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兵戈声中看交融:淝水之战第四单元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兵戈声中看交融◎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晋书》◎东晋十六国形势图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被称为“十六国”。注意:这些政权并不是同时存在哦一、兵戈声中看交融氐(d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一度统一了北方相关史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东晋前秦形势图想一想,前秦的统一对北方民族关系有何影响?东邻大海,南抵汉水,西到龟兹,北达沙漠。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史,本质上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历史学家陈寅恪创造民族交融的条件缓和民族关系的任务一、兵戈声中看交融◎苻坚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铺。——《晋书》卷一百一十四晋号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晋书》卷一百一十四◎王猛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淝水之战一、兵戈声中看交融任务二:运用方法贴士读地图,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资料卡片。淝水之战历史卡片交战时间交战双方交战结果战争特点383年前秦与东晋前秦败,东晋胜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示意图看图名看图例看图注会对照如何阅读历史地图方法贴士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一、兵戈声中看交融从成语看淝水之战的过程◎淝水之战示意图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草木皆兵把山上的野草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前秦出动约90万大军:多为强征北方各族壮丁组成一、兵戈声中看交融任务三:结合材料小组讨论,为什么苻坚统一全国失败了呢?(可以从民族关系、战略战术、人心所向等角度思考)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材料一:前秦的统一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其统治秩序远未稳定下来……被统治民族激烈对抗氐族统治的形势尚未消失。——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材料二:前秦境内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但氐族统治者始终将其视为‘二等臣民’。这种民族歧视政策不仅导致汉族士兵普遍厌战,更使他们在心理上倾向于东晋政权。——蒋福亚《前秦史》民族矛盾尖锐,统一时机尚未成熟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嘎仙洞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是一个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天然山洞。从这里走出的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二、汉化改革促交融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想一想,统一后的北魏着怎样的统治困境?◎南北朝形势图◎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请从以下角度观察地图:(1)图中反映了怎样的民族状况?(2)与其他民族相比,鲜卑的内迁活动范围有何特点?拓跋部内迁较晚,统治方式相对落后北方各族杂居交融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孝文帝5岁即位,24岁亲政。从小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熏陶,倾向于汉化改革。相关史事北魏孝文帝5岁继位,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改革,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实行官僚俸禄制等,推动了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迁都示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阶段一:迁都读地图,说说北魏的迁都时间与路线494年,从平城(今大同)迁都至洛阳相关史事公元493年,孝文帝假意宣布南伐,亲率大军南下。行至洛阳时,适逢秋雨连绵,士卒疲惫不堪。群臣跪谏停止南伐。孝文帝趁机提出:若不南伐,则须迁都于此。群臣惮于南伐之难,只得同意迁都洛阳。迁都大计就此实现。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任务一:结合材料与所学,帮助孝文帝辨一辩为何要迁都材料一: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材料二: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北魏]王肃《悲平城》◎北魏迁都示意图反对迁都者陛下,我北魏在平城根基已深,故土难离,习俗难改啊!◎孝文帝拓跋宏(可以从平城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对改革的阻力、洛阳的优势等角度思考)平城地处偏远,保守势力强,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文化制度洛阳曾为数朝古都,文化积淀深厚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阶段二:推行汉化措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讲汉语鲜卑姓 改为 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拓跋 元 步六孤 陆拔拔 长孙 贺兰 贺达奚 奚 独孤 刘改汉姓从短衣窄袖到宽袍大袖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通汉婚穿汉服想一想,孝文帝改汉姓的目的是什么?淡化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任务二:结合教材“知识拓展”,小组合作探究孝文帝改革有何影响?(可以从北魏的统治、民族关系发展等多角度思考)材料一: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2页“知识拓展”材料二: “自晋、宋以求,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推动了北魏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朝政权更替◎北魏迁都示意图北方设立六个军镇,以抵御柔然南下北魏初期北魏后期尤其在迁都洛阳后,军镇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兵变,北魏分裂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朝政权更替◎北周、北齐、南朝陈形势图(572年)北齐北周北魏东魏西魏◎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继承孝文帝遗志的北周一统北方……魏晋南北朝……最终在政治和民族发展的历史合力下,选择了以北朝作为历史出口。一个崭新的隋唐大帝国正在走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577年为什么是北周完成了统一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朝政权更替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结合教材思考,为何北周能够实现统一?阎步克:“继承孝文帝遗志”◎北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顺应民族交融的时代趋势◎孝文帝拓跋宏胡汉相济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第四单元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汉化改革续交融方法贴士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关注历史价值,获取时、空信息关注艺术价值,获取审美信息关注科学价值,获得科技信息任务一:运用方法贴士,从下列砖画中提取历史信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采桑图》山西九原岗墓壁画中的将领服饰生产生活上,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学习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内迁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其食物、服装、用具等。三、汉化改革续交融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匈奴 羯 氐 羌 賨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鲜卑 汉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前凉 北燕 西凉政治制度上,十六国北朝政权大多与汉人士族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秦主坚命牧伯守宰各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察其所举,得人者赏之,非其人者罪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察举制三、汉化改革续交融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文化交流上,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喜爱。《张猛龙碑》局部碑刻书体北齐徐显秀墓宴饮壁画手拿琵琶笙箜篌三、汉化改革续交融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材料一: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心理认同上,以往的的“胡”“汉”观念淡化,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增强。【译文】昔日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有的被分封在中原华夏各部,有的被分封在边远蛮荒之地。其子昌意最小的儿子受封于北方疆土,封国内有一座大鲜卑山,因此以'鲜卑'作为部族称号。任务二:材料研读,想一想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内迁北方民族对中原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三、汉化改革续交融任务三:小组讨论,为何魏晋南北朝时期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各民族错综杂居,加强了相互交流交流、交往交融推动想一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增加民族间交流与交往的历史事件呢?促进民族交融统一战争汉化改革人口迁徙……推动三、汉化改革续交融任务四:小组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高潮有何影响?材料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金明馆丛稿》材料二: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