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1.(2025八下·中山期末)右图为新中国第一任海关总署署长的《任命通知书》。
图片信息显示:1949年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正式成立,孔原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正式任命为海关总署署长,结束了由外籍税务司控制中国海关的历史。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走向独立自主 B.注重民主协商
C.加强工业建设 D.践行和平外交
2.(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2年广东省粮食总产量达855万吨,较1950年的746万吨增长约14.7%,带来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推广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包产到户”的实施
3.(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6年2月,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动员全国职工“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各行业掀起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学先进当先进的热潮。据此可推知,此“决议”旨在(  )
A.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B.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C.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 D.布局对外开放政策
4.(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6年,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12辆披红戴花的解放牌汽车,浩浩荡荡地从厂内驶出。当时,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的(  )
A.华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5.(2025八下·中山期末)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 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这反映了(  )
A.外交政策的调整 B.国家建设的需要
C.“863”计划的实施 D.科教兴国的战略
6.(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4年,《人民日报》报道“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国家大事。”这一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B.举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图是1956年出版的一本《速写集》中的漫画《手工业生产者的“手”》,这反映的是(  )
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
C.农业农村的大生产运动 D.手工业实行公私合营
8.(2025八下·中山期末)1961年,国务院决定自主研制国产桥梁钢,替代苏联钢材。自主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用时几年就成功研制并生产出6.6万吨优质16锰低合金钢,全部用于南京长江大桥正桥钢梁及关键结构,1968年大桥建成通车。这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格局 B.家庭联产承包
C.国家体制优势 D.经济体制改革
9.(2025八下·中山期末)2018年央视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播出,介绍了40年前的“第一批农村万元户”“第一家中国内地自选超市”“第一个个体户”等故事,这些“第一”的出现关键在于(  )
A.计划经济的优势 B.加入WTO 实现经济腾飞
C.改革开放的政策 D.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10.(2025八下·中山期末)1980 年安徽省委扩大会议上,滁县地委书记向省委提出:承认“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希望给这个“黑户”的“孩子”报上“户口”;同年在省内有了正式“户口”,到了1982年变成全国“户口”。这一变化说明了(  )
A.集体统一经营不断强化 B.土地私有化的实现
C.包产到户的逐步合法化 D.农业现代化的推动
11.(2025八下·中山期末)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是著名的国有企业,总经理只有10元的审批权;但到了1984年商场自行发行股票,300万元股票认购一空。这得益于(  )
A.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B.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政策实施
12.(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多版护照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90年这一时期护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49——1958年 中俄文对照,“多前往苏联、东欧国家”
1959——1978年 中法英文对照,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78——1990年 “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迎来因私出国第一个高潮
A.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成为第三世界国家
13.(2025八下·中山期末)1979-1995年间,民企代表中山威力洗衣机厂从研制国内第一台单缸型洗衣机,到自主研发双缸型洗衣机,再到被授予“中国洗衣机大王”称号。该企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  )
A.乡镇企业再现生机 B.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C.政企分开扩大自主权 D.技术研发增强企业活力
14.(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图为2004—2015年我国服务型城市与工业型城市发展数据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城乡经济差距拉大 B.经济特区发展迅速
C.经济结构逐步改变 D.工业城市日渐消失
15.(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图是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创建的工作品牌标识:中心是石榴花朵造型,中间的三角形结构代表家园,并有“彩虹架起连心桥”字样,该设计表达主题(  )
A.实现国家统一 B.维护民族团结
C.完善基层民主 D.提升国际地位
16.(2025八下·中山期末)据统计,从1997年到2021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32万亿港元增长到2.87万亿港元;人均GDP 从19.2万港元增长到38.7万港元。香港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  )
A.“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2025八下·中山期末)歌曲《鼓浪屿之波》中唱道:“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曲表达了(  )
A.两岸经济交流的紧密性 B.“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
C.对两岸统一的热切期盼 D.对台湾自然风光的赞美
18.(2025八下·中山期末)某历史研究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收集了以下资料,拟制作研究报告,请为该报告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时间阶段 内容
20世纪50年代 引进苏联舰艇技术,组建首支驱逐舰部队
20世纪70年代 自主研制第一代导弹护卫舰,成功试射潜射导弹
21世纪20年代 国产航母“山东舰”服役,电磁弹射技术、万吨级驱逐舰“南昌舰”亮相
A.蓝天卫士 B.陆上盾牌 C.国际合作 D.科技强军
19.(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5年 4 月 30 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回忆参加的某次会议时说:“会议并没有向任何人发出不友好的挑战,或是表示任何敌意,而是宣布了新的、丰富的贡献 。”这一“贡献”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带一路”的构想
C.“求同存异”方针 D.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25八下·中山期末)20世纪50年代,美国禁止本国公民前往中国旅行;1972年,美国宣布允许携带价值100美元的中国制物品入境。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 B.改革开放政策推动
C.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1.(2025八下·中山期末)“猴年八评”指的是1992年2月到3月期间,《深圳特区报》连续发表的八篇文章。题目有《要敢闯》、《两只手都要硬》、《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猴年八评”的背景是(  )
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举行
C.“南方谈话”的发表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22.(2025八下·中山期末)近几年,我国科技企业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文心一言”“豆包”“深度求索 (DeepSeek)”这主要体现了当前我国(  )
