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凉山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凉山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凉山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1.(2025八下·凉山期末) 历史图片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物质遗存。右图所示历史事件标志着( (  )
开国大典
A.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2025八下·凉山期末)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使全国约有 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 7 亿亩土地等生产资料,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材料中“社会变革”的含义指(  )
A.实行赎买政策
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2025八下·凉山期末)毛泽东在1956年的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该变化出现于(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包产到户
4.(2025八下·凉山期末) 某同学在学习某个专题时,出现了以下材料:“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原油、 石油产品实现了自给”“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修建了兰 新 、兰 青、包兰 等 铁路 ”,他 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B.工业化的起步
C.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2025八下·凉山期末)“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____ 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该内容选自《人民日报》1978 年 12 月 25 日的社论,横线处的内容应填(  )
A.政治运动 B.阶级斗争 C.大跃进 D.经济建设
6.(2025八下·凉山期末) 1980 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1985 年,开辟沿海经济 开放区 ;1988 年 ,划海 南为 经 济特区 ;1992 年,决 定开放 内地 部 分 省 会 城 市 、沿 江 沿 边 城市;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对外开放融入世界
7.(2025八下·凉山期末)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个代表
B.主要任务、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三个代表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企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8.(2025八下·凉山期末)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  )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④全国人民同时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2025八下·凉山期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B.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些少数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10.(2025八下·凉山期末)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首飞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艘自主研制的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第一艘国产航母交接入列……这些难忘的“第一”(  )
A.改变了中国和平外交方针
B.得益于双百方针的直接指导
C.表明我国国防力量发展壮大
D.体现了军队政治工作为强军目标提供了政治保证
11.(2025八下·凉山期末) 下图是《百年中美关系》一书中的部分目录,以下内容属于第四章的是(  )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B.抗美.朝战争
C.尼克松访华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2025八下·凉山期末) 下表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新时代强军之路
C.交通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迁
13.(2025八下·凉山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 是不可战胜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 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他们加紧地展开争取本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斗争。这对 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朝工作的报告》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战争的目的。举出一位这场战争中的英雄人 物。
(2)材料二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 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 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原则”是指什么?材料中提到的中国总理是谁?
14.(2025八下·凉山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
1952—1957 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主要产品 1952 年 1957 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回答,图一中钢、煤炭的产量增长快于棉纺物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 1984 年, ① ▲ (会议名称)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福建省 55 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 现行体制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 你们伸手要权。”随后,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扩大自主权的制度。
——摘编自《复兴之路》
将材料二中①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是什么?
15.(2025八下·凉山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
任选图一中的一位人物,简要介绍他(她)的主要贡献。
(2)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 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写出为“原子弹、氢弹、卫星”等成就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位人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分析取得这些成就有何重要意义?
16.(2025八下·凉山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 年,人民解放军分路自西康、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出发进驻拉萨。在此过程 中,藏族群众将自家牲畜用来抢运军需到拉萨,有人说“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
材料二 1997 年 6 月 30 日 23 时 59 分,在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英国的国旗和香港旗缓缓 降落。它标志着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0 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响 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全场沸腾了。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综上所述,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依据“开国大典”及所学可知,1949 年 10 月 1 日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B项正确;
我国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是在 “一五计划”(1953 - 1957 年)期间,与开国大典无关,排除A项;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并非开国大典,排除C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 1954 年,主要成果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开国大典不属于同一历史事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响去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 ”“ 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 ”及所学可知,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D项正确;
实行赎买政策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措施,与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无关,排除A项;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地主阶级抗日而实行的土地政策,并非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内容,排除B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在农村推行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 ”“ 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 ”,结合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去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三大改造从1953年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通过合作化的方式,将个体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等形式,将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C正确;
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 - 1952年底,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实现从个体或资本主义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A;
“一五”计划(1953 - 1957年)主要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等,重点在于工业建设等方面,并非是对所有制进行改造,排除B;
包产到户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题干中1956年的时间以及所有制转变的内容不相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是 1961 年党和政府为克服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困难而提出的,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辛探索;“原油、石油产品实现自给”(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年)、“修建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均是这一阶段取得的建设成就。这些材料共同体现了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的主题,A项正确;
