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端午传情》教学设计单元 端午今昔课题 端午传情课 型 设计 应用 领域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时间 40分钟教 学 设 计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 能赏析与端午节相关的美术作品,了解传统民间工艺,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历史文化内涵。能了解端午节各项民俗活动的来源和特点。艺术表现 了解不同的粽子包法和同学一起动手包粽子。文化理解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及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美学思想,领会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工艺匠心、文化价值,思考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创意实践 理解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品,尝试表现一个有端午文化的立体纸粽。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及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美学思想。教学难点 制作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品。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讨论法,发现法,演示法,实验法。组织形式 班级集中授课为主,小组合作为辅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教师活动新课导入情景创设:穿越之我来到了古代五月初五这一天,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过端午的。感受古人的端午节的一天讲授新课朔源与屈原对话;了解端午的来历端午的民间习俗——五毒与五瑞端午的民俗活动小结: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忠君爱国百姓们为了纪念他,纷纷在每年的这一天以各种方式缅怀他。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 “飞龙在天” 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 “祛病防疫 " 风尚。人们在端午节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这些习俗都有驱邪、消毒、避疫的寓意,反映了人们健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欣赏欣赏《端阳景图》线条工细、流畅,设色典雅富丽, 通过对动植物的刻画来表现端阳时节大地回暖的情景。欣赏《樱桃图(端午)》画家以淡墨画粽叶,以浓墨勾画出粽绳,用简单几笔便精妙地表现出粽子的棱角转折。一盘红樱桃、两个粽子巧妙点出作品主题,凸显出画家对生活的热情。对比《端阳景图》《樱桃图(端午)》工笔画与写意画的特点对比写意画:用笔自由奔放、洒脱不羁,强调笔触的灵动性与变化性,注重通过笔墨的轻重、疾徐、顿挫、转折传达情感与韵味,常以豪放的笔触、简洁的线条勾勒物象 。工笔画:笔法工整细腻、严谨缜密,线条均匀、精细,如工笔白描通过精准线条勾勒物体轮廓与细节,勾勒轮廓和描绘细节时一丝不苟 。其他不同美术形式的端午作品雕塑《屈原像》雕像展现了屈原漫步沙渚、行吟泽畔的神态,他翘首向天,举步欲行,仿佛正吟诵着《天问》等名篇,生动地刻画出屈原被流放后忧国忧民、悲愤难抑的情绪。人物的刻画、石雕的质感深刻地诠释了屈原的爱国情怀、高洁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端午图》和《五瑞图》中国画描绘端午节有祛毒迎祥瑞的传统,通过描绘植物花卉和果实等组合,点明了端午时节,寓意吉祥美好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品味不同粽子的包法和不同口味的粽子三角粽的包法五彩手绳的制作步骤端午龙舟编制法小结:不同的手工作品是现代与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实践1、五彩粽的绘画步骤2、制作一只五彩线粽并穿上不同的花衣(五)拓展屈原《天问》古人对天的思考中国航天的发展是对屈原最好的答卷。课堂反思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从战国时期起源,历经数千年演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端午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民俗特色。南方地区多有赛龙舟活动,而北方地区则更注重佩戴香囊、系五彩绳等习俗。中学美术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地域文化差异,能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宽对不同文化的认知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涵。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端午节民俗,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使他们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增强文化自信。手工作品创作过程融合了绘画、色彩搭配、造型设计等多种美术技法。引导学生学习端午节文化中传统民间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进而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