满月时我们看见一轮圆月,但上面并不都明亮,其中阴暗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 地区,较亮的是月面的 地区。月球上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是月球上 。15.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 传到 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 传到 ,刺激 内的 ,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 传到 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16.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17.春天,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野外活动。沿途的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同时也使他想到许多科学问题:(1)途中同学们一路高歌,歌声是由于声带 产生的。(2)他的一位同学坐车时晕车呕吐,主要原因是( )A.汽车的震动B.车速过快C.内耳某感受器过于敏感(3)观赏油菜花时,发现油菜地里蜜蜂飞舞,而附近的稻田里却没有蜜蜂问津,原因是油菜花具有 的特点(写出其中两项)。(4)随后他又去采摘番茄,发现有一株番茄枝上结出不同品种的番茄,那么农民采用的营养繁殖方法是 ,这种繁殖方法属于 (填“有性”或“无性”) 生殖。18.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示意图:(1)具有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的结构是图中的[③]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19.小金在坐长途汽车时,为了防止晕车,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晕车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晕车主要是由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动。(3)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20.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在15℃时,湖面上一艘静止的汽艇发出汽笛声,4.2秒后听到经岸边高山反射回来的回声,则该汽艇离岸边高山的距离是 米。(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21.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由于内耳中的[ ] 和[ ] 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 。(2)小晨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的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鼓室内压增大,[ ] 向外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建议他嚼口香糖,使[ ] 张开,从而使[ ] 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消失。(3)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 (填序号)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 (填序号)。(4)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是因为 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22.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4)如图,已知,,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则此时声速为 。三、实验探究题23.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敲一下音叉,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小球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2)乙图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 传播。24.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吸音性能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25.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小科将纸片小人放在收音喇叭的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入玻璃钟罩内。(1)打开收音机播放音乐,会观察到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2)调节收音机音量旋钮使音乐更响,观察到小人跳动更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3)用抽气机慢慢抽出钟罩内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解答】雷电是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产生雷电在放电的过程中会引起云层周围的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故雷声是气体振动发出的。故答案为:C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传导性耳聋的成因进行解答。【解答】挖耳屎不当很容易造成传导性耳聋,最有可能被损坏的是鼓膜。故答案为:C。3.【答案】C【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如下:【解答】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故选:C4.【答案】C【解析】【分析】(1)要听到声音需要三个环节,要有声源﹣﹣介质﹣﹣﹣健康的耳朵,还有是都有一定的听觉频率,不在听觉频率范围内也不能听到;(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减弱噪声;(4)声控开关是控制声音的响度的.【解答】解: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有声音产生,但是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如果该声音频率不在听觉频率范围就听不到,故A错误;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故B错误;C、在校园周围植树能使得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C正确;D、声控开关是控制声音的响度的,故D错误.故选C.5.【答案】B【解析】【解答】用手按在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车铃停止了振动,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故选B【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6.【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耳的结构和听觉得形成;【解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人的口腔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中耳中的鼓膜能接受声波刺激,可产生振动,打哈欠会影响鼓膜的振动;故答案为:A.7.【答案】D【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解答】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A不符合题意;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吉他的弦振动产生声音,B不符合题意;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生的音叉触及面颊,音叉振动产生声音,C不符合题意;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这是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8.【答案】D【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音叉正在发声,乒乓球接触后会被弹开,说明了音叉是振动的,因此本实验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停止,振动也停止,所以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答案为:D。9.【答案】B【解析】【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所产生的.故发令员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第一次是发令枪产生的声音直接传来的,第二次是发令枪产生的声音传播到高楼处再反射回来的。【解答】第一次的枪声是直接听到的,第二次的枪声是声音传到高楼处再反射回来,故第二次枪声传播的路程为170m×2=340m,所以第二次枪声反射回来需要的时间为t=s/t=340m/340m/s=1s,即两次枪声的时间间隔为1s。故答案为:B10.【答案】B【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3)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中,采取了实验推理法,即通过不断抽气来减少介质(空气),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变化来分析得出结论。【解答】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错误;B、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B正确;C、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声音的音调高,故C错误;D、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而不是音调变低,故D错误。故答案为:B。11.【答案】D【解析】【分析】(1)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解答】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振动得越慢;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故A这正确。B、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每次实验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C、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实验中需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和辨别观察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故C正确。