“工业化的起步” 主要指 “一五计划”(1953-1957 年),其核心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与题干中 “八字方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等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不符,排除B项;
“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涉及开国大典(1949 年)、土地改革(1950-1952 年)、抗美援朝(1950-1953 年)等,与题干材料的时间和内容无关,排除C项;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题干材料多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关键词,首先判断出时间信息,再联系时代背景,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5.【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8 年 12 月 25 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正是对这一决策的呼应,明确了经济建设成为全党中心工作,D项正确;
政治运动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前的特定历史时期,如 “文化大革命” 等,1978 年之后我国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以政治运动为核心工作,排除A项;
“阶级斗争” 是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错误口号,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果断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排除B项;
“大跃进” 是 1958 年开始的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的运动,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与 1978 年的历史背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 1978 年 12 月 25 日的社论 ”,联系时代背景,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6.【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从 1980 年建立经济特区,到 1992 年开放内地城市,再到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清晰反映了 “对外开放融入世界” 的主题,D项正确;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结果,但题干材料仅围绕对外开放的历程展开,未直接体现综合国力的变化,排除A项;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与对外开放措施虽有间接关联,但题干重点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范围扩大,而非国际社会对我国地位的认可,排除B项;
体制改革主要指国内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而题干列举的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对外开放举措,不属于体制改革范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980—2001年的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加入世贸组织等内容,对比备选项判断出正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八大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共十二大提出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
“初级阶段理论” 是中共十三大提出,“三个代表” 是中共十六大相关,排除A 项;
“科学发展观” 是中共十六大后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与十四大后发展方向不符,排除C 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国企改革” 不是十二大等核心,“基层民主” 与这些党代会关联小,排除D 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联系时代背景,对比备选项判断出正确答案。
8.【答案】A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指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强大起来,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物质保障;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指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恢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享有更充分的权利和机会,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统一,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全国人民同时富裕” 表述错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共同富裕不等于 “同时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国梦”,联系其内涵,对比备选项判断出正确答案。
9.【答案】A
【知识点】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1947 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而西藏自治区成立于 1965 年。因此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的说法错误,A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其核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该说法正确,排除B项;
国家始终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例如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该说法正确,排除C项;
在脱贫攻坚战中,少数民族地区是重点帮扶对象,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精准帮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该说法正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说法错误”,然后回顾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首飞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艘自主研制的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第一艘国产航母交接入列等,这些国防领域的“第一”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军事科技和国防装备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力地表明了我国国防力量不断发展壮大,C正确;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上述这些国防领域的成就并没有改变这一方针。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理念,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排除A;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主要是针对科学文化领域提出的,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化和学术研究的自由探讨,与国防科技领域的这些成就并没有直接的指导关系 ,排除B;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国防科技成果方面,并没有涉及军队政治工作为强军目标提供政治保证这一内容,话题不一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军事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1.【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 《百年中美关系》 “1949—1976年”“走向缓和”及所学可知,1972 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属于该阶段探索关系正常化的事件,C项正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时间是二战时期(1939 - 1945 等 ),不在 1949 - 1976 阶段,排除A项;
“抗美援朝战争”处于1950 - 1953 年期间,是中美敌对的体现,不符合 “关系正常化探索”,排除B项;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超出 1949 - 1976 时间范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 《百年中美关系》 “1949—1976年”,然后回顾中美两国交往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饮食(吃饱到吃好)、住房(小瓦房到大楼房)、服饰(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交通(绿皮火车到复兴号、自行车到共享单车)等,提纲内容全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符合题意,D项正确;
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突破(如航天、信息技术等),而提纲中 “吃饱到吃好”“小瓦房到大楼房” 等内容更多是生活层面的变化,并非直接体现科技进步,排除A项;
新时代强军之路聚焦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提纲中饮食、住房、服饰、交通等民生内容无关,排除B项;
交通事业的发展仅能涵盖 “绿皮火车到复兴号”“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 等部分内容,无法包含饮食、住房、服饰等其他方面,范围过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演讲稿提纲,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3.【答案】(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任答其中一点得2分);邱少云、黄继光(任答其中一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
【知识点】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解题时可从材料一 “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及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其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也可概括为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等 ;再回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像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等;
(2)解题时可依据材料二中“《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及所学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印等国倡导,所以可判断 “这些原则” 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且在与印度等国交往中,当时中国的总理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内容,结合试题要求分析作答。
