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农具和用具 D. 兵器和农具2. 秦的统一、结束了过去那种“兵革不休”“流血满野”的战乱局面,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异政教,各自独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状态。由此可知,秦的统一( )A.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C. 开创了政教合一的政体 D. 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建立3. 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节日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数量逐渐增多,节俗内容逐渐增加的发展过程。东汉,传统节日初步定型,部分节日延续两千多年都没有很大的变更。这反映了两汉( )A. 中央集权程度较低 B. 全国经济平衡发展C. 社会精神生活丰富 D. 形成了文化共同体4. 唐太宗在《帝京篇》中写道:“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这段话旨在强调( )A. 人才的选拔 B. 与民休养生息 C. 宫室的营建 D. 加强中央集权5. 燕云十六州长期被辽占领,众多汉人生活于此,其中一些还在辽担任官职,受到重用,甚至出现了“汉官不思归”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辽朝文字体系已经成熟 B. 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C. 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 D. 辽宋经济交流十分密切6. 下表为客家人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概况。据此分析,客家人被迫南迁是因为( )时间 原因 目的地317—879年 东晋五胡乱华 鄂豫南部、皖赣沿长江南部、赣江上下游880—1126年 唐末黄巢起义 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1127—1644年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中原 粤东、粤北等A. 民族迫害 B. 宗教传播 C. 政局动荡 D. 江南开发7. 明初,朱元璋指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其目的是( )A. 重构国家统治秩序 B. 确立儒学统治地位C. 维护宗族内部和谐 D. 构建礼乐宗法制度8. 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负责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 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B. 完善了中央集权统治C. 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 D. 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9.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主流价值观发生改变 C. 思想环境开放包容 D. 中外交流日益密切10. 1860年以后,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全国绝大多数督抚都出自湘准系,各地的军政大权也多落入湘准系势力的手中。这一现象反映出晚清( )A. 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 B.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C. 军队近代化改革加速 D. 君主治国理念的转变11.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改制说成是“与时变化”、向往“民主”之“太平”。他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把孔子装扮成维新变法的祖师,“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康有为此举折射出当时( )A. 维新变法的急于求成 B. 学习西方的条件不具备C. “中体西用”流行于世 D. 晚清内政变革的艰难性12. 下表反映的是1916—1925年我国面粉进出口量(单位:千关担)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出(十)入(—)超量1916—1920年 339.8 1750.8 十1411.11921—1925年 3913.8 643.4 —3270.4A.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 中国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C.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 D. 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不牢固13. 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的教育居多。不久后,其讲演的报告中“国家”“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 五四运动取得完全胜利 B. 甲午战争的爆发 C. 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D. 北洋政府的腐败14.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该理论( )A. 只在井冈山成功实践 B. 标志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C.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D. 指导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15. 1938年5月,毛泽东相继发表《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中日双方存在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论述在当时( )A. 粉碎了日本速决战的企图 B. 揭露了汪伪集团的卖国行径C.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16.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宣告社会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一统”的追求始终未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兹中国”(我且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材料二:省起源甚早,魏晋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辖地方。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也为时短暂。元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办事代理机构,其职责最初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材料三: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行朝贡制……清朝一改历代王朝的传统做法,把郡县制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废其世袭制,国家直接派官治理,一句话,一切由皇帝掌控。如在东北地区,分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李治亭《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何尊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行省制度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8.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大的历史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一直在寻找中国富强的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郭嵩焘经历简表咸丰末年 郭嵩焘跟着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办交涉,有了那次经验,他根本觉悟,知道中国非彻底改革不可。同治初年 江西南昌士大夫群起毁教堂,杀传教士,郭嵩焘斥责。光绪元年 云贵总督岑毓英因为反对英国人进云南,秘密在云南缅甸边境上把英国使馆的翻译官杀了。郭嵩焘当即上奏弹劾。光绪二年 政府派郭嵩焘出使英、法。中国有公使驻外从他起。他在西欧的时候,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不但西洋的轮船枪炮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我们学习。两年后 郭嵩焘回国,遭到时人反对,只好隐居湖南。——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这一主题是近代中国人的神圣历史使命。是否有利于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即是促进、推动还是阻碍、延误民族独立与现代化问题的解决,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点,也是评判社会各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根本标准。——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对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仆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摘编自金一南《苦难辉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思想变化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的“神圣历史使命”,并以近代的具体史实说明资产阶级为这一“使命”作出的贡献。(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脊梁的认识。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他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四大原生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是连续发展至今的“活文明”。数千年来,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在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中不断变革,涌现出众多原创发明和次生发明,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就具有文化上的突出统一性,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又具有政治上的突出统一性,这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内部多支系文化和人群密切交融,对外来优秀文化兼收并蓄,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军事设施和武器欠发达,崇尚礼制,稳定内敛、爱好和平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摘编自韩建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二)》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编自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的历史考察》材料二:在濒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前,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党员构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高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价值:对研究(可用于研究)西周早期的政治活动(或者手工业、文字、文化、文明等),提供一手史料(或有较高史料价值)(2)特点:起源早;职能变化大(权力增大);逐渐成为地方一级定制。(3)变化:由行朝贡制改为实行郡县制;废除世袭制,由国家(皇帝)直接管理。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18题答案】【答案】(1)时代背景:政治,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想文化,西方文化传播,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西学东渐);经济,自然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2)使命:开展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为实现现代化开辟道路。(反侵略反封建/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贡献:开展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史实),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说明)。(3)认识:为了民族的独立、振兴和国家的富强,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的英雄人物,他们及他们身上体现了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就是民族脊梁。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领导工农大众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复兴发展默默工作与坚韧奋斗的中国人等等,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的我们仍要发扬民族脊梁精神,争做民族脊梁。【19题答案】【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华文明是连续发展至今的“活文明”。阐述:首先,中华文明在文化上具有显著连续性。以儒家思想等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其次,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体现在语言、文字和礼制的统一,这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延续提供了保障。政治上尽管历经多次朝代更替,但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了中国的统一与持续发展。此外,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内部多元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丰富与创新。例如,佛教自印度传入后,经过本土化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的四大发明,展示了其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其成为全球独特的“活文明。示例二:观点: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阐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夏商周时期确立的王位世袭制、礼乐制度影响深远;秦汉奠定了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中国古代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历代沿袭。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从汉武帝尊崇儒术开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综上所述,只有从源远流长历史连续性的视角来认识中华文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20题答案】【答案】(1)变化:农民的比重上升,工人和其他成分的比重下降。原因: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党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道路)(2)说明:①“九一八”和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②“西安事变”后,中共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促进了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③“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④在抗战中,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大部分主力。(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加说明均可:如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百团大战、《论持久战》的发表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