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政治制度并识记其特点。(重点)2、掌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难点)。学习目标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课时)◎舌尖上的礼仪——先秦时期的饮食礼制(一)夏朝——王位世袭制1.建立: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天下为公禅让制天下为家世袭制禹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内 服外 服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二)商朝——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间接管理外服。1.内外服制:(松散联盟)2.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材料2: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史记》材料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材料4:“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尚书·盘庚》辛巳卜,贞:呼伐羌方 ——甲骨卜辞思考:阅读材料,分析其中反映出商朝统治的哪些信息?材料1:商朝内外服特点: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强化记忆原因对象1.分封制: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同姓亲族、功臣、前朝贵族等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三)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自主学习:结合史纲上并阅读课本P2,梳理西周的政治制度。内容特点评价 积极:消极: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周天子“授土授民”: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权利: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①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②扩大了周王室的统治范围;强化记忆西周后期诸侯实力强大,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导致礼崩乐坏周天子诸侯1.分封制:目的核心内容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嫡长子继承制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②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2.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评价 积极:消极:互为表里①宗法制与分封制互相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②有利于发扬尊敬祖先的传统。③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祖国统一任人唯亲、重男轻女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大小宗等级严格且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③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分封制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血缘纽带(里)维护的工具维护的工具权利的分配权利的继承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探究】 阅读铭文内容,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请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册命,说明周王和盂的关系是?2.周王和盂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义务关系?西周 大盂鼎大盂鼎铭文拓片大盂鼎铭文译文: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这样说:你要辅佐我,你要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协助我治民治疆土。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让这些人在他们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不得违抗我的命令。臣属关系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更强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君主的权力是否是绝对的?问题探究(四)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从原始民主到君权加强【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左传·襄公十四年》思考:这属于哪一种史料?君主权力如何?原始民主传统可以制约君主权力最高集权尚未实现【史料阅读】史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史记·周本纪》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政治改革【小组讨论】P2:商朝的内外服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有何异同?同:异: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②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③都适应了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①内外服制下:王室与附属国是方国联盟体,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 王室与诸侯是家国共同体,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②内外服制下:外服对商朝的臣服是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散分封制下: 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更加明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加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探究】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核心素养先秦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2)宗教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3)等级森严: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国野分治;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4)原始民主: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原始民主遗存的制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强化记忆二、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历史纵横】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讨论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二、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一)皇帝制度(二)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皇 帝御史大夫丞 相太 尉奉常廷尉少府卫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内史郡县乡亭里中央(三)地方制度:郡县制互不相属,互相牵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集权: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成为维护皇权的工具。垂直管理专制主义: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枢为皇权服务,权力来源于皇权。【史料阅读】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书同文字”木方“车同轨”驰道示意图书面报告、行文人的责任意识时效性强,使用问责机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加强中央集权。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思考:秦朝文书制度得以推行依赖哪些措施?(四)地方之制——文书制度课堂小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 世袭制商: 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皇帝制度(核心)三公九卿制全国推行郡县制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作业布置背诵:先秦时期的的政治特点商朝内外服特点课堂练习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包括( )①定期朝贡 ②镇守疆土 ③随王作战 ④推广郡县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A商鞅变法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措施直接打击了( )A. 分封制B. 世卿世禄制C. 礼乐制D. 井田制B秦统一后,将六国贵族迁至咸阳周边,并销毁民间兵器。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 促进经济交流B. 巩固国家统一C. 推动文化融合D. 加强君主专制D《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至明清的中央政治制度及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重点)2、掌握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难点)(1)中朝(或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2)外朝:即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3)作用:设立中朝,中央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1.两汉行政中枢的演变(2)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两汉的中外朝制度、尚书台(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3)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汉光武帝刘秀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①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程序性分割2.