A.优化产业结构 B.升级传统产业
C.推动科技创新 D.刺激消费需求
23.(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的体育观念或口号,这反映了(  )
时间 体育观念或口号
1952年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83年 提高水平,为国争光
2007年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A.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B.国防建设的要求
C.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D.时代发展的需要
24.(2025八下·中山期末)近年来,随着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及周边交通线的开通,中山从“湾区几何中心”跃升为“枢纽城市”。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 B.文化事业发展
C.区域协调发展 D.全方位的外交
25.(2025八下·中山期末)2025年,中国启动了“平安澜湄行动2025”,参与该行动的澜湄六国旨在通过联合打击电信诈骗等跨国犯罪进一步深化合作。这一行动体现了中国(  )
A.坚持独立自主外交 B.推动周边国家友好合作
C.践行不结盟的政策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26.(2025八下·中山期末)语言的变迁折射着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社会这一根本性变革,汉语中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一些旧词语趋于隐退、消亡,如“党国、参议会、租界、巡捕……”等等;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如“政协、人大、国务院、党委……”等等。
——摘编自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
材料二
  阶段一 (1949-1965) 阶段二 (1966-1976) 阶段三 (1977-1990)
词汇类别 词条数 百分比 词条数 百分比 词条数 百分比
政治类 1188 36.4% 573 70.6% 648 15.3%
经济类 721 22.1% 46 5.6% 1128 26.7%
文教卫生类 554 17.0% 80 9.9% 1002 23.7%
——摘编自 《新语词大辞典》
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语词汇发生的变化,说出与“这一根本性变革”相关的史事。
(2)在材料二中任选一类词汇,指出其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7 年以后该类词语出现明显变化的原因。
(3)除上述您已指出的影响词汇变化的因素外,再列举出一个可能影响词汇变化的因素。
27.(2025八下·中山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一系列艰难探索,并取得辉煌成就,这些成就背后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与努力。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序号 姓名 主要事迹
① 王进喜 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用“人拉肩扛”、“盆端桶提”,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
② 焦裕禄 1962年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以身作则,带病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③ 邓小平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看到经济特区各项改革举措成效明显,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蓬勃兴旺的景象。
④ 邓稼先 在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于 1964 年成功爆炸了第 1 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他个人则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直到1986年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⑤ 杨利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指出材料中属于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期间不同战线上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
(2)分析表格中的历史人物,从以下三个角度或自定观察角度,任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观察角度:(Ⅰ)社会进步(Ⅱ)科技发展(Ⅲ)精神品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1949年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正式成立,孔原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正式任命为海关总署署长,结束了由外籍税务司控制中国海关的历史。”可知,新中国任命自己的海关总署,说明新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A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未涉及民主协商,排除B;
海关属于行政机构,与工业建设无关,排除C;
海关管理属于内政范畴,与外交政策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1952年广东省粮食总产量达855万吨,较1950年的746万吨增长约14.7%”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
农业生产合作社在1953年以后出现,排除A;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在1958年,排除C;
包产到户开始于改革开放,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题干“各行业掀起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学先进当先进的热潮。”可知,《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动员了全国职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A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B;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排除C;
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长春位于东北地区,C符合题意;
华北地区未建造汽车制造厂,排除A;
华南地区电力设施建设较多,排除B;
西北地区当时基础薄弱,并非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地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工业化建设的迫切任务,需要大量工科人才。工科学生比例的大幅上升,正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符合历史背景,B符合题意;
外交政策主要涉及国家间的关系,与高等院校工科学生比例无关,排除A;
“863”计划启动于1986年,与题干时间(1952年)相差甚远,排除C;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 1995年,同样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代表涵盖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商议国家重大事务,与题干中“不同行业代表共商国是”的描述完全吻合,B符合题意;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1951年,与题干的1954年不符,排查A;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超额完成于1957年,与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排除C;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据题干“《手工业生产者的‘手’》”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年份,手工业改造属于该时期的重要内容,A符合题意;
全球化浪潮与中国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不符,排除B;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代)的农业政策,排除C;
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与手工业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攻关。题干中 “国务院决定”“自主研发团队集中试验” 等体现了国家统一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C符合题意;
我国对外开放始于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8年农村改革,排除B;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社主义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逐步允许个体经济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催生了“万元户”“个体户”等新事物。这些“第一”的出现正是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的结果,C符合题意;
