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10课辽宋夏金元的统治统编版|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127-1279年916-1125年辽960-1127年南宋1115-1234年1038-1227年西夏金北宋1206-1368年元916年1127年1279年1368年时 空 坐标960年辽宋夏金元1.辽朝朝代卡片 创 建 者朝代 辽时间 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都城 上京(今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机⑵政权建设:⑶辽宋关系: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⑴起源:鲜卑同源,辽河上游一、辽和西夏相关史料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南、北面官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第二段概括: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北面官:负责汉人农耕事务(契丹人和汉人担任)(契丹人担任)南面官:特点:因俗而治、汉蕃分治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物一、辽和西夏⑷统治政策:因俗而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依据旧有的风俗习惯实施统治或者管理的措施原因:各民族间的差异(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A.职官设置:相关史料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秋捺钵 庆州 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冬捺钵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四时捺钵: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特点和影响:既保持了本民族游牧习性,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一、辽和西夏政治中心:⑷统治政策:四时捺钵: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辽虽建立汉族模式王朝,但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四时捺钵分别为春水、秋山、坐冬、坐夏等称。主要活动为春捕鹅、捕鱼,夏放鹰,秋射鹿,冬猎虎,皆有大致固定地区。北宋(960-1127)辽(916-1125)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宋初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国号大夏10381044夏宋罢兵和议,夏与辽交恶;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唐末西夏(1038-1227)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宋史·夏国传》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官称(双轨)——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2、西夏:一、辽和西夏(1)起源: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材料1: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材料2: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2、西夏:(1)起源:(2)建国: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1038,党项族元昊,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3)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的官称1127年,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1227年被蒙古所灭。(4)败亡:体现多元包容,有利于西夏与宋的和谐共存。(一套制度,两套称谓)一、辽和西夏女真1125年,金灭辽金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1127年,金灭北宋渔猎骑射1. 金朝的建立商周唐朝辽宋肃慎黑水靺鞨女真(1)兴起:(2)建国:(3)对峙: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二、金朝——女真族(1115-1234)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1125年,金灭辽;1127年,“靖康之变”灭掉北宋;1141年,与南宋签订绍兴和议,形成对峙关系阿骨打(公元1068-1123年)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2. 迁都:【课堂探究】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要将都城迁至中都?▲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中都(金)大都(元)北京(明)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建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①统治者自身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②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③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④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二、金朝——女真族(1115-1234)①基本沿袭唐宋制度;②“猛安谋克”相关史料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金史·兵志》特点:影响:3、制度:内容:1 谋克300户×10 =1 猛安3000户①兵民合一;(平时耕作,战时出征)②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①减少财政支出;②保证较强战斗力;③促进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二、金朝——女真族(1115-1234)4、金朝的兴衰:⑴鼎盛:⑵衰落:①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制度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②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金世宗◎南宋、金、西夏形势图相关史料二、金朝——女真族(1115-1234)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 此其效验也。——《金史·世宗纪》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被百姓称为“小尧舜”。政权 制度建设核心特征辽夏 金南北面官制仿汉制因俗而治 蕃汉分治仿汉制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民族交融,汉化加深。学习汉族文明保留民族特色【知识拓展】请归纳辽夏金制度建设的共同经验,并分析其对文明发展的意义?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交融因俗而治,有鉴于后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四时捺钵一官二称猛安谋克制度胡汉相劝汉化渐深二、金朝——女真族(1115-1234)1206年统一蒙古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朝收复吐蕃兼并云南远征亚欧部落集团11-12纪随着金的衰落,蒙古部落壮大部落祖先是室韦部落,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突厥衰败后归附唐朝国家①蒙古:1206年铁木真统一各部,建蒙古汗国,尊称“成吉思汗”;②西征:先后灭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兼并大理,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立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③元朝: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大元④统一:1276年占临安,灭南宋,1279年灭宋残部、完成统一★☆☆发展历程: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元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1)建国:(2)扩张:1、蒙古崛起:1206年,漠北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①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②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立四大汗国,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四大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大元】出自《易经》“大哉乾元”,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2、元朝统一(1)元朝建立:(2)统一:1276年,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在崖山海战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反抗的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的行为。抗元失败后,有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问题探究:如何看待元代统一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中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行政)元:中书省一省制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相权反弹3、巩固措施:中书省⑴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⑵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相权的一次反弹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误区警示: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起草诏令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3、巩固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元代急递铺令牌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急递铺:传递紧急文书以元大都为中心,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元代专门负驿站马匹、食物的被称为站户,中原汉地由汉人充任站户,而草原地区的站户由牧民承担,东北森林、冰雪地带则用狗站。