隋唐——三省六部制(1)地位(2)职能(3)特点:(4)意义: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材料: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2.隋唐——三省六部制(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影响: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省由皇帝直接掌控。②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强化记忆(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宋代二府三司制◎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3.宋代二府三司制总揽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材料1: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明太祖材料2:元朝正式始于元世祖忽必烈,一共历经12位皇帝,共98年历史,其中元世祖在位35年,元顺帝在位36年,其他平均在位2.7年。思考:根据材料,分析一省制的影响。积极:提高行政效率消极:造成宰相专权4.元代的中书一省制(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元代的中书一省制5.明朝:内阁制明太祖朱元璋:1380年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朱棣: 设立内阁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朱元璋废宰相制度和朱棣设内阁制的原因。材料1:明太祖:“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材料2: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废宰相原因: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宰相“专权乱政” 妨碍皇帝权力设内阁原因: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并结合史纲上,梳理内阁的性质、特点、及职责。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史纲上】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特点:无实权,非法定【史纲上】职责: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明朝内阁制6.清朝:军机处(雍正:在寝宫旁——养心殿设立军机处)回忆:阅读课本P5并结合史纲上,梳理军机处的性质、职责、特点、影响。性质: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职责: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特点:简、速、密【史纲上】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史纲上】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史纲上】思考: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有无共同点?无实权(一)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明朝内阁制强化记忆史料1: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书·刘辅传》史料2: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西汉—中朝方式:任用身边亲近的人方式: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东汉—尚书台史料3: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隋唐—三省六部制方式:分化宰相权力★判断材料所涉及的制度,并说明削弱相权的方式有哪些?史料4:“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又别置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宋史·职官志》史料5: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宋朝—二府三司制方式: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元朝—中书省原因:分权导致低效率。结果:相权反弹史料6: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神宗实录》明朝—废相,设内阁影响:宰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内阁没有决策权,无法制约皇权史料7: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清史稿》清朝—设立军机处影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汉唐宋元明清官员的姿势为何有这些变化?演变趋势:专制措施:①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分相权;设机构;用亲近;借人伦;重思想。②承袭前朝制度,有所损益。★判断材料所涉及的制度,并说明削弱相权的方式有哪些?(1)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思考:西汉初期,地方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思考:统治者如何解决问题?西汉景帝时:削藩西汉武帝时:推恩令、刺史制度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1.汉朝:(2)西汉-东汉: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继承)东汉西汉州刺史(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州刺史/州牧(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掌行政权、领兵权)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混战汉代十三州示意图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改称“州牧”。州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思考:州职能的变化有何隐患?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隋唐至两宋自主学习:读课本P6第二段,梳理隋唐至两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二)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元朝宣政院(中央机构)辖地2个特别行政区10个行省多级行政制度:行省—路—府—州—县思考:根据此图并结合史纲上内容,归纳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特点:①双重性: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中央派出机构②辖区广泛③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影响:①巩固多民族国家②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的统一③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二)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明清思考:阅读课本P6,梳理明清地方行政制度。明朝清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民政)按察使司(刑狱)都指挥使司(军政)省、府、县三级制派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督抚制度(巡抚:一省长官;总督:省的军政)省、府、县三级制【探究】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高层政区 / 州 道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统县政区 郡 郡、王国 郡 州 州 路、府、州 州、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有怎样的特点?2.行政区划以二级制和三级制为主;1.制度发展有沿袭性,也有变革性(郡县—行省);3.行政区划上动下稳,县作为地方行政的基层区划最为稳定,高层政区变化大;小组讨论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省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思考: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有何演变趋势?趋势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趋势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知识深化】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秦西周分封制汉唐宋元明清宗法制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外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三省六部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二府三司中书省制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康熙:南书房雍正:军机处地方收权分权通判行省行省废行省设三司商内外服制度方国林立中央:地方:州—郡—县道—州—县郡—县路—府—县省—路—府—州—县省—府—县省—府—县隋自制时间轴总结归纳先秦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夏-世袭制商-内外服制周-分封/宗法制三公九卿制中朝/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中书一省制内阁军机处郡县制时代道路制时代省制时代课堂总结作业:背诵三省六部的特点及影响军机处的性质等汉武帝时期设立“内朝”,由侍从、尚书等组成,参与决策。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丞相权力B. 完善监察制度C. 扩大选官范围D. 促进文化统一A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但后期出现内阁大学士“票拟”权。这一变化说明( )A. 皇权受到制约B. 行政效率提高C. 相权名亡实存D. 地方权力膨胀C隋唐科举制与汉代察举制的共同作用是( )A. 打破贵族政治垄断B. 实现社会公平C. 强化门第观念D. 促进商业发展A清朝雍正时期,密折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利于( )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 加强皇帝对官僚的控制C. 扩大科举取士范围D. 缓解满汉官员矛盾B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三司”分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反映了( )A. 相权被彻底废除B. 地方权力加强C. 君主专制的强化D. 科举制度的完善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