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管控,而“万元户”“个体户”“自选超市”均体现了市场活力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与计划经济的特点相悖,排除A;
中国加入WTO的时间是2001年,与题干中“40 年前”(1978年左右)的时间不符,排除B;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完全建立”的表述不准确,且与“40 年前”的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承认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报上户口”“全国户口”等表述,反映了“包产到户”从被质疑的“黑户”,到在地方乃至全国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C符合题意;
“包产到户”的核心是将生产经营自主权下放到农户,打破了集体统一经营的模式,与“集体统一经营强化”相悖,排除A;
我国农村土地一直属于集体所有,“包产到户”只是改变了生产责任制形式,并未改变土地公有制性质,“土地私有化”说法错误,排除B;
题干主要强调“包产到户”的合法性变化,与农业现代化(如技术应用、规模化经营等)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允许企业自主经营、发行股票等。题干中商场从“审批权受限”到“自行发行股票”,正是企业自主权扩大的体现,B符合题意;
乡镇企业是农村改革中出现的非农企业,与题干中“国有企业(天桥百货商场)”的改革无关,排除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农业生产责任制(如包产到户),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排除C;
对外开放侧重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面向国际市场,而题干反映的是国内企业的经营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有企业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打破封闭状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公民因私出国的限制随之放宽,护照适用范围扩大,A符合题意;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时间是1991年,排除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时间是2001年,排除C;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始终属于第三世界国家,这一身份并非1978-1990年才形成,与护照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研制国内第一台单缸型洗衣机”“自主研发双缸型洗衣机”等信息,体现了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实现产品升级,进而获得市场认可(成为“洗衣机大王”),说明技术研发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D符合题意;
题干明确指出该企业是“民企代表”,并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企业),且核心是技术研发而非乡镇企业的整体复苏,排除A;
题干主体是“民企”,而非国有企业,与国企改革无关,排除B;
政企分开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针对国有企业的措施,强调企业与政府脱钩、自主经营,而题干核心是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与 “政企分开”无直接关联,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服务型城市的发展代表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工业型城市则对应工业占比。两者的发展数据对比,能反映出我国经济从工业主导逐步向服务业与工业协调发展转变,体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C符合题意;
题干对比的是“服务型城市”与“工业型城市”的发展,属于城市内部经济类型的差异,而非城乡之间的差距,与题干无关,排除A;
经济特区是特定的区域发展政策产物,题干未涉及经济特区的相关数据,无法体现其发展情况,排除B;
“工业型城市”的发展数据变化仅能说明其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可能调整,而非“日渐消失”,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心的“石榴花朵造型”:石榴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体现民族团结;“三角形结构代表家园”:家园的意象暗含各民族共同生活、守护共同家园的含义。“彩虹架起连心桥”:彩虹桥象征沟通与联结,“连心”直接指向各民族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因此,题干标识反映的是民族团结,B符合题意;
标识未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与统一相关的元素,排除A;
标识未体现民主制度、基层治理等相关内容,排除C;
与标识所表达的国内民族关系主题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香港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国策,香港回归后始终坚持这一政策,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又保障了香港的高度自治权和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为香港经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题干中香港经济的持续增长,正是 “一国两制” 实践成功的体现,A符合题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与香港无关,排除B;
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与内地不同的政治体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香港回归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香港回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可知,歌词通过对两岸港口的联结渴望,传递了期盼两岸统一的情感,C符合题意;
歌词未提及经济合作、贸易往来等内容,与经济交流无关,排除A;
歌词表达的是“渴望”,而非“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现(目前“一国两制”在台湾尚未实施),排除B;
“美丽的基隆港”虽有对风光的描述,但核心是“渴望见到”所蕴含的统一诉求,而非单纯赞美风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结所学可知,“引进技术”“自主研制”“电磁弹射技术” 等均体现科技对军队建设的推动,符合整个发展历程的核心,D符合题意;
资料聚焦海军(海上力量),而非空军,排除A;
陆上盾牌指向陆军装备或陆地防御,与海军发展无关,排除B;
仅20世纪50年代涉及“引进苏联技术”,并非贯穿始终的主题,且后期以“自主研制”“国产”为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海军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海军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4月,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亚非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由中国提出,1954 年中、印、缅共同倡导,排除A;
“一带一路”的构想由中国在2013年提出,排除B;
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中国在 21 世纪提出,旨在促进全球治理与合作,排除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题干中美国政策的松动正是这一 “转机”的具体体现,C符合题意;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与1972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且题干中政策调整的主体是美国,与中国改革开放无直接关联,排除B;
中国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时间相差甚远,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美建交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等,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猴年八评”的文章主题与南方谈话的精神高度契合,且时间上紧密衔接(1992 年2-3月),是对南方谈话精神的呼应和传播,C符合题意;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发生在1978年,主要针对思想解放,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与1992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
1978 年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时间早于1992年,排除B;
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主要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晚于1992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南方谈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属于前沿科技领域,科技企业在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具体体现,C符合题意;
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产业布局等,题干未体现产业结构层面的变化,排除A;
