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新课导入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期间,因受中法战争战败刺激,第一
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直言外患交迫、列强
环伺,国家“在危急存亡之间,未有若今日之可忧也”他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
右”三项主张,请皇帝赶快实行,认为只要
变法,十年之内,富强可致。思考: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后来实现了吗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抄件)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了解戊戌变法的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评价)。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百日维新
第6课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光绪帝
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背景/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车上书实行的背景/原因?
救亡图存
列强入侵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1840
1856
1870
1894
1898
1851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制度变革
1861
1895
资产阶级革命派

材料一:……割辽台,偿款二万万两。吾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公车,上折……请拒和、迁都、变法。至四月八日投递,却不收…… ——康有为
背景:
过程:
结果:
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车上书实行的背景?
①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②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失败)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什么是公车上书?
笔记区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P34—35人物扫描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自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些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

维新运动的开展
结合材料,概括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有什么影响?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
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严复《国闻报》
严复在天津创办——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报刊
方式:
影响:
②组织学会
①创办学堂
③创办报刊
推动了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维新运动的开展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思考】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改变官制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译《天演论》

百日维新
德军进入青岛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背景:
开始标志: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下,光绪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
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
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光绪帝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措施
类别 措施 作用
①政治
②经济
③教育
④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
资产阶级
守旧官员
科举学子
八旗子弟
资产阶级
结合“百日维新”内容说说四个角色是否支持变法?为什么?猜想变法的结果如何?
结合教材P36,思考百日维新的措施和作用
北京大学前身
笔记区
笔记区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结果:戊戌政变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
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
谭嗣同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谭嗣同一生并没有看到他的少年中国,但他有两个学生:一个叫蔡锷,一个叫杨昌济。蔡锷有一个学生叫朱德,杨昌济有一个学生叫毛泽东。人间正道是沧桑,少年中国最终在他们脚下实现.....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材料四: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五:在百日维新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出变法诏令、谕旨达180件,9月12日最多,一天颁布了11条变法诏令。
结合材料和教材P37,概括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相对弱小
操之过急,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结合材料和教材P37,概括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
主观——维新派:
客观——顽固派: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①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相对弱小
④操之过急,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原因
启示/认识/教训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和教材P37,概括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戊戌启蒙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端,破除了“君权神授”的千年迷思,为辛亥革命等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与群众基础。
戊戌变法虽昙花一现,但其在教育、思想、传媒等领域的变革,犹如火种点燃了延续十余年的制度革新,科举的废除、学堂的遍设及思想的解放,实为变法未竟事业的接力完成。
——《中国近代通史》
①性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②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时间
学习
口号
领导派别
代表人物
地位
【温故知新】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19世纪60—90年代
西方的军事技术/器物
自强求富
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中国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1898年
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变法图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拓展延伸】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A 观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以变法图强、挽救国家危亡为目标,通过公车上书、办报讲学等推动变法,是典型的救亡图存爱国运动。
B 观点:两者均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侧重技术层面,戊戌变法则延伸到政治制度、教育文化等更深层次,虽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通过学习西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
C 观点:变法虽被顽固派镇压而失败,但意义深远:传播了民主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新式教育发展,培养了近代人才;也让更多人关注国家命运,唤醒了民族意识。
课堂小结
小试牛刀
1、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可见这些报刊创办旨在( )
A.了解世界,实业救国 B.开启民智,呼吁变革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2、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3、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表达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B
C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