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课时练习)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一、单选题1.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手影 B.斑马倒影C.水面“折”枝 D.日全食2.如图,人在a点看到b处似乎有一条鱼,如果他要在a处用手电简的光照亮水里的鱼,那么手电简的光应朝向( )A.b处 B.c处 C.d处 D.e处3.下列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树荫下的光斑 B.镜中的“人”C.雨后的彩虹 D.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4.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B.斑马倒影C.水面“折”枝D.日全食5.人在岸边看到水中的一条鱼P,图示四条光路中正确的是( )。A. B. C. D.6.如图所示,CD为竖直挂在墙上的平面镜,位于A处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位于B处的乙同学。在这一现象中,A光线的入射角是( )A.∠1 B.∠2 C.∠3 D.∠47.我们的眼睛能看到课本上的字,这是因为( )。A.眼睛里射出了光 B.空气中充满了光线C.光会发生折射 D.光在纸面上发生了反射8.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A.1° B.2° C.3° D.4°9.周末,小科一家到丽江边游玩。爸爸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等。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爸爸的摄“影”一光的折射B.树木的倒“影”一光的反射C.水中的鱼“影”一光的反射D.小科的身“影”一光的 直线传播10.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这样可以避免行车时驾驶员视线受到干扰。轿车沿平直公路行驶时,车内物体在前挡风玻璃中所成的像( )A.与后方同行的车辆重合 B.与前方同行的车辆重合C.在后方同行车辆的上方 D.在前方同行车辆的上方11.某荷花池水深2m,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5m处的荷尖上,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1.5mB.蜻蜓在水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C.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绿色的光D.荷花池底看起来比实际的.2m要浅一些1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B.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的是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C.很厚的玻璃板看起来变薄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D.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为红色是由于它吸收红光,反射其他色光引起的二、填空题13.如图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 (填“反射”或“折射”)现象,所成的像是一个 (填“虚”或“实”)像。14.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光线。(1)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我们发现 (填“A区外侧”“AB之间”或“B区外侧”)温度计读数变化最明显。(2)我们平时观察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树叶 。15.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在立竿见“影”和水中倒“影”中,前者是由光的 形成的,后者是由光的 形成的。16.上海世博会上,意大利展馆展放着一辆新型小轿车,为了让参观者能清楚地看到轿车底盘的复杂结构,展览人员巧妙地把轿车倾斜着支撑在大平面镜上,如图所示。这里应用了初中物理 知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探索绿色环保、低能耗、低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从我做起,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你应该怎么做?请提一条建议: 。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实际的太阳,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 形成的太阳的像。如图所示,站在A点的人看到太阳恰好在地平线上,他所看到的太阳的实际位置应是图中的 位置(选填“甲”或“乙”)。18. 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玻璃,发生折射而分为 a、b 两束单色光,其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设玻璃对a、b的折射率分别为和,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和则 , (均填“>”“<”或“=”)19.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入凸透镜,出射后将会聚于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则折射角度数为 ,玻璃在 (选填“MM′的左边”、“MM′的右边”、“NN′的上边”或“NN′的下边”)。21.如图所示,让一束阳光通过棱镜产生了七色光,A是 光,如果我们把一支温度计放在 点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比较明显,因为 具有热效应。22.如图所示为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点P处。回答下列问题:(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2)当液面上升时,水平标尺上的点P将向 移动(填“左”或“右”)。三、实验探究题23.“探究平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用蜡烛、玻璃板、直尺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3)只点燃蜡烛A,移动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选填“能”或“不能”)被点燃.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如果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远离玻璃板 cm,有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24.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白纸),则白纸上 (“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4)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5.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 。(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的大小是否变化? ;支持你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因为可观察到 。(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则像B的位置高度将 (选填”上升”或”下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解答】A.手影,属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故A不合题意;B.斑马倒影,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合题意;C.水面“折”枝,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符合题意;D.日全食,属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故选C。2.【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判断。【解答】 看到水中的鱼,是鱼身上的光折射入人眼,所以根据光路是可逆的,要用手电筒照鱼的话,直接对准所看到的鱼照射,即b 处,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3.