传统产业升级指对农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而题干聚焦的是人工智能这一新兴科技领域,并非传统产业,排除B;
题干强调的是科技研发成果,未涉及消费市场或需求的刺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不同时期的体育观念均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从全民健康到为国争光再到个体幸福,完整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体育功能的不同需求,D符合题意。
体育观念的变化与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医疗等)无直接关联,排除A;
体育虽能增强体质,但三个时期的口号均未体现与国防建设的直接联系,排除B;
1983年的口号涉及竞技体育,但1952年和2007年更侧重全民体育和健康,该选项无法涵盖全部内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衣食住行变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衣食住行变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C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工程旨在促进区域内城市的协同发展,打破地理阻隔,优化资源配置,中山的跃升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C符合题意;
家庭联产承包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主要涉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城市交通建设和区域地位变化无关,排除A;
题干强调的是交通枢纽带来的城市地位提升,与文化事业无直接关联,排除B;
全方位的外交指的是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交往,与国内城市间的交通建设及区域发展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交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现代交通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B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澜湄六国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平安澜湄行动2025”中通过联合打击跨国犯罪深化合作,这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B选项正确;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要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依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等,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与澜湄六国在打击跨国犯罪方面的合作,并非独立自主外交的直接体现,排除A;
不结盟政策是指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题干内容未涉及到结盟相关内容,主要围绕的是地区合作,排除C;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题干重点在于打击跨国犯罪的合作,属于安全合作领域,并非经济全球化范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26.【答案】(1)变化:社会转型新旧词汇更替;“旧的词语隐退,新的词语产生”(或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旧词语趋于隐退,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
史事: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发展趋势:
政治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明显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缓慢上升趋势。
经济类、文教卫生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急剧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迅猛上升趋势。
原因:政治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等带来政治类新词呈缓慢上升。
经济类、文教卫生类: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大批经济类和文教类新词出现带来这两类词呈迅猛上升趋势。
(3)社会因素(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因素(网络发展)、国家政策因素、国际形势因素等。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随着社会这一根本性变革,汉语中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一些旧词语趋于隐退、消亡,……;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可知,社会转型新旧词汇更替,“旧的词语隐退,新的词语产生”(或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旧词语趋于隐退,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与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关。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政治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明显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缓慢上升趋势。经济类、文教卫生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急剧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迅猛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治类的发生变化事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等带来政治类新词呈缓慢上升。经济类、文教卫生类发生变化事因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大批经济类和文教类新词出现带来这两类词呈迅猛上升趋势。
(3)本题考查影响词汇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影响社会主要词汇变化的因素有社会因素(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因素(网络发展)、国家政策因素、国际形势因素等。
故答案为:
(1)变化:社会转型新旧词汇更替;“旧的词语隐退,新的词语产生”(或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旧词语趋于隐退,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
史事: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发展趋势:
政治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明显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缓慢上升趋势。
经济类、文教卫生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急剧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迅猛上升趋势。
原因:政治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等带来政治类新词呈缓慢上升。
经济类、文教卫生类: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大批经济类和文教类新词出现带来这两类词呈迅猛上升趋势。
(3)社会因素(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因素(网络发展)、国家政策因素、国际形势因素等。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社会主流词汇变化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7.【答案】(1)王进喜、焦裕禄
(2)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迈向新的台阶。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处于这样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是王进喜和焦裕禄。
(2)本题属于小论文,开放型试题。根据题干信息归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选择邓小平,根据邓小平的贡献可拟定观点为: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进步。结合邓小平的贡献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迈向新的台阶。
故答案为:
(1)王进喜、焦裕禄。
(2)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迈向新的台阶。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广东省中山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1.(2025八下·中山期末)右图为新中国第一任海关总署署长的《任命通知书》。
图片信息显示:1949年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正式成立,孔原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正式任命为海关总署署长,结束了由外籍税务司控制中国海关的历史。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走向独立自主 B.注重民主协商
