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国家是什么》教案项目 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国家本质、我国国家性质等内容的学习,深刻认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积极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秉持的和平发展理念与负责任大国形象。2.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分析国家的产生、本质、职能以及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透过复杂的政治现象把握国家的本质特征,培养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正确认识不同国家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法治意识:树立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维护国家利益的法治观念,理解国家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国际交往中尊重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维护国家法治尊严。4.公共参与: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对国家事务的看法和建议,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一课 “国体与政体” 的第一框,在整本书中起着开篇点题、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它主要探讨国家的本质、构成要素、职能以及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等核心内容。第一目 “国家的本质”,通过回顾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理论,进而揭示国家的阶级本质,分析国家的基本要素,如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强调主权作为国家最重要要素的独特地位。第二目 “认识国体与政体”,详细阐释国体即国家性质,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深入剖析国体与政体的内在联系,即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同时说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等多种因素会影响政体的选择,介绍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是代议制。本框内容是后续学习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等知识的基石,帮助学生构建起理解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现象的基本框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阶级性是其本质属性。这一重点内容为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把握国家的本质特征。2. 国家的基本要素,尤其是主权的内涵和重要性。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明确国家的基本要素,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3.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则会危害国体。理解这一关系,对于学生认识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现象具有关键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同国家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以及这些形式背后的本质原因。教学难点:1. 辩证理解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并准确辨析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民主是对统治阶级的民主,专政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然而,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民主,具有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特点,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本质区别。这一难点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辨析时容易产生混淆,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突破。2. 全面认识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以及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相同国体的国家为何会呈现出不同的政体形式。虽然国体决定政体,但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发展进程、外来势力等多种因素也会对政体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这背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释不同国家政体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 2025 年国际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图片或视频片段,如联合国大会上各国代表就全球性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某地区因领土争端引发的紧张局势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国际政治现象背后,国家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行为?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国家是什么。新课讲授一、国家的本质议题:从历史发展角度探究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相关知识,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资料,如古代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对立情况,讲述国家在阶级矛盾激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过程。引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国家产生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国家的本质特征,分享自己对国家起源和本质的理解,尝试从历史发展中找出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具体例证。议学提示:思考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后,社会矛盾是如何变化的;分析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如何通过国家机器维护自身利益,镇压奴隶的反抗;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理解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是如何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服务的。议学总结: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政权掌握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手中,这个阶级通过国家对其他阶级进行专政,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通过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奴隶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确保自身的统治地位。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议题:以当前国际领土争端事件为例,探讨国家基本要素的重要性。教师活动:展示 2025 年某地区因领土争端引发国际关注的新闻报道,介绍争端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以及涉及国家的相关主张,讲解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强调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要素,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举例说明主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如国家有权制定自己的法律法规、自主决定经济发展政策、独立开展外交活动等。学生活动:分析该领土争端事件中,各方为何对领土主权如此重视,思考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对于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讨论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部分基本要素,会面临怎样的后果。议学提示:从经济发展角度,思考领土作为资源承载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民族认同和社会稳定角度,分析人口与国家的关系;从政治统治角度,理解政权的核心地位;从国际地位和自主发展角度,认识主权的不可侵犯性。议学总结:一般认为,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人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前提,为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活动提供主体力量;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丰富的领土资源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政权是国家行使权力、进行统治的机构,通过制定政策、执行法律等方式管理国家事务;主权则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国家凭借主权可以独立自主地决定对内对外政策,处理国内国际一切事务,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或实体的干涉和影响。例如,在国际领土争端中,涉及国家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因为一旦失去领土主权,国家的经济利益、民族尊严和国际地位都将受到严重损害。议题:从我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举措,探究国家职能的体现。教师活动:展示 2025 年我国某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后,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以及政府开展专项行动打击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新闻报道和相关数据。讲解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律等特殊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社会管理职能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机关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和维护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等。学生活动:分析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分别履行了哪些国家职能,讨论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思考国家履行职能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议学提示:从政府行为的目的和对象角度,判断其履行的是政治统治职能还是社会管理职能;从国家本质角度,理解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阶级性的直接体现,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社会性的要求,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从社会发展角度,思考国家有效履行职能对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议学总结:国家具有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的根本职能,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工具,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而履行的职能,它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同时也是政治统治职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在我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时,履行政治统治职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秩序。国家只有正确履行这两种职能,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二、认识国体与政体议题:对比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分析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教师活动:展示美国、英国、中国等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资料,包括国家权力的分配方式、政府的组织形式、选举制度等。讲解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分析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总统共和制,其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政体体现了资产阶级通过掌握国家政权来维护自身利益;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同样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但政体具有自身特色;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政体保障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学生活动:分组对比不同国家国体和政体的特点,讨论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为什么不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政体形式,思考一个国家的政体对国体的巩固或影响作用。议学提示:从国家权力的归属和行使主体角度,判断国体;从权力运行机制和政府组成方式角度,分析政体;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理解国体决定政体的原因;从政治制度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角度,思考政体对国体的反作用;从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等角度,探讨影响政体选择的其他因素。议学总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性质和具体形式;政体是国体的表现形式,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则会危害国体。例如,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不同的政体形式是由两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决定的,它能够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力地巩固了我国的国体。同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等因素也会影响政体的选择,使得相同国体的国家可能采用不同的政体形式,这体现了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是代议制,即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这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能够提高决策效率,适应现代国家管理的需要。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的基本要素、国家的职能以及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强调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国家提供了科学的视角,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家职能的履行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体与政体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制度。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政治现象,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意识,积极关注国家政治发展,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知识点整合 第一框 国家是什么一、国家的本质(重点)1.基本要素: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2.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3.国家的本质: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4.民主与专政类别民主专政区别实质: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属性: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专政就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联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5.我国国家性质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特点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二、认识国体与政体(重点)1.国家制度(国体与政体)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内容)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形式)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2.代议制含义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特点代议制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补充: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2、领土:地下及上空,一般由领陆、领水、领空组成。3、国家主权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4、国家职能:①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②社会管理职能。5、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政体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不断变化;政体是多样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一样的。课后练习 1.在中国,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与个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是最管用的民主,是实行“多数人的统治”的国家形式。这个“多数人”是指( )A.统治阶级中的多数人B.全体国民中的多数人C.被统治阶级的多数人D.国家政权机关的多数人【答案】A。【详解】A: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这个“多数人”是指统治阶级中的多数人,A项正确。B:民主具有阶级性,全体国民中的多数人的说法否认了民主的阶级性,B不选。C: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的民主,C不选。D: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是最管用的民主,是实行“多数人的统治”的国家形式,这个多数人是统治阶级中的多数人,而不是国家政权机关的多数人,D不选。2. 2022年9月22-23日,二十国(G20)集团峰会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美法总统、英日首相、德加意总理等纷纷参加会议,这些首脑称谓各不相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国体决定政体,国体相同政体一定相同 B.政体体现国体,政体恰当,国体巩固C.国体与政体相互决定,有机统一 D.政体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D。【详解】A:国体决定政体,国体相同政体不一定相同,A说法错误。B:材料强调同样为资本主义国家,但各国政体不一样,说明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涉及政体恰当,国体巩固,B不符合题意。C: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C说法错误。D:材料强调同样为资本主义国家,但各国政体不一样,即政体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国家本质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③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先有国家,后有阶级冲突④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先有国家政权,后有阶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详解】①②:材料中指出国家是要控制阶级对立而产生的,拥有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手段,这说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本质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①②正确。③④: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先有阶级和阶级冲突,后有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③④均错误。故本题选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