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仅见。——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变”“应变”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春秋开始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战国结束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注意:一般认为东周包含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 同“稀”,少有)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大夫的家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篇》史海钩沉孔子的话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时空坐标?· 时代特征?春秋、战国(版本前瞻);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不断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分封制:封邦建国权力的金字塔结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礼乐制:对各等级的社会行为、仪式活动分别做出规范温故知新:礼崩乐坏——东周▲西周宗法制示意图周天子控制力衰弱……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1)历史分期时间:BC770(平王东迁)——BC476(《史记·六国年表》)来源:编年体史书《春秋》(2)夺权阶层:诸侯(3)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一)列国纷争▲春秋列国形势图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战国(1)历史分期时间:BC475(《史记·六国年表》)——BC221(秦朝统一六国)名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战国策>书录》(2)夺权阶层:卿大夫(3)典型事件三家(韩、赵、魏)分晋田齐代姜齐周天子进一步权威衰弱:BC256,周王室被秦国吞并(4)战国七雄:秦+韩、赵、魏、楚、燕、齐▲战国形势图(一)列国纷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战国“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春秋五霸 北方系:公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南方系:王 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列国纷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战国“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战国七雄:纷纷称王前351年 魏惠成王前339年 齐威宣王前326年 赵武灵王前325年 秦惠文王前323年 燕易王前322年 韩宣惠王☆前289年 齐湣宣王【东帝】VS秦昭襄王【西帝】僭越!→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削弱(一)列国纷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3、华夏认同的形成(1)概念华夏:“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正义》)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认同的一个文化、政治实体概念戎狄蛮夷:东夷、西戎、北狄、南蛮(2)过程①春秋,中原自认“华夏”;②战国,蛮夷戎狄融入华夏(3)意义①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②各族同源同族的观念得到发展中原西戎东夷南蛮北狄(一)列国纷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3、华夏认同的形成第一阶段【对抗】:中原自称华夏,自认比蛮夷戎狄先进→蛮夷戎狄渐渐认同华夏。军事对抗“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春秋,齐、晋打着“尊王(周王室)攘夷”的旗号,与楚(被看作蛮夷戎狄)争霸文化区隔“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管仲:春秋五霸之齐桓公的臣子,推行“尊王攘夷”(一)列国纷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3、华夏认同的形成第二阶段【融合】:蛮夷戎狄渐渐认同华夏→逐渐融入华夏族BC706,春秋初年的楚国:三十五年,楚伐随。……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史记·楚世家》)·楚国后人认华夏始祖为祖先:楚之先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楚世家》)“双标”的楚国(一)列国纷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3、华夏认同的形成第二阶段【融合】:蛮夷戎狄渐渐认同华夏→逐渐融入华夏族“(赵武灵王)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纪念雕像(一)列国纷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牺尊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么快呢?材料:在经济领域内,一方面是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以及生产事业的极大破坏,在史书记载中,常常可以看到好战者滥杀无辜和被围困城中人吃人的现象。但是同时在这动乱的岁月里,经济总体上是在发展……战乱造成的破坏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成为一种“背反”态势。——陈雪良《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1、农业(1)牛耕得到推广(一)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么快呢?(1)牛耕得到推广;材料:战国时期,石、骨、蚌器农具开始逐渐为铁器农具所取代。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2)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3)各国纷纷建水利工程。1、农业(一)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都江堰李冰1、农业(一)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牛耕得到推广;(2)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3)各国纷纷建水利工程。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么快呢?郑国渠郑国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么快呢?(1)牛耕得到推广;(2)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3)各国纷纷建水利工程。1、农业(一)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农业(1)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推动2、工商业(2)货币流通广泛;(一)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工商业(1)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2)货币流通广泛(3)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4)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材料: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 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一)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原因(1)直接原因: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2)根本原因(必然性):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商鞅如何劝说秦孝公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商鞅: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甘龙: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商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善。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2、代表:商鞅变法(1)时间:前356年(2)主要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激励士兵,增强军事力量。增加赋税的收入和服役的人口。调动农民生生产积极性。强化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意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二)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出现大变化,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社会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他们被称为诸子百家。请结合以上材料并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尝试总结百家争鸣的背景。三、百家争鸣1.儒家代表人物 时期 主张孔子 春秋 核心:仁政治:恢复周礼;为政以德教育:有教无类,整理文献孟子 战国 性善论,仁政荀子 战国 性恶论,隆礼重法三、百家争鸣2.道家代表人物 时期 主张老子 春秋 天地万物的本源是道事物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政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 战国 崇尚逍遥三、百家争鸣3.阴阳家、墨家、法家学派 代表 主张阴阳家墨家法家邹衍墨子韩非子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三、百家争鸣4.意义从社会来说,这个时代最混乱;从思想来说,这个时代最解放。—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三、百家争鸣经济:土地公有(井田制) 土地私有政治格局:诸侯分封 争霸●兼并●县制行政权力:宗法世袭 专职官僚(流动)文化学术:贵族特权 民间(百家争鸣)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