C.加强工业建设 D.践行和平外交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1949年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正式成立,孔原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正式任命为海关总署署长,结束了由外籍税务司控制中国海关的历史。”可知,新中国任命自己的海关总署,说明新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A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未涉及民主协商,排除B;
海关属于行政机构,与工业建设无关,排除C;
海关管理属于内政范畴,与外交政策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2年广东省粮食总产量达855万吨,较1950年的746万吨增长约14.7%,带来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推广 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包产到户”的实施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1952年广东省粮食总产量达855万吨,较1950年的746万吨增长约14.7%”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B符合题意;
农业生产合作社在1953年以后出现,排除A;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在1958年,排除C;
包产到户开始于改革开放,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6年2月,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动员全国职工“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各行业掀起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学先进当先进的热潮。据此可推知,此“决议”旨在(  )
A.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B.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C.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 D.布局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题干“各行业掀起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学先进当先进的热潮。”可知,《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动员了全国职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A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B;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排除C;
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6年,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12辆披红戴花的解放牌汽车,浩浩荡荡地从厂内驶出。当时,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的(  )
A.华北地区 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长春位于东北地区,C符合题意;
华北地区未建造汽车制造厂,排除A;
华南地区电力设施建设较多,排除B;
西北地区当时基础薄弱,并非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地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5八下·中山期末)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 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这反映了(  )
A.外交政策的调整 B.国家建设的需要
C.“863”计划的实施 D.科教兴国的战略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工业化建设的迫切任务,需要大量工科人才。工科学生比例的大幅上升,正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符合历史背景,B符合题意;
外交政策主要涉及国家间的关系,与高等院校工科学生比例无关,排除A;
“863”计划启动于1986年,与题干时间(1952年)相差甚远,排除C;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 1995年,同样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4年,《人民日报》报道“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国家大事。”这一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B.举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代表涵盖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商议国家重大事务,与题干中“不同行业代表共商国是”的描述完全吻合,B符合题意;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1951年,与题干的1954年不符,排查A;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超额完成于1957年,与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排除C;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图是1956年出版的一本《速写集》中的漫画《手工业生产者的“手”》,这反映的是(  )
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
C.农业农村的大生产运动 D.手工业实行公私合营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据题干“《手工业生产者的‘手’》”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年份,手工业改造属于该时期的重要内容,A符合题意;
全球化浪潮与中国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不符,排除B;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代)的农业政策,排除C;
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与手工业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5八下·中山期末)1961年,国务院决定自主研制国产桥梁钢,替代苏联钢材。自主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用时几年就成功研制并生产出6.6万吨优质16锰低合金钢,全部用于南京长江大桥正桥钢梁及关键结构,1968年大桥建成通车。这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格局 B.家庭联产承包
C.国家体制优势 D.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攻关。题干中 “国务院决定”“自主研发团队集中试验” 等体现了国家统一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C符合题意;
我国对外开放始于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8年农村改革,排除B;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社主义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5八下·中山期末)2018年央视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播出,介绍了40年前的“第一批农村万元户”“第一家中国内地自选超市”“第一个个体户”等故事,这些“第一”的出现关键在于(  )
A.计划经济的优势 B.加入WTO 实现经济腾飞
C.改革开放的政策 D.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逐步允许个体经济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催生了“万元户”“个体户”等新事物。这些“第一”的出现正是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的结果,C符合题意;
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管控,而“万元户”“个体户”“自选超市”均体现了市场活力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与计划经济的特点相悖,排除A;
中国加入WTO的时间是2001年,与题干中“40 年前”(1978年左右)的时间不符,排除B;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完全建立”的表述不准确,且与“40 年前”的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5八下·中山期末)1980 年安徽省委扩大会议上,滁县地委书记向省委提出:承认“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希望给这个“黑户”的“孩子”报上“户口”;同年在省内有了正式“户口”,到了1982年变成全国“户口”。这一变化说明了(  )
A.集体统一经营不断强化 B.土地私有化的实现
C.包产到户的逐步合法化 D.农业现代化的推动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承认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报上户口”“全国户口”等表述,反映了“包产到户”从被质疑的“黑户”,到在地方乃至全国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C符合题意;
