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春秋时期青铜戈
思考:你们觉得一把青铜戈代表着什么?
它能反映出当时的哪些社会问题?
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戈是当时的格斗兵器。
象征身份地位
象征军事力量
河南省开封市高级中学 翟元生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西周晚期的统治危机:
内忧:诸侯势力不断壮大,血缘亲疏关系不断减弱
外患:荒服不至,周王朝与犬戎的矛盾
结果: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
春秋列国形势图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1.春秋
时间:BC770-BC476
春秋五霸(多种组合)
2.战国
时间:BC475-BC221
战国七雄
特点:诸侯争霸
特点:大国兼并,走向统一
史料阅读
材料一
周郑交恶后,周桓王率领王室及陈、蔡、卫等国的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迎战,郑军“射王中肩”,桓王被迫撤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
礼崩乐坏,战争频繁,社会失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历史解释
结合两则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从西周到战国权力在不同等级中转移的趋势。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蛮夷戎狄先进,自称华夏。战国之后,戎狄蛮夷也逐渐融入华夏族。(楚国)
蛮夷戎狄=少数民族?
(一)经济发展
想一想,体现经济发展的要素有哪些。
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水利工程、耕作方法、土地制度
手工业:青铜器、陶瓷、纺织业
商业:货币
中国:纺织业(丝制品、棉、麻)
西方:毛纺织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阅读教材内容,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井田制逐步瓦解。
2.手工业:冶铁技术发展;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中心城市;工商业繁荣。
(一)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水利工程
1.芍陂: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位于安徽。
2.都江堰: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位于四川。
3.郑国渠:战国时由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兴建,位于陕西。
农业:
(一)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手工业:
商业:
(一)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
商业:
春秋战国“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得出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
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一)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农具牛耕出现
生产力发展
(根本原因)
耕作效率提高
①经济: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地主阶级崛起。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经济秩序。
③军事: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
④文化: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变革,依法治国,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武器。
井田制松动
私有制出现
奴隶主贵族没落
地主阶级崛起
=建立封建政治、经济秩序
变法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变法时代 国君 主持人物 大致时间
春秋时期 齐桓公 管仲 前685年-645年,共41年
战国时期 齐威王 邹忌 前357年
战国时期 魏文侯 李悝 前445年-396年,共49年
战国时期 楚悼王 吴起 前386年-前381年,共5年
战国时期 韩绍侯 申不害 前351年-337年,共14年
战国时期 秦孝公 商鞅 前356年-前338年,共18年
战国时期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 前325年-前299年,共27年
战国时期 燕昭王 乐毅 前307年-前279年,共28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情况表
(二)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卫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史记·商君列传》
严密户籍制
什伍连坐法
推行一夫一妻
小家庭政策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
奖励军功
明令禁止
大家庭制度
推行县制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
轻罪重刑
法律严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措 施 作 用
经济 (重农— 富国)
军事(强兵)
政治
社会治理
思想文化
“为田开阡陌封疆”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军功
普遍推行县制,君主任免官员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燔诗书而明法令”
推行小家庭
确立土地私有制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特权
建立了中央集权
加强社会控制
加强思想控制
移风易俗,增加税收
(二)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消极
影响
积极
作用
对秦国:收富国强兵之效,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
①政治;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权;中央集权制度从此开始
②经济:发展地主经济,推动社会进步.
③军事:壮大了军事力量;
对后世: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12
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百家争鸣的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忙变法,礼贤下士
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文化:学在官府破,私学兴起;百姓受教育,士子涌现
(一)历史背景
三、百家争鸣
13
春秋思想先声
仁:有等级差别的爱
礼:主张恢复周礼
政治: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天命观: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01
仁:仁者爱人
04
改良政治
06
中庸之道
02
礼:
克己复礼
05
天命:
敬而远之
03
德:
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孔子
三、百家争鸣
14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学思结合”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原则:“有教无类”
学习态度:“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01
02
03
04
(二)孔子
三、百家争鸣
15
春秋思想先声
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世界观:“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三)老子
三、百家争鸣
16
(3)朴素的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老子
三、百家争鸣
17
老子的政治思想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三)老子
三、百家争鸣
18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先义后利,性善论
荀子 战国 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道家 庄子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变法;君主集权;以法治国;人性本恶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四)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意义
①回顾原因: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②定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阶级关系: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④文化传承: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四)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21
大变革的时代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分封制瓦解 郡县制确立
民族走向融合
国家走向统一
宗法制瓦解 官僚制确立 井田制瓦解 小农经济确立 礼乐制瓦解 百家争鸣 战国变法运动
谋求富国强兵
士的崛起
游说争辩
观变
思变
应变
识变
本课小结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文化方面
民族关系
军事方面
总体特征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手工业分工细密,工商食官被打破;商业发展、货币流通广泛,大商人出现,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君主权力加强,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选官依据才能或军功。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华夷”观念削弱,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
知识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