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萧 华1916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1930年7月正式入党,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辽东省委书记、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1964年,创作《长征组歌》。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共和国最年轻的上将”——萧华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组歌铿锵铸坚魂”——第一曲:《告别》第二曲:《突破封锁线》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五曲:《飞越大渡河》第六曲:《过雪山草地》第七曲:《到吴起镇》第八曲:《祝捷》第九曲:《报喜》第十曲:《大会师》一、第一曲《告别》:“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二、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遵义会议三、第十曲:《大会师》:“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红军长征的胜利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一、第一曲《告别》:“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二、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遵义会议三、第十曲:《大会师》:“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红军长征的胜利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告别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第一曲 《告别》谁“告别”?向谁告别?为什么要告别?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第一曲 《告别》探究一:红军为何长征?问题1:王明是谁?“王明路线”指的是什么?问题2:“王明路线”为什么“滔天罪”?问题3:敌人如何“猖狂”?第一曲 《告别》探究一:红军为何长征?王明(1904-1974),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以“执行国际路线”、“反对立三路线”为名,提出了一系列“左”的观点。不久,王明被增补为政治局常委,实际上掌握了中央领导权。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转战到陕北。“左”倾机会主义是什么?“王明路线”第一曲 《告别》探究一:红军为何长征?“滔天罪”“ 左倾机会主义是机会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可能性,不注意斗争策略,堕入空想和盲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材料一 敌人集中十一个师进攻广昌(中央苏区北门户——引者注),“左”倾路线领导者不顾红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的情况下,提出像“保卫马德里”一样地“死守广昌、寸土必争”“胜利或者死亡”等拼命主义口号。——《张宗逊回忆录》博古,原名秦邦宪李德(奥托·布劳恩)“人们对事物的运动观察得不合实际状况,时间还没有到,他看过头了,这就叫‘左’倾;不及,就叫‘右’倾。…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办事,是自然地而不是勉强地达到我们的目的。比如生小孩,要有九个月,七个月的时候医生就一压,把他压出来了那不好,那个叫‘左’倾。如果他已经有了九个月,小孩子自己实在想出来,你不准他出来,那就叫‘右’倾。”——《毛泽东选集》具体危害?湘江战役1、史事的时间和地点时间: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地点:广西东北部的湘江上游流域2、史事中的历史人物红军:博古、李德,率8.6万红军国民党军:蒋介石、何键,共30万兵力3、史事的背景和原因红军:前往湘西与其他队伍汇合国民党军:围歼红军4、史事的过程过程: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渡江血战5、史事的结果红军:中央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国民党军:围歼计划被粉碎学史方法:把握史事要素第一曲 《告别》探究一:红军为何长征?材料三 蒋介石吸取前四次失败的教训,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逐步压缩我革命根据地,然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最后达到消灭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的目的。——《黄克诚自述》材料四 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认为“左”倾冒险主义控制苏区后,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错误使苏区由盛到衰,最终导致战争资源枯竭,红军失去立足之地……土地革命后期,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苏区经济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红军除了转移,易地求食外,别无它途。——单人麟《红军长征的主因是经济问题》国民政府的针对性战略中央苏区的经济枯竭“敌猖狂”灵活机动-游击作战材料二 1933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国民党出动100万军队、500架飞机、1200门大炮,在全国范围内对红色根据地展开第五次“围剿”。博古担任野战军司令部政委。他同李德一道,在广昌战役中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和“短促突击”的战术,尽管予敌以重创,但红军亦遭受很大伤亡,广昌失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只剩下长征一条路了。——刘启春《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湘江战役后的红军何去何从?一、第一曲《告别》:“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二、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遵义会议三、第十曲:《大会师》:“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红军长征的胜利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放光辉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第三曲 《遵义会议放光辉》什么是遵义会议?阅读教材第90页,填写下方表格:遵义会议 时间地点目的内容意义1935年1月贵州遵义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史方法-把握史事要素:1、史事的时间和地点2、史事中的历史人物3、史事的背景和原因4、史事的过程5、史事的结果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第三曲 《遵义会议放光辉》遵义会议的史事要素第三曲 《遵义会议放光辉》探究二: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材料五 “遵义会议在整个中国革命历史中起了转折的作用,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如果按照原来的打法,红军在长征中很可能被消灭。”——《杨尚昆回忆录》材料六 “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第一次由中国党自己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中最重大的问题,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一步步结合起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走向成熟。”