“包产到户”的核心是将生产经营自主权下放到农户,打破了集体统一经营的模式,与“集体统一经营强化”相悖,排除A;
我国农村土地一直属于集体所有,“包产到户”只是改变了生产责任制形式,并未改变土地公有制性质,“土地私有化”说法错误,排除B;
题干主要强调“包产到户”的合法性变化,与农业现代化(如技术应用、规模化经营等)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5八下·中山期末)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是著名的国有企业,总经理只有10元的审批权;但到了1984年商场自行发行股票,300万元股票认购一空。这得益于(  )
A.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B.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政策实施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允许企业自主经营、发行股票等。题干中商场从“审批权受限”到“自行发行股票”,正是企业自主权扩大的体现,B符合题意;
乡镇企业是农村改革中出现的非农企业,与题干中“国有企业(天桥百货商场)”的改革无关,排除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农业生产责任制(如包产到户),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排除C;
对外开放侧重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面向国际市场,而题干反映的是国内企业的经营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有企业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多版护照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90年这一时期护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49——1958年 中俄文对照,“多前往苏联、东欧国家”
1959——1978年 中法英文对照,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78——1990年 “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迎来因私出国第一个高潮
A.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成为第三世界国家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打破封闭状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公民因私出国的限制随之放宽,护照适用范围扩大,A符合题意;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时间是1991年,排除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时间是2001年,排除C;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始终属于第三世界国家,这一身份并非1978-1990年才形成,与护照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5八下·中山期末)1979-1995年间,民企代表中山威力洗衣机厂从研制国内第一台单缸型洗衣机,到自主研发双缸型洗衣机,再到被授予“中国洗衣机大王”称号。该企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  )
A.乡镇企业再现生机 B.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C.政企分开扩大自主权 D.技术研发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D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研制国内第一台单缸型洗衣机”“自主研发双缸型洗衣机”等信息,体现了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实现产品升级,进而获得市场认可(成为“洗衣机大王”),说明技术研发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D符合题意;
题干明确指出该企业是“民企代表”,并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企业),且核心是技术研发而非乡镇企业的整体复苏,排除A;
题干主体是“民企”,而非国有企业,与国企改革无关,排除B;
政企分开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针对国有企业的措施,强调企业与政府脱钩、自主经营,而题干核心是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与 “政企分开”无直接关联,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图为2004—2015年我国服务型城市与工业型城市发展数据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城乡经济差距拉大 B.经济特区发展迅速
C.经济结构逐步改变 D.工业城市日渐消失
【答案】C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服务型城市的发展代表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工业型城市则对应工业占比。两者的发展数据对比,能反映出我国经济从工业主导逐步向服务业与工业协调发展转变,体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C符合题意;
题干对比的是“服务型城市”与“工业型城市”的发展,属于城市内部经济类型的差异,而非城乡之间的差距,与题干无关,排除A;
经济特区是特定的区域发展政策产物,题干未涉及经济特区的相关数据,无法体现其发展情况,排除B;
“工业型城市”的发展数据变化仅能说明其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可能调整,而非“日渐消失”,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图是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创建的工作品牌标识:中心是石榴花朵造型,中间的三角形结构代表家园,并有“彩虹架起连心桥”字样,该设计表达主题(  )
A.实现国家统一 B.维护民族团结
C.完善基层民主 D.提升国际地位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心的“石榴花朵造型”:石榴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体现民族团结;“三角形结构代表家园”:家园的意象暗含各民族共同生活、守护共同家园的含义。“彩虹架起连心桥”:彩虹桥象征沟通与联结,“连心”直接指向各民族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因此,题干标识反映的是民族团结,B符合题意;
标识未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与统一相关的元素,排除A;
标识未体现民主制度、基层治理等相关内容,排除C;
与标识所表达的国内民族关系主题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5八下·中山期末)据统计,从1997年到2021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32万亿港元增长到2.87万亿港元;人均GDP 从19.2万港元增长到38.7万港元。香港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  )
A.“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A
【知识点】香港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国策,香港回归后始终坚持这一政策,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又保障了香港的高度自治权和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为香港经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题干中香港经济的持续增长,正是 “一国两制” 实践成功的体现,A符合题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与香港无关,排除B;
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与内地不同的政治体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香港回归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香港回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5八下·中山期末)歌曲《鼓浪屿之波》中唱道:“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曲表达了(  )
A.两岸经济交流的紧密性 B.“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
C.对两岸统一的热切期盼 D.对台湾自然风光的赞美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可知,歌词通过对两岸港口的联结渴望,传递了期盼两岸统一的情感,C符合题意;
歌词未提及经济合作、贸易往来等内容,与经济交流无关,排除A;
歌词表达的是“渴望”,而非“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现(目前“一国两制”在台湾尚未实施),排除B;
“美丽的基隆港”虽有对风光的描述,但核心是“渴望见到”所蕴含的统一诉求,而非单纯赞美风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5八下·中山期末)某历史研究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收集了以下资料,拟制作研究报告,请为该报告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时间阶段 内容