【答案】B【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解答】A、树荫下的光斑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B、镜中的人,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C、雨后的彩虹,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D、水中的鱼看起来更浅,原理是光的折射,故D错误。故答案为:B。4.【答案】C【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故A不合题意;B.斑马倒影,是斑马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合题意;C.水面“折”枝,是光从水里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D.日全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故选C。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解答】 人在岸边看到水中的一条鱼P, 即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则其中正确的的光路图为PO2Q。故选B。6.【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入射角的定义分析判断。【解答】A处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位于B处的乙同学,即乙同学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进入甲同学的眼中。因为入射角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所以入射角为∠2,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7.【答案】D【解析】【分析】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解答】A、眼睛不能射出光,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故该选项错误。B、空气中不是充满了光线,而是有光传播,故该选项错误。C、光的折射不是我们能看到课本上字的主要原因,故该选项错误。D、课本上的字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能看到,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8.【答案】D【解析】【分析】作出光的反射光路图,根据光路图可以确定每次入射时入射角两个平面镜夹角θ的关系,由此解答.【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光的反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图知:因为第一条入射光线平行于下面平面镜,所以第一条入射光线与上面平面镜的夹角为θ,光线第一次反射的入射角为:90°-θ;第二次入射时的入射角为:90°-2θ;第三次的入射角为:90°-3θ;第N次的入射角为:90°-Nθ。要想延原来光路返回 需要光线某次反射的入射角为零,所以有 90°-Nθ=0,解得: ,由于N为自然数,所以θ不能等于4°。故选D。9.【答案】C【解析】【分析】(1)“摄影”,即利用照相机照相,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3)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4)影子的形成、日月食以及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解答】A、爸爸的摄“影”,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项说法正确;B、树木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项说法正确;C、水中的鱼“影”,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即鱼“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项说法错误;D、小科的身“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10.【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车内物体成像情况,可以判断车内物体像的位置。【解答】如图AB是车内的物体,车前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物体AB的像A'B',可以得到车内物体在车前玻璃成像在前方同行车辆的上方。故答案为:A。11.【答案】D【解析】【分析】(1)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2)物体在水中都会形成倒影,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属于光的反射;(3)本身不透明的物体它显示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它只能反射和本身颜色相同的光;(4)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解答】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若蜻蜓立于距水面0.5m处的荷尖上,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距水面的距离也为0.5m,故A错误;B、蜻蜓在水中的像是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C、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绿色的光,故C错误。D、池底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所以人逆着光线看到的池底的像比池底的实际位置浅,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D【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2)红外线可以用来制作红外线夜视仪、红外遥控器等;(3)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4)紫外线可使荧光物质发光,据此制成了验钞机。【解答】A、日食、月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B、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能够发射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故B正确;C、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的原因,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会看到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玻璃底面的像,而由于折射所形成的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要浅,所以看到的厚玻璃变薄了,故C正确;D、红色的牡丹花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因此它是红色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D。13.【答案】反射;虚【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解答】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答案为:反射;虚。14.【答案】(1)A区外侧(2)可以反射绿光【解析】【分析】(1)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所以B是紫光,B区外侧是紫外线,AB之间是可见光。(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解答】(1)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所以A是红光,A区外侧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所以将温度计放在A区外侧时温度计读数变化最明显。(2)太阳光是复色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当太阳光照射到树叶上时,树叶可以反射绿光,所以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15.