——《杨尚昆回忆录》直接影响:避免了红军的彻底覆灭深远影响:中共走向独立自主道路第三曲 《遵义会议放光辉》探究二: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遵义会议1935年新中国成立1949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共产国际影响控制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幼稚成熟一、第一曲《告别》:“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二、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遵义会议三、第十曲:《大会师》:“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红军长征的胜利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第十曲 《大会师》大会师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红军如何走向胜利?又为何“威名天下扬”?第十曲《大会师》红军如何走向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学史方法:阅读历史地图1、看图名;区别地图类型,了解地图主题2、看图例;弄清符号的含义3、看图注;了解时间范围和地理方位4、将图中信息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教材第91-92页第十曲《大会师》红军如何走向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遵义瑞金第十曲《大会师》红军如何走向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遵义瑞金大渡河第五曲《飞跃大渡河》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第十曲《大会师》红军如何走向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遵义瑞金大渡河大雪山松潘草地材料七 地上河流纵横交错,水流很急,战士们抓着横贯河道的铁丝或绳子,小心翼翼地徒步过河。由于人多,绳子经常绷断,很多正在涉河的红军将士都因此被激流卷走,长眠在草地上。由于征程艰难,加上过草地时,红军已经连续鏖战,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伤病员逐日增加,最后基本上是轻伤员抬重伤员。——吴笛《长征:1934—1936》第六曲《过雪山草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第十曲《大会师》红军如何走向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遵义瑞金大渡河大雪山松潘草地吴起镇第七曲《到吴起镇》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第十曲《大会师》红军如何走向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遵义瑞金大渡河大雪山松潘草地吴起镇学史方法:阅读历史地图1、看图名;区别地图类型,了解地图主题2、看图例;弄清符号的含义3、看图注;了解时间范围和地理方位4、将图中信息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第十曲 《大会师》探究三:长征有怎样的意义?如何理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宣告了什么?宣传了什么?播种了什么?第十曲 《大会师》探究三:长征有怎样的意义?宣言书材料八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长征统计数字 翻阅雪山 5座渡过河流 24条突破敌人封锁线 4条击溃敌人 400多个团——数据来自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毛泽东第十曲 《大会师》探究三:长征有怎样的意义?宣传队材料九 红军每到一处却是在一切能写的地方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对村民演讲……召集当地穷人,非常熟练而又条理的将地主的粮食分光……每天有很多人报名参军,红军一般先问姓名、年龄、有无疾病和抽不抽鸦片,然后问:‘为什么要当红军 '回答是一致的:‘没吃没穿。’同时要求参军的年轻人会反问:‘参加红军欠的债是不是可以不还 ’红军在肯定之后会大声问:‘愿为天下穷人谋解放吗 ’对此参军的年轻人连声同意。——R·A·勃沙特《神灵之手》宣传了红军的革命主张“他们(红军)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受到了穷苦人民的欢迎。”英国传教士薄复礼(英文名R·A·勃沙特)第十曲 《大会师》探究三:长征有怎样的意义?播种机材料十 目前地方工作组应切实负责进行宣传与争取群众扩大红军的工作……积极发展在居民中的工作,特别要注意发动群众帮助红军,加入红军……应广泛的进行居民中的工作。——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二册)》毛泽东材料十二 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大定、毕节期间,二军团就争取了约三千新战士补充部队(六军团亦有二千余)固,在陇南地区也吸引了5000多名青年加入红军。不少少数民族同胞也在地方工作组的号召下加入到红军队伍中,红一方面军在经过四川时共有45000人加入了红军,少数民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阿坝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就有超过5000人参加了红军,极大的扩充了红军队伍。——张磊《论长征时期红军基层组织建设》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材料十一 红军之所以能突破重围,不仅在于有军事力量,而且在于深得民心。即如红军入湘南时,资兴、郴州、宜章一带,为昔年毛泽东朱德久经活动之区域,居民受共产党之宣传甚深,故见红军此次复来,沿途烧茶送水,招待红军。我在行军时见每过一村一镇,男女老幼立于路旁,观者如堵。——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第十曲 《大会师》探究三:长征有怎样的意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宣言书”宣告了红军的不屈和蒋介石“围剿”的失败“宣传队”宣传了红军的革命主张“播种机”“组歌铿锵铸坚魂”——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左”倾错误重兵围剿经济枯竭时间、地点结果、意义三、《大会师》——红军长征的胜利胜利意义长征路线学史方法:把握史事要素一、《告别》——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二、《遵义会议放光辉》——遵义会议历史人物背景、原因内容宣言书播种机宣传队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你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什么?材料十三 在万里征程中,红军将士在装备低劣、衣衫单薄、食不果腹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士气高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关夺隘,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依靠群众、患难与共!材料十四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曾问毛泽东:中国解放战争期间,阁下指挥的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和世界任何战役相媲美,这三大战役是您指挥最满意的战役吗?毛泽东回答:我最满意的是当年的四渡赤水。——吴笛《长征:1934—1936》推荐书目:《图说长征》系列课后拓展1、请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运用“如何把握史事要素”的学史方法,制作一个详细介绍“四渡赤水”这一史事的历史视频,并绘制一张简单的示意图;2、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