20世纪50年代 引进苏联舰艇技术,组建首支驱逐舰部队
20世纪70年代 自主研制第一代导弹护卫舰,成功试射潜射导弹
21世纪20年代 国产航母“山东舰”服役,电磁弹射技术、万吨级驱逐舰“南昌舰”亮相
A.蓝天卫士 B.陆上盾牌 C.国际合作 D.科技强军
【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结所学可知,“引进技术”“自主研制”“电磁弹射技术” 等均体现科技对军队建设的推动,符合整个发展历程的核心,D符合题意;
资料聚焦海军(海上力量),而非空军,排除A;
陆上盾牌指向陆军装备或陆地防御,与海军发展无关,排除B;
仅20世纪50年代涉及“引进苏联技术”,并非贯穿始终的主题,且后期以“自主研制”“国产”为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海军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海军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5八下·中山期末)1955年 4 月 30 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回忆参加的某次会议时说:“会议并没有向任何人发出不友好的挑战,或是表示任何敌意,而是宣布了新的、丰富的贡献 。”这一“贡献”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带一路”的构想
C.“求同存异”方针 D.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4月,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亚非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由中国提出,1954 年中、印、缅共同倡导,排除A;
“一带一路”的构想由中国在2013年提出,排除B;
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中国在 21 世纪提出,旨在促进全球治理与合作,排除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5八下·中山期末)20世纪50年代,美国禁止本国公民前往中国旅行;1972年,美国宣布允许携带价值100美元的中国制物品入境。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 B.改革开放政策推动
C.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题干中美国政策的松动正是这一 “转机”的具体体现,C符合题意;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与1972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且题干中政策调整的主体是美国,与中国改革开放无直接关联,排除B;
中国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时间相差甚远,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美建交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2025八下·中山期末)“猴年八评”指的是1992年2月到3月期间,《深圳特区报》连续发表的八篇文章。题目有《要敢闯》、《两只手都要硬》、《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猴年八评”的背景是(  )
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举行
C.“南方谈话”的发表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等,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猴年八评”的文章主题与南方谈话的精神高度契合,且时间上紧密衔接(1992 年2-3月),是对南方谈话精神的呼应和传播,C符合题意;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发生在1978年,主要针对思想解放,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与1992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
1978 年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时间早于1992年,排除B;
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主要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晚于1992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方谈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南方谈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2025八下·中山期末)近几年,我国科技企业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文心一言”“豆包”“深度求索 (DeepSeek)”这主要体现了当前我国(  )
A.优化产业结构 B.升级传统产业
C.推动科技创新 D.刺激消费需求
【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属于前沿科技领域,科技企业在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具体体现,C符合题意;
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产业布局等,题干未体现产业结构层面的变化,排除A;
传统产业升级指对农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而题干聚焦的是人工智能这一新兴科技领域,并非传统产业,排除B;
题干强调的是科技研发成果,未涉及消费市场或需求的刺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2025八下·中山期末)下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的体育观念或口号,这反映了(  )
时间 体育观念或口号
1952年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83年 提高水平,为国争光
2007年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A.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B.国防建设的要求
C.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D.时代发展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不同时期的体育观念均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从全民健康到为国争光再到个体幸福,完整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体育功能的不同需求,D符合题意。
体育观念的变化与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医疗等)无直接关联,排除A;
体育虽能增强体质,但三个时期的口号均未体现与国防建设的直接联系,排除B;
1983年的口号涉及竞技体育,但1952年和2007年更侧重全民体育和健康,该选项无法涵盖全部内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衣食住行变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衣食住行变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5八下·中山期末)近年来,随着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及周边交通线的开通,中山从“湾区几何中心”跃升为“枢纽城市”。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 B.文化事业发展
C.区域协调发展 D.全方位的外交
【答案】C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工程旨在促进区域内城市的协同发展,打破地理阻隔,优化资源配置,中山的跃升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C符合题意;
家庭联产承包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主要涉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城市交通建设和区域地位变化无关,排除A;
题干强调的是交通枢纽带来的城市地位提升,与文化事业无直接关联,排除B;
全方位的外交指的是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交往,与国内城市间的交通建设及区域发展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交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现代交通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5八下·中山期末)2025年,中国启动了“平安澜湄行动2025”,参与该行动的澜湄六国旨在通过联合打击电信诈骗等跨国犯罪进一步深化合作。这一行动体现了中国(  )
A.坚持独立自主外交 B.推动周边国家友好合作
C.践行不结盟的政策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答案】B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澜湄六国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平安澜湄行动2025”中通过联合打击跨国犯罪深化合作,这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B选项正确;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要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依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等,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与澜湄六国在打击跨国犯罪方面的合作,并非独立自主外交的直接体现,排除A;
