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西周晚期的统治危机:内忧:诸侯势力不断壮大,血缘亲疏关系不断减弱外患:荒服不至,周王朝与犬戎的矛盾结果: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春秋列国形势图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修筑长城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争霸战争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华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与春秋时期相比有何变化?1.三家分晋、田氏代齐2.诸侯国数量减少3.形成“战国七雄”,争夺生存空间,不受礼制约束4.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开始讲究兵法、称王周王室地位如何变化?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3、华夏认同(民族关系变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概念: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西戎南蛮东夷中原北狄华夏族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同源共祖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41、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性质: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农业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生产方式—小农户个体经济手工业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生产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冶铁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批中心城市6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7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刘向《战国策》材料三:战国初年各国为富国强兵,都进行了变法活动。——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原因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复杂,兼并战争激烈,需要实行君主集权;富国强兵。2、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8132燕国:乐毅改革465齐国:邹忌改革楚国:吴起改革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魏国:李悝改革秦国:商鞅改革7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902经济03社会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01政治历史久远顺应潮流改革彻底富国强兵思考商鞅变法有何特点?秦国商鞅的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0秦国商鞅的变法运动国家与国君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贵族於是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民众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2、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使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县)〕。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原华县)西南〕失败战死。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悲惨结局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国商鞅的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思想:法家(“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义/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之长战国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秦国商鞅的变法运动2、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时代:春秋后期鲁国→礼崩乐坏(2)生平:周游列国→碰壁→退而修诗书(3)学派:儒家——创始人(4)传世文献:《论语》(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孔子(BC551-479)1、孔子三、孔子与老子(5)孔子学说与贡献①核心:仁者爱人②政治:为政以德;以身作则克己复礼(西周)③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贵族教育垄断,推动私学发展至圣先师④文化传承:述而不作整理五经*孔子思想及其贡献碰壁1、孔子三、孔子与老子(1)时代:春秋后期楚国(2)生平:周守藏室史(掌管藏书室的官吏)→孔子问礼于老子→出函谷关(3)学派:道家——创始人(太上老君)(4)传世文献:《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画像2、老子三、孔子与老子(5)老子学说与贡献①本原:道②朴素唯物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③朴素辩证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④无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原始)老子之思想2、老子三、孔子与老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VS共同点:都对现实政治不满入世“仁”儒家出世“道”道家三、孔子与老子“轴心时代”1.含义:战国时期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材料十二:人们试图通过交流思想、理智和感受而说服别人,与此同时就产生了精神冲突。——[德]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四、百家争鸣2.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2)政治: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各国统治者需要更多的人才。(1)经济: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井田制崩溃,生产力发展。(3)阶级: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材料十三: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传播。1.含义:战国时期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四、百家争鸣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 孟子荀子墨家 墨子道家 庄子法家 韩非阴阳家 邹衍性善论;“仁政”;“君舟民水”性恶论;隆礼重法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逍遥自由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思想相生相克3.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四、百家争鸣儒家同学A(孟子)我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同学B(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四、百家争鸣道家同学C(庄子)我认为万物本质上没有区别,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同学D(邹衍)我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和五德终始说,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是 “五德转移” 的结果,需顺应天命改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四、百家争鸣墨家同学E(墨子)法家同学F(韩非子)我反对儒家的“仁”,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我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进行中央集权。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四、百家争鸣5.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4.本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6.意义:(1)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四、百家争鸣礼乐征伐之变社会经济之变治世思想之应变列国制度之应变①社会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②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分权制转变为中央集权专制、官僚制;③周边族群逐渐融入华夏族。①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②井田制崩溃,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③工商业的发展。春秋:孔子和老子战国:百家争鸣提出各家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各国进行变法剥夺限制奴隶主贵族阶层的特权,巩固扩展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