【答案】直线传播;反射【解析】【解答】“立竿见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不透明的竿上而形成的影子;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分析】“立竿见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不透明的竿上而形成的影子;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16.【答案】平面镜成像;节约用水、用电(不要随地扔垃圾;废旧电池不要随便扔进垃圾箱;上学或外出尽量骑自行车等等)(合理即可)。【解析】【解答】平面镜成像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少见,例如:利用平面镜成像可以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成像可以矫正自己的舞姿等等.这里利用平面镜成像可以使人们方便的观察到不方便观察的车底情况;故答案为“平面镜成像”;对于物理服务于生活我们应该本着“环保节能”的原则,故答案为:“节约用水、用电,不要随地扔垃圾,废旧电池不要随便扔进垃圾箱,上学或外出尽量骑自行车等等。”【分析】平面镜的应用主要有两点:(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这里应用了“成像”特点。17.【答案】折射;乙【解析】【分析】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解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实际的太阳,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太阳的像。如下图所示,当太阳光穿越大气层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射入眼睛后,人沿直线方向反向看过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太阳的虚像,即上面的甲为虚像,下面的乙才是太阳的实际位置。18.【答案】>;<【解析】【分析】由图看出,两束光的入射角相同,玻璃对单色光a的折射角小于b的折射角,根据折射定律分析折射率的大小关系,由分析光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的关系。【解答】光的入射角i相同,单色光a的折射角小于b的折射角,根据折射定律得知,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大于玻璃对b光的折射率,即>。由可知a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即<。19.【答案】会聚;发散;焦点;焦距【解析】【分析】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在许多光学设备和应用中都非常重要,如照相机、显微镜、眼镜等。【解答】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不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入凸透镜后,会会聚于一点,这一点称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故答案为:会聚;发散;焦点;焦距20.【答案】40°;MM′的右边【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解答】根据图片可知,∠NOA=90°-20°=70°,则∠NOA=∠NOB。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二者肯定为入射角和反射角,NN'为法线,MM'为分界面,而OC为折射光线,即折射角∠CON'=90°-50°=40°。由于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即MM'的左边为空气,右边为玻璃。21.【答案】紫;B;红外线【解析】【分析】像红、橙、黄、绿、蓝、靛、紫光为单色光,而白光包含了这些单色光,为复色光。【解答】白光是复色光,其中的色光按照折射后偏折角度由小到大排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由图中A的偏折角度最大可知A为紫光;B偏折角度最小为红光,在红光的外侧有红外线,有热效应,能加热物体。22.【答案】(1)80°(2)左【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可确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液面发生变化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作图可知光点S的移动方向。【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角为90°-50°=4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40°,那么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40°+40°=80°(2)当液面上升时,入射点会向左移动,那么反射光线会向左平移,因此水平标尺上的点P将向左移动。(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角为90°-50°=4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40°,那么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40°+40°=80°(2)当液面上升时,入射点会向左移动,那么反射光线会向左平移,因此水平标尺上的点P将向左移动。23.【答案】(1)位置(2)大小;到镜面距离(3)不能;虚;10【解析】【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蜡烛A与B大小相同,B又与A的像大小相同,所以像与物大小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虚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解答】(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3)将火柴放在B蜡烛的“烛焰”上,火柴不能被点燃,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离玻璃板的距离为s=5cm/s×2s=10cm;由于虚像到镜面的距离与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B蜡烛应远离玻璃板10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故答案为:(1)位置;(2)大小;到镜面距离;(3)不能;虚;10.24.【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4)不变【解析】【分析】(1)玻璃板是半透明的,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它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从而准确找到前面蜡烛像的位置。(2)当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3)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的是虚像;(4)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分析解答。【解答】(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白纸),则白纸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4)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始终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即像的大小不变。25.【答案】(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不变;物体的大小不变(3)上升【解析】【分析】(1)半透明的玻璃板,虽然成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从而找到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分析;(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中选择用”薄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成像,目的是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实验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B也远离玻璃板,但是像的大小不变。因为像B始终和后面的蜡烛完全重合,而这支蜡烛的大小不变,因此像的大小不变。(3)实验中找到像后,玻璃板如果向蜡烛A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此时像B成在斜上方,即的位置高度将上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