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D错误。故答案为:D。12.【答案】振动;声源【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解答】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振动,所以都可以作为声源。故答案为:振动;声源13.【答案】介质;不能【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分析】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解答。14.【答案】平原、低地;高原、山脉;没有空气【解析】【分析】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它反射太阳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当阳光照射在月面上时,高原、山脉反射阳光的能力较强,显得较亮;平原、低地反射阳光的本领弱,就显得较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所以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故答案为:平原、低地;高原、山脉;没有空气15.【答案】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内耳;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16.【答案】振动;真空【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1)正在发生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时,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虽然闹钟仍在响,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故答案为:振动; 真空17.【答案】(1)振动(2)C(3)鲜艳的花瓣、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写2点即可)(4)嫁接;无性【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可以分为分裂生殖(细菌及原生生物)、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等)、孢子生殖(蕨类等)、营养生殖(草莓匍匐茎等),具有缩短植物生长周期,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的作用。【解答】(1)声音都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歌声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答案为:振动;(2)晕动病是汽车、轮船或飞机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内耳前庭神经而发生的疾病;故答案为:C;(3)油菜花是虫媒花,通过蜜蜂等昆虫来传粉,所以油菜花具有鲜艳的颜色、香味和花蜜等来吸引昆虫;故答案为: 鲜艳的花瓣、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写2点即可);(4)同一株番茄枝上结出不同品种的番茄,通常采用的嫁接的方式,这种繁殖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故答案为:嫁接;无性;故答案为:(1)振动;(2)C;(3) 鲜艳的花瓣、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写2点即可);(4)嫁接;无性。18.【答案】(1)咽骨管(2)大脑【解析】【分析】(1)根据咽鼓管的作用解答;(2)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 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解答】(1)具有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的结构是图中的[③]咽骨管。(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大脑形成听觉。19.【答案】(1)C(2)鼓膜(3)音色【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如图:图中A表示外耳,B表示中耳,C表示内耳。【解答】(1)前庭和半规管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维持身体平衡;有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度敏感,受到轻微刺激就会头晕、恶心等,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晕车的原因。因此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C内耳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2)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人耳,声音会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3)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音色有别于他人。20.【答案】振动;714【解析】【分析】1、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先求出声音从汽艇传到高山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s=vt计算出此处到高山的距离即可。【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则:t=×4.2s=2.1s;高山与汽艇间的距离:s=vt=340m/s×2.1s=714m。21.【答案】(1)⑤;半规管;⑦;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2)③;鼓膜;⑧;咽鼓管;③;鼓膜(3)⑥;⑨(4)鼓膜或听小骨【解析】【分析】图中①是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是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③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咽鼓管;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⑩小脑。(1)⑤半规管和⑦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2)当吞咽食物和打呵欠时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同学打闹不能扇耳光以及在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都是这个道理。【解答】(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由于内耳中的⑤半规管和⑦前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2)小晨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的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鼓室内压增大,③鼓膜向外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建议他嚼口香糖,使⑧咽鼓管张开,从而使③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消失。(3)⑥是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经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4)在耳朵的结构中,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震动转为机械性震动,如果鼓膜或听小骨受损,就会出现传导性耳聋。22.【答案】(1)0(2)不变(3)变大(4)320【解析】【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声音的传播速度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比较时间;(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减少;(4)设声速为v,利用速度公式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解答】 (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因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所以时间差也会减少,即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说明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变大;(4)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由题意知:t2-t1=1.875×10-3s,所以;解得,v=320m/s。23.【答案】放大音叉的振动;转换法;空气中【解析】【分析】(1)当要观察的对象不易观察时,可转化为其它更易观察的现象来反映,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解答】(1)根据转换法可知,甲图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小球可以放大音叉的振动。(2)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24.【答案】(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聚酯棉【解析】【分析】(1)将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那么当它撞击玻璃杯时的速度就相同,而它撞击玻璃杯的力度就相同;(2)根据表格,分析哪种材料的吸音性能最好即可。【解答】(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将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去敲击玻璃杯。(2)根据表格可知,聚酯棉的吸音性能最强,因此仅从吸引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聚酯棉。25.【答案】振动;振幅;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纸片人继续跳动【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利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小人跳动更高,说明振动越剧烈,也就是振幅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机抽出的空气越多,钟罩内的空气越少,声音会越来越小,但是喇叭持续振动,小人会一直跳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