元代除驿站之外,还有急递铺、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元朝政府建立驿站,虽然是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但客观上加强了全国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地方治理:⑴驿传制度: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3、巩固措施:⑵实行行省制度;★自主学习:结合地图和所学,指出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地方: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地方行省·10个路、府、州、县、宣慰司中央腹里(河北、山东、山西)元朝的行省制:(1)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腹里”;(2)其他地方设十个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下分设路、府、州、县。(3)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知识拓展】元朝行省制度1.原因2.性质:3.设置:4.特点: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除“腹里”、吐蕃外,全国设10个行省①行省长官权力大而不专;②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③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百官志》从地形上:藩镇是山川形便,行省是犬牙交错从权力上:藩镇的军权、财政等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各行省的重大民族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即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朝觐皇帝,向皇帝述职。犬牙交错山川形便元朝行省有藩镇之重,为什么没有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①元朝疆域辽阔;②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指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行政区边界与山川形势有出入。这样的行政区使所有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失。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加强中央集权★历史解释: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材料1: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2:元朝所设的十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湖广等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 ——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3、巩固措施:⑵实行行省制度;地方:①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③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的开发。影响:⑴原因:⑵内容:⑶特点:⑷影响:①元朝疆域辽阔;②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②行省长官权力大而不专;③犬牙交错,以北制南;①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驿站通行证“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中书省行中书省(中央宰相机构)派官员驻地方形成:辖区:军政大权集中【受制于中央】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3、巩固措施:⑵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西域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吐蕃地区宣政院印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台湾行省路、府、州、县(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西藏地区和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管理。3、巩固措施:边疆管理:②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③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④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71-1368年)*元朝边疆治理的成功: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中国”观念: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认同的理念,是政治、地理、文化、民族等元素共同的集合,体现出多元一体,夷夏同根的基本特征。拓展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形成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文明系统。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从政权并立、多元竞争、碰撞交融到全国统一、中华一体。总结归纳1、蒙古族与回族的形成蒙古族:回族:原是漠北的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四、元朝的民族关系蒙古部落蒙古族波斯人阿拉伯人汉人畏兀儿蒙古人★☆☆【自主学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四等人制的目的及评价?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等级 名称 民族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1)目的:(2)评价: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①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后期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加速的元朝的灭亡。②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进一步发展;规律:汉文化接受程度越高的民族,地位越低蒙古、色目殴汉人、南人,不得回手。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汉人、南人不为正官。——钱穆《国史大纲》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元朝的民族关系3.元朝灭亡(1)原因: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2)概况: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爆发,不久元朝灭亡。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3)结果:四、元朝的民族关系元朝滥发货币,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最后,还是蒙古人鬼力赤杀掉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鞑靼,元朝彻底覆灭。【课堂探究】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一谈元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1)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政权分立和割据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2)经济上,大体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虽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建设和棉花广泛种植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3)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4)对外关系: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探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创新制度,影响深远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元朝行省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2)发展生产,开发边疆经过西夏政权的开发建设,地处西陲的今河西走廊和宁夏沿黄河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3)学习汉制,民族交融辽夏金元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加深民族交融。共同点:1、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都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学习借鉴中原文化3、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4、都促进了边疆开发,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辽夏金元的统治本课小结辽的建立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西夏的建立一套制度两套称谓金的建立猛安谋克统一中原蒙古崛起修筑驿道,建立行省边疆治理元统一全国“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北宋 南宋“大中国”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2019.9.27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本课小结多元一体本课小结·国家趋向统一,疆域影响后世。·制度建设创新,稳定统治、强化中央权力。·民族交融联系紧密,国家发展多元一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