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芜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评
八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1. 毛泽东在政协开幕词中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说明这次政协会议( )
A. 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B.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C 体现了独立自主性 D. 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2. 某班历史老师建议学生观看《上甘岭》《长津湖》等影片,聆听《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经典歌曲。学生从这些影片和歌曲中能感悟到( )
A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B.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C. 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 D. 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
3. “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由此可知( )
A.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土地公有推动了工业化建设
C. 三大改造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D. 地权变动实现了政权的巩固
4. 下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这些成就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开始了工业化的起步 B. 已经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 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
A. 根本政治制度 B. 多党合作制度
C. 民主政治建设 D. 基本政治制度
6. 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据此可知,1956年被载入史册是由于( )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下表为1958年夏收时期部分地区报道的粮食亩产量。表中亩产数据说明( )
地区 时间 单位亩产(斤)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社 1958年6月8日 2105
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社 1958年7月23日 7320
湖北省麻溪河乡 1958年8月13日 3.69万
A. 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D. 农业合作化具有优越性
8.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河南林县人民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体现了林县人民
凌空除险(修建红旗渠的真实写照)
A. 防风治沙的决心 B. 助人为乐的品格
C. 国际主义的视野 D. 艰苦奋斗的精神
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 1984年3月22日,55位厂长经理共同草拟了一封《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并于24日在《福建日报》一版头条全文公布,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响,很快形成了共识。这封呼吁信表明( )
A. 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B. 需要加快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C. 改革已在城市取得成功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我国“走出去”的重要步骤是( )
A.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B.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 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次大会”和“一个中心”分别指( )
A. 中共八大 工业化建设 B. 中共十三大 经济建设
C. 中共十四大 改革开放 D. 中共二十大 脱贫攻坚
13. 整理知识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图知识结构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B.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
14. 下图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系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动力源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
C 政治保证:全面深化改革
D. 战略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5.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采取的重大举措。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历史时期 重大举措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A 坚持人民至上 B. 坚持理论创新
C. 坚持统一战线 D. 坚持自我革命
16. “信仰为旗,万里海疆写忠诚。向实而备,越是艰险越向前。”人民海军成立75年以来,从小艇到巨舰,从近岸到深蓝,从单兵到体系,以第四代装备为引领、第三代装备为主体的现代化人民海军正在形成,大国战舰向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破浪远航。这体现了( )
A. 人民海军装备全部依靠自主研发
B. 人民海军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C. 海军始终是我国实力最强的军种
D. 人民海军已经多次完成出访任务
17. 2025年5月30日,国际调解院在香港成立,中国在推动该机构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体现了当代中国( )
A.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B. 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C. 致力于与发达国家结盟应对冲突 D. 优先发展军事以维护国际安全
18. 某小组为进行项目化学习准备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九二共识”“中葡澳门交接仪式”等材料。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 )
A. 科技发展促进国防建设 B. 改革开放促进外交发展
C. 国力增强推动祖国统一 D. 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19.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是( )
A. 邓稼先 B. 钱三强 C. 李四光 D. 钱学森
20. 电脑、电话、手机可以方便人们之间的联系;电冰箱、洗衣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电动自行车等方便人们的出行;游戏机等电子产品的开发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这说明( )
A. 改革开放改变物质生活 B. 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
C. 科技进步影响生活方式 D. 经济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21.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之一。
(2)1961年我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发展”的八字方针,以克服经济困难。
(3)我国形成“自贸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4)2008年《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决心。
(5)2006年,青藏公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6)进入新时代,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共28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场
材料二: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明确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大家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材料一图1中文章的发表,是哪一运动开始的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运动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谈谈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材料二: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另一个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我们反对大国优越于小国,小国依附于大国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理论。我们反对大国欺侮小国、强国欺侮弱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我们主张,任何一个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十一月十五日在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的核心思想。并分析此发言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的背景。
(3)请用一句话表述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
四、活动与探究(20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解读】
材料:邓小平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维度搭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完整框架:在政治层面进一步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化,又以“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等历史遗留问题,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作出复合型的政治安排;在经济层面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在文化层面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在社会层面厚植中华民族安定团结的社会土壤;在生态层面建构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家园。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坚持国家(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原则,秉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基础,坚持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核心原则。这一思想体现出从阶级叙事转向民族叙事的变革性、国家关系上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包容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再认识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前瞻性等特征。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紧紧围绕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张淑娟王硕《邓小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探析、实践探索和当代启示》
【情境模拟】
情境:20世纪80年代,某民族自治县面临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决定在该县实施扶贫政策。
(1)下表为“邓小平搭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框架”内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的填空。
维度 内容 基本原则 时代特征
政治层面 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化,1984年,颁布实施《①》;提出“②”方针,解决港澳问题。 根本原则:③ 政治基础:④ 核心原则:⑤ ⑥; ⑦; ⑧。
经济层面 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实施改革开放。
文化层面 增强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
社会层面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生态层面 重视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家园。
(2)假如你是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请结合邓小平的思想,提出两项促进该县发展的措施。
(3)设计面向该县群众的两条宣传标语,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富裕”主题。
(4)该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环境破坏。请你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评
八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C
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21题答案】
【答案】(1)正确 (2)错误;改正:“发展”改为“提高”
(3)错误;改正:“自贸区”改为“经济特区”
(4)错误;改正:“2008年”改为“2005年”
(5)错误;改正:“青藏公路”改为“青藏铁路”
(6)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共28分)
【22题答案】
【答案】(1)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系: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巩固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成果
(2)影响: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认识: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或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等。
【23题答案】
【答案】(1)核心思想:“求同存异”
作用: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示例: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声音”;国际关系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
四、活动与探究(20分)
【24题答案】
【答案】(1)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②一国两制;③坚持国家(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坚持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⑥变革性;⑦包容性;⑧前瞻性。
(2)措施: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公路;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先富”,如当地资源开发与加工,开发民族手工艺产业,农业产业化试点,开发民族风情旅游等等;采取政策倾斜与“对口帮扶”机制,如税收优惠与资金扶持,东部对口支援等等。
(3)示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铺就共同富裕幸福路”;“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共富向未来”;“五十六族同舟济,共同富裕谱新篇”;“中华民族手牵手,共同富裕齐步走”;“共同体意识扎深根,共同富裕结硕果”等等。
(4)示例:开展伐木企业整顿,关停无证小作坊,引导转型;设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发展非木材林下经济,如扶持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生态养殖蜜蜂、林禽等绿色产业;将森林覆盖率纳入县域发展规划约束性指标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