14.【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增强企业活力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可观察图一“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可知,1952 - 1957年期间钢、煤炭、棉织物等主要产品产量均有显著增长,尤其是重工业产品增长幅度大,再结合所学可知是“一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所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小问从表中数据看,钢和煤炭属于重工业产品,棉织物属于轻工业产品,钢的增幅296%、煤炭增幅98%,均远高于棉织物的32%。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所以重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更快,主要原因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所学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该决定,所以①处应填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中“现行体制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向你们伸手要权”“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扩大自主权的制度”可知,这反映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企业缺乏自主权和活力,再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措施,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所以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需要结合一五计划的特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再依据题目要求,综合分析作答。
15.【答案】(1)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任答其中一点)
(2)钱学森、邓稼先
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任答其中两点)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中“袁隆平”“屠呦呦”及所学可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屠呦呦在医药方面的贡献,她团队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显著效果,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2)第一小问回忆“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卫星)相关的科学家,其中钱学森在导弹和航天领域贡献巨大,他参与了中国导弹、卫星等研制工作;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第二小问结合料二中“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及所学可知,从国防、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中国现代科学家的相关史实,按照试题要求综合分析作答。
16.【答案】(1)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香港回归祖国(答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给分)
(2)示例: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国家统一是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言之成理,价值观正确,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1)第一问可从材料一“1951年”“进驻拉萨”“西藏的和平解放”等关键信息,判断事件为西藏和平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其意义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第二问可根据材料二“1997年6月30日”“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明确反映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
(2)解题时综合两则材料,材料一体现西藏和平解放实现大陆统一,材料二反映香港回归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围绕国家统一这一核心,从历史趋势、人民心愿等角度组织感想,确保价值观正确、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相关史实,按照试题要求综合分析作答。
1 / 1四川省凉山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1.(2025八下·凉山期末) 历史图片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物质遗存。右图所示历史事件标志着( (  )
开国大典
A.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答案】B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依据“开国大典”及所学可知,1949 年 10 月 1 日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B项正确;
我国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是在 “一五计划”(1953 - 1957 年)期间,与开国大典无关,排除A项;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并非开国大典,排除C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 1954 年,主要成果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开国大典不属于同一历史事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响去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2025八下·凉山期末)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使全国约有 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 7 亿亩土地等生产资料,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材料中“社会变革”的含义指(  )
A.实行赎买政策
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 ”“ 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 ”及所学可知,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等生产资料,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D项正确;
实行赎买政策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措施,与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无关,排除A项;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地主阶级抗日而实行的土地政策,并非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内容,排除B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在农村推行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 ”“ 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 ”,结合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去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2025八下·凉山期末)毛泽东在1956年的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该变化出现于(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包产到户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三大改造从1953年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通过合作化的方式,将个体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等形式,将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C正确;
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 - 1952年底,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实现从个体或资本主义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A;
“一五”计划(1953 - 1957年)主要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等,重点在于工业建设等方面,并非是对所有制进行改造,排除B;
包产到户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题干中1956年的时间以及所有制转变的内容不相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4.(2025八下·凉山期末) 某同学在学习某个专题时,出现了以下材料:“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原油、 石油产品实现了自给”“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修建了兰 新 、兰 青、包兰 等 铁路 ”,他 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B.工业化的起步
C.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是 1961 年党和政府为克服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困难而提出的,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辛探索;“原油、石油产品实现自给”(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年)、“修建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均是这一阶段取得的建设成就。这些材料共同体现了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的主题,A项正确;
“工业化的起步” 主要指 “一五计划”(1953-1957 年),其核心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与题干中 “八字方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等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不符,排除B项;
“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涉及开国大典(1949 年)、土地改革(1950-1952 年)、抗美援朝(1950-1953 年)等,与题干材料的时间和内容无关,排除C项;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题干材料多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关键词,首先判断出时间信息,再联系时代背景,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5.(2025八下·凉山期末)“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____ 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该内容选自《人民日报》1978 年 12 月 25 日的社论,横线处的内容应填(  )
A.政治运动 B.阶级斗争 C.大跃进 D.经济建设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8 年 12 月 25 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正是对这一决策的呼应,明确了经济建设成为全党中心工作,D项正确;