不结盟政策是指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题干内容未涉及到结盟相关内容,主要围绕的是地区合作,排除C;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题干重点在于打击跨国犯罪的合作,属于安全合作领域,并非经济全球化范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26.(2025八下·中山期末)语言的变迁折射着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社会这一根本性变革,汉语中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一些旧词语趋于隐退、消亡,如“党国、参议会、租界、巡捕……”等等;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如“政协、人大、国务院、党委……”等等。
——摘编自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
材料二
  阶段一 (1949-1965) 阶段二 (1966-1976) 阶段三 (1977-1990)
词汇类别 词条数 百分比 词条数 百分比 词条数 百分比
政治类 1188 36.4% 573 70.6% 648 15.3%
经济类 721 22.1% 46 5.6% 1128 26.7%
文教卫生类 554 17.0% 80 9.9% 1002 23.7%
——摘编自 《新语词大辞典》
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语词汇发生的变化,说出与“这一根本性变革”相关的史事。
(2)在材料二中任选一类词汇,指出其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7 年以后该类词语出现明显变化的原因。
(3)除上述您已指出的影响词汇变化的因素外,再列举出一个可能影响词汇变化的因素。
【答案】(1)变化:社会转型新旧词汇更替;“旧的词语隐退,新的词语产生”(或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旧词语趋于隐退,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
史事: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发展趋势:
政治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明显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缓慢上升趋势。
经济类、文教卫生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急剧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迅猛上升趋势。
原因:政治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等带来政治类新词呈缓慢上升。
经济类、文教卫生类: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大批经济类和文教类新词出现带来这两类词呈迅猛上升趋势。
(3)社会因素(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因素(网络发展)、国家政策因素、国际形势因素等。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随着社会这一根本性变革,汉语中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一些旧词语趋于隐退、消亡,……;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可知,社会转型新旧词汇更替,“旧的词语隐退,新的词语产生”(或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旧词语趋于隐退,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与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关。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政治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明显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缓慢上升趋势。经济类、文教卫生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急剧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迅猛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治类的发生变化事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等带来政治类新词呈缓慢上升。经济类、文教卫生类发生变化事因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大批经济类和文教类新词出现带来这两类词呈迅猛上升趋势。
(3)本题考查影响词汇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影响社会主要词汇变化的因素有社会因素(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因素(网络发展)、国家政策因素、国际形势因素等。
故答案为:
(1)变化:社会转型新旧词汇更替;“旧的词语隐退,新的词语产生”(或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旧词语趋于隐退,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词语开始大量产生和运用。)
史事: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发展趋势:
政治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明显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缓慢上升趋势。
经济类、文教卫生类:从阶段一到阶段二急剧下降,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呈迅猛上升趋势。
原因:政治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民主法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等带来政治类新词呈缓慢上升。
经济类、文教卫生类: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大批经济类和文教类新词出现带来这两类词呈迅猛上升趋势。
(3)社会因素(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因素(网络发展)、国家政策因素、国际形势因素等。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社会主流词汇变化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7.(2025八下·中山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一系列艰难探索,并取得辉煌成就,这些成就背后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与努力。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序号 姓名 主要事迹
① 王进喜 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用“人拉肩扛”、“盆端桶提”,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
② 焦裕禄 1962年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以身作则,带病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③ 邓小平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看到经济特区各项改革举措成效明显,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蓬勃兴旺的景象。
④ 邓稼先 在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于 1964 年成功爆炸了第 1 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他个人则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直到1986年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⑤ 杨利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指出材料中属于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期间不同战线上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
(2)分析表格中的历史人物,从以下三个角度或自定观察角度,任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观察角度:(Ⅰ)社会进步(Ⅱ)科技发展(Ⅲ)精神品质
【答案】(1)王进喜、焦裕禄
(2)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迈向新的台阶。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处于这样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是王进喜和焦裕禄。
(2)本题属于小论文,开放型试题。根据题干信息归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选择邓小平,根据邓小平的贡献可拟定观点为: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进步。结合邓小平的贡献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迈向新的台阶。
故答案为:
(1)王进喜、焦裕禄。
(2)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迈向新的台阶。
【点评】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