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评
七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 隋朝一位苏州书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运河水路,下列哪段运河他不必经过( )
A. 永济渠 B. 江南河 C. 通济渠 D. 邗沟
2. 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才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得意之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肯定了( )
A. 科举制度的作用 B. 儒家学说的影响 C. 贞观之治的繁荣 D. 社会风气的净化
3. 唐朝长安的一家书店,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有儒家经典、诗词集、医术等。店内伙计告知顾客,这些书籍大多是通过一种先进的印刷技术制作而成,使得书籍的价格相对以往降低了不少,更多人能够买得起书。这里提到的先进“技术”是( )
A. 印章 B. 雕版印刷术 C. 墨拓石碑 D. 手抄笔录法
4. 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推行大化改新;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 B. 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
C. 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 D. 亚洲国家发展较均衡
5. 唐太宗指出:“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唐玄宗强调:“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纺织)害则寒之原也。”他们都强调( )
A. 民贵君轻 B. 轻徭薄赋 C. 以农为本 D. 重农抑商
6.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唐朝时,出现了曲辕犁、筒车等农业生产工具
B.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转折点
C.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D. 南宋向金称臣,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边界
7. 如图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演变示意图,与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 隋朝 B. 唐朝 C. 五代十国 D. 南宋
8. 史载,宋代帝王“日阅三卷”,以至乡童“朝诵暮弦”,时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由此可见,宋代( )
A. 崇文风气成为社会时尚 B. 儒家思想开始受到推崇
C. 地方治理重在文化教育 D. 国家教育体制十分完备
9. 南宋“岳家军”与明朝“戚家军”,都在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它们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 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 军队斗争都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C. 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D. 都在对外战争中击退外敌入侵
10. 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现象出现根本原因是( )
A. 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 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繁荣
C.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 对外开放贸易政策的积极推动
11.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多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出( )
A. 李时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B. 《本草纲目》结合实践,内容全面
C. 明朝时传统医学发展至顶峰 D.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重药食同源
12.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 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 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 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C. 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 均田免赋,发放钱粮
13. 清朝中后期,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形成了京剧。材料体现了京剧( )
A. 文学色彩日渐浓厚 B. 剧目多是歌功颂德 C. 深受皇室贵族扶持 D.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14. 从“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5.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据材料判断通判的作用是
A. 削弱宰相权力 B. 分解知州权力 C. 控制地方财政 D. 掌控地方军权
16. 以下史实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后代割据台湾。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 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B.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 推行了闭关政策 D. 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7.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8. 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地出现一些很富有的机户,如李扁担、李东阳皆有织机五六百张,他们多半“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按工作量收钱)”。这说明当时( )
A. 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B. 工业革命已在江南地区开始
C. 已卷入全球范围的世界市场 D. 江南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19.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专制集权的加强 C. 文化专制的强化 D. 思想控制的加强
20.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加强思想专制的需要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21. 辨析改错题,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改正。
(1)1005年宋辽澶渊会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北宋前期,安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3)北宋时,由朝鲜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被推广到东南地区。
(4)为加强对琉球(今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控制,元朝设置了一个名为市舶司的机构进行管理。
(5)乾隆帝时,平定回部噶尔丹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6)宋朝时,小麦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材料三: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进步之处。
(2)材料二中,宋太祖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分别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通过材料三来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经“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材料二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纸币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指出纸币大量使用的意义。
材料三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3)材料三体现了元朝陆上交通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时期海上交通有怎样的发展。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出现了许多重要人物,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时间 唐太宗时期 唐玄宗时期
人物
相关事件 A C
到达国家 B D
共同贡献 E
(1)写出材料一表格中A、B、C、D、E处的内容。
材料二: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本有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品质,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长久之和平。
——摘编自翟博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和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归纳其影响。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实行……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中国沿着自然经济道路缓慢前行,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道路上“狂奔”,直至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大潮。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了哪一对外政策,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实行导致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评
七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B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21题答案】
【答案】(1)正确 (2)错误,“安徽”改为“四川”。
(3)错误,“朝鲜”改为“越南”。
(4)错误,“市舶司”改为“澎湖巡检司”。
(5)错误,“噶尔丹的叛乱”改成“大、小和卓叛乱”。
(6)错误,“小麦”改为“水稻”。
【22题答案】
【答案】(1)进步之处:扩大选官范围;使有才学人由此入官;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等。
(2)政治方面: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经济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原因:疆域辽阔,交通不便;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设立的开端等。
【23题答案】
【答案】(1)盛况: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发展,人口众多。
原因:临安(今杭州)是南宋都城,是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海上贸易发展等。(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意义: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促进了经济发展。
(3)特点:元朝建立驿站,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
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与元朝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
【24题答案】
【答案】(1)A:玄奘西行;B:天竺;C:鉴真东渡;D:日本;E: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贡献,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宣扬国威)。影响: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闭关锁国政策。后果:近代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促进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