政治运动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前的特定历史时期,如 “文化大革命” 等,1978 年之后我国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以政治运动为核心工作,排除A项;
“阶级斗争” 是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错误口号,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果断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排除B项;
“大跃进” 是 1958 年开始的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的运动,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与 1978 年的历史背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 1978 年 12 月 25 日的社论 ”,联系时代背景,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6.(2025八下·凉山期末) 1980 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1985 年,开辟沿海经济 开放区 ;1988 年 ,划海 南为 经 济特区 ;1992 年,决 定开放 内地 部 分 省 会 城 市 、沿 江 沿 边 城市;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对外开放融入世界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从 1980 年建立经济特区,到 1992 年开放内地城市,再到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清晰反映了 “对外开放融入世界” 的主题,D项正确;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结果,但题干材料仅围绕对外开放的历程展开,未直接体现综合国力的变化,排除A项;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与对外开放措施虽有间接关联,但题干重点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范围扩大,而非国际社会对我国地位的认可,排除B项;
体制改革主要指国内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而题干列举的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对外开放举措,不属于体制改革范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980—2001年的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加入世贸组织等内容,对比备选项判断出正确答案。
7.(2025八下·凉山期末)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个代表
B.主要任务、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三个代表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企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八大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共十二大提出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
“初级阶段理论” 是中共十三大提出,“三个代表” 是中共十六大相关,排除A 项;
“科学发展观” 是中共十六大后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与十四大后发展方向不符,排除C 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国企改革” 不是十二大等核心,“基层民主” 与这些党代会关联小,排除D 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联系时代背景,对比备选项判断出正确答案。
8.(2025八下·凉山期末)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  )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④全国人民同时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指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强大起来,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物质保障;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指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恢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享有更充分的权利和机会,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统一,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全国人民同时富裕” 表述错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共同富裕不等于 “同时富裕”,而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国梦”,联系其内涵,对比备选项判断出正确答案。
9.(2025八下·凉山期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B.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些少数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1947 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而西藏自治区成立于 1965 年。因此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的说法错误,A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其核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该说法正确,排除B项;
国家始终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例如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该说法正确,排除C项;
在脱贫攻坚战中,少数民族地区是重点帮扶对象,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精准帮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该说法正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说法错误”,然后回顾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0.(2025八下·凉山期末)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首飞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艘自主研制的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第一艘国产航母交接入列……这些难忘的“第一”(  )
A.改变了中国和平外交方针
B.得益于双百方针的直接指导
C.表明我国国防力量发展壮大
D.体现了军队政治工作为强军目标提供了政治保证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首飞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艘自主研制的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第一艘国产航母交接入列等,这些国防领域的“第一”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军事科技和国防装备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力地表明了我国国防力量不断发展壮大,C正确;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上述这些国防领域的成就并没有改变这一方针。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理念,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排除A;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主要是针对科学文化领域提出的,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化和学术研究的自由探讨,与国防科技领域的这些成就并没有直接的指导关系 ,排除B;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国防科技成果方面,并没有涉及军队政治工作为强军目标提供政治保证这一内容,话题不一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军事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1.(2025八下·凉山期末) 下图是《百年中美关系》一书中的部分目录,以下内容属于第四章的是(  )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B.抗美.朝战争
C.尼克松访华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 《百年中美关系》 “1949—1976年”“走向缓和”及所学可知,1972 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属于该阶段探索关系正常化的事件,C项正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时间是二战时期(1939 - 1945 等 ),不在 1949 - 1976 阶段,排除A项;
“抗美援朝战争”处于1950 - 1953 年期间,是中美敌对的体现,不符合 “关系正常化探索”,排除B项;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超出 1949 - 1976 时间范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 《百年中美关系》 “1949—1976年”,然后回顾中美两国交往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2025八下·凉山期末) 下表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新时代强军之路
C.交通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饮食(吃饱到吃好)、住房(小瓦房到大楼房)、服饰(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交通(绿皮火车到复兴号、自行车到共享单车)等,提纲内容全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符合题意,D项正确;
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突破(如航天、信息技术等),而提纲中 “吃饱到吃好”“小瓦房到大楼房” 等内容更多是生活层面的变化,并非直接体现科技进步,排除A项;
新时代强军之路聚焦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提纲中饮食、住房、服饰、交通等民生内容无关,排除B项;
交通事业的发展仅能涵盖 “绿皮火车到复兴号”“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 等部分内容,无法包含饮食、住房、服饰等其他方面,范围过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演讲稿提纲,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3.(2025八下·凉山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 是不可战胜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 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他们加紧地展开争取本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斗争。这对 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朝工作的报告》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战争的目的。举出一位这场战争中的英雄人 物。
(2)材料二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 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 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原则”是指什么?材料中提到的中国总理是谁?
