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坚持新发展理念(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坚持新发展理念(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3.1坚持新发展理念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面对贫困堡垒,坚定“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面对疫情冲击,坚持“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的理念,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思考:中国共产党的一些列举措,彰显了怎样的发展思想?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目的
(出发点)
过程
结果
(落脚点)
(1)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要求:
(2)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要求:
(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意义:
思考:今日中国应该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还是高质量发展?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在10%左右,但此阶段的高速增长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伴随着自然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大等问题。
高速增长
中高速增长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思考: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发展理念?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1、为什么:
(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2)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2、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思考:为了应对美国技术封锁,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发展理念?
8月9日,拜登签署《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对美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以此提高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8月10日指出,美国这个法案宣称旨在提升美科技和芯片业竞争力,但却对美国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推行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包含一些限制有关企业在华正常投资与经贸活动、中美正常科技合作的条款,将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扭曲,对国际贸易造成扰乱,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该法所谓“保护措施”,呈现出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是美国大搞经济胁迫的又一例证。
(1)创新:
内容: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原因: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2、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思考:要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发展理念?
(2)协调:
内容: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原因: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2、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思考:要想让人民生活在更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发展理念?
(3)绿色:
内容: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原因: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要求: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2、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思考:面对逆全球化的抬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理念?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4)开放:
内容: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内外联动问题。
原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求: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2、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思考:要想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理念?
2019年,我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人民币,还有6亿人每个月的人均收入1000元。 这意味着我国仍然是一个以低收入人群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且在总人口中,低收入人群占比很高。在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还有很多人很多家庭仍在温饱线上徘徊。
(5)共享:
内容: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原因: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2、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要求: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3、地位: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4、内在联系及要求:
(1)内在联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课堂小结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内涵
2、要求
3、意义
贯彻新发展理念
1、为什么
2、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3、内在联系及要求
①发展为了人民
②发展依靠人民
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新发展理念
要求
1.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这表明中国在工作中
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③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课堂小练
C
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上讲话时强调,要正确认识面临的短板问题,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精准扶贫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贫困情况,采取与之相应的扶贫政策,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一种有效扶贫方式。我国实行精准扶贫是基于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②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小练
3.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表明
①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我国的根本任务 
②我国坚定走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③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④我国围绕协调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小练
4.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演讲中用“大海”妙喻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也有狂风骤雨。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应该
①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立足全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②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包容普惠,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③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持互利融通,建构内外联动格局 
④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持持续均衡,确保人与自然和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小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