【答案】(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任答其中一点得2分);邱少云、黄继光(任答其中一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
【知识点】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1)解题时可从材料一 “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及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战争,其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也可概括为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等 ;再回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像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等;
(2)解题时可依据材料二中“《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及所学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印等国倡导,所以可判断 “这些原则” 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且在与印度等国交往中,当时中国的总理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内容,结合试题要求分析作答。
14.(2025八下·凉山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
1952—1957 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主要产品 1952 年 1957 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回答,图一中钢、煤炭的产量增长快于棉纺物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 1984 年, ① ▲ (会议名称)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 年,福建省 55 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 现行体制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 你们伸手要权。”随后,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扩大自主权的制度。
——摘编自《复兴之路》
将材料二中①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是什么?
【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增强企业活力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可观察图一“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可知,1952 - 1957年期间钢、煤炭、棉织物等主要产品产量均有显著增长,尤其是重工业产品增长幅度大,再结合所学可知是“一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所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小问从表中数据看,钢和煤炭属于重工业产品,棉织物属于轻工业产品,钢的增幅296%、煤炭增幅98%,均远高于棉织物的32%。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所以重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更快,主要原因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所学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该决定,所以①处应填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中“现行体制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向你们伸手要权”“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扩大自主权的制度”可知,这反映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企业缺乏自主权和活力,再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措施,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所以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需要结合一五计划的特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再依据题目要求,综合分析作答。
15.(2025八下·凉山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
任选图一中的一位人物,简要介绍他(她)的主要贡献。
(2)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 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写出为“原子弹、氢弹、卫星”等成就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位人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分析取得这些成就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任答其中一点)
(2)钱学森、邓稼先
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任答其中两点)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中“袁隆平”“屠呦呦”及所学可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屠呦呦在医药方面的贡献,她团队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显著效果,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2)第一小问回忆“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卫星)相关的科学家,其中钱学森在导弹和航天领域贡献巨大,他参与了中国导弹、卫星等研制工作;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第二小问结合料二中“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及所学可知,从国防、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中国现代科学家的相关史实,按照试题要求综合分析作答。
16.(2025八下·凉山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 年,人民解放军分路自西康、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出发进驻拉萨。在此过程 中,藏族群众将自家牲畜用来抢运军需到拉萨,有人说“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
材料二 1997 年 6 月 30 日 23 时 59 分,在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英国的国旗和香港旗缓缓 降落。它标志着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0 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响 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全场沸腾了。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综上所述,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香港回归祖国(答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给分)
(2)示例: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国家统一是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言之成理,价值观正确,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1)第一问可从材料一“1951年”“进驻拉萨”“西藏的和平解放”等关键信息,判断事件为西藏和平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其意义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第二问可根据材料二“1997年6月30日”“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明确反映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
(2)解题时综合两则材料,材料一体现西藏和平解放实现大陆统一,材料二反映香港回归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围绕国家统一这一核心,从历史趋势、人民心愿等角度组织感想,确保价值观正确、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相关史实,按照试题要求综合分析作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