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1.(2025八下·德阳期末)当他从震昏中醒来时,弹药已经用尽,他便忍着伤痛,艰难爬到地堡射孔,毅然跃身而起,张开双臂,向火力点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枪眼,以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这里描述的英雄人物是( )A.黄继光 B.杨根思 C.邱少云 D.罗盛教【答案】A【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题干“张开双臂,向火力点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枪眼”结合所学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体挡子弹的是黄继光,A符合题意;杨根思牺牲时是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排除B;邱少云是在潜伏任务中严守纪律被烈火吞噬,排除C;罗盛教是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牺牲,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5八下·德阳期末)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这可以说明当时当地( )A.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C.工业化建设的高涨 D.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答案】B【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B符合题意;生产力发展需体现生产工具改进或技术提升(如新式农具、耕作方法),但题目仅说明农具数量齐全,未涉及技术革新,排除A;工业化建设与农村土地问题无关,排除C;人民公社是1958年后政策,与土地改革时间(1950-1952年)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土地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地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5八下·德阳期末)下图是袁汝波2020年创作的绘画作品。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旨在( )中国画《红旗渠》(局部)A.反映修渠时的创新与创举 B.宣传人定胜天的历史观C.刻画艰苦奋斗的社会风貌 D.真实再现当时修渠场景【答案】C【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本题考查对美术作品创作意图的理解。红旗渠修建于1960年代,是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凿的引水工程,C符合题意;经常图片无法反映修渠时的创新与创举,排除A;宣传人定胜天的历史观,与图片反映的艰苦奋斗无关,排除B;绘画作品含有创作成分,并不能真实再现当时的场景,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5八下·德阳期末)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作为个案可以说明(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民众思想普遍解放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企业活力得以增强【答案】D【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和转换经营机制,直接增强了企业活力,D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于1992年提出,1984年时尚未建立,排除A;“民众思想普遍解放”表述过于绝对,个案无法证明“普遍性”,排除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虽符合时代背景,但题干直接指向企业改革措施(股份制),强调企业自身活力的提升,排除C。故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5八下·德阳期末)1984年,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当时设在闽南三角地区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 B.汕头 C.珠海 D.厦门【答案】D【知识点】经济特区【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深圳、珠海、汕头属于广东省,厦门属于福建省。闽南三角地区指福建省南部,厦门位于此区域,D符合题意;深圳、汕头、珠海均属广东,与闽南无关,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特区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5八下·德阳期末)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 )A.“求同存异”的方针 B.“一带一路”的倡议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九二共识”的主张【答案】C【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材料, C符合题意;“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外交方针,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提出的经济倡议,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九二共识”是1992年两岸达成的共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5八下·德阳期末)1971年4月,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访问了中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这一事件( )A.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C.标志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答案】D【知识点】中美建交【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乒乓外交是中美两国1949年后首次官方接触,打破22年隔绝状态,为后续高层交往奠定基础,D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才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排除A;中国当时并未完全被美国外交孤立,且该事件主要针对中美关系,排除B;1979年1月1日中美才正式建交,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5八下·德阳期末)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以及“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这里的“他”是( )A.屠呦呦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答案】B【知识点】“两弹一星”【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钱学森领导建立中国航天事业体系,主持研制首枚导弹和运载火箭,这三个称号均与其直接相关,B符合题意;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主要成就是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排除A;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解决粮食问题,排除C;邓稼先是两弹元勋(原子弹、氢弹),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钱学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5八下·德阳期末)从马斯塔巴到吉萨金字塔群,古埃及人用230万块巨石堆砌出永恒的天梯。胡夫金字塔高度乘以10亿接近日地距离,其底面周长与高度的比值精确吻合圆周率。这反映出古代埃及( )A.君权神授观念盛行 B.尼罗河水的泛滥C.神权与王权的统一 D.劳动人民的智慧【答案】D【知识点】金字塔【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的建造需要精密的数学计算(如圆周率的应用)、高超的工程设计能力(巨石的开采、运输与堆砌)以及对天文地理知识的掌握;这些成就并非单个统治者或宗教观念所能直接实现,而是无数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是集体劳动与技术创新的成果,D符合题意;题干未提及法老权力与神权的关联表述,仅聚焦于金字塔的建造技术与科学成就,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A;尼罗河泛滥与农业生产、历法制定有关,但题干中金字塔的建造技艺与这一自然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B;虽然金字塔作为法老陵墓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但题干强调的是建造技术中的科学与工程智慧,而非权力属性的统一,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金字塔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金字塔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八下·德阳期末)1910年冬季,一支法国的考古队在波斯湾北部的苏萨古城遗址中发掘出三块黑色玄武岩,把它们拼在一起,恰好是一根完整的大石柱,石柱的下半段则刻着约800个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字迹优美清晰。通过这根大石柱可以了解( )A.伊斯兰教的产生 B.雅典的民主制度C.两河流域的法律 D.日本的大化改新【答案】C【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的苏萨古城位于波斯湾北部,属于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区域。石柱下半段的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特有的文字体系,而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正是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的法律条文,C符合题意;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与石柱时间(约公元前18世纪)不符,排除A;雅典民主制度属于古希腊文明,与两河流域无关,排除B;日本大化改新是7世纪事件,时间、地域均不相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两河流域文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5八下·德阳期末)与下图所示社会结构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雅利安人的入侵 B.阿拉伯帝国的扩张C.部民制度的废除 D.佛教的产生与传播【答案】A【知识点】种姓制度【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通过征服当地居民并建立等级制度,形成了以雅利安人为主的前三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被征服者构成的首陀罗阶层,这是种姓制度的直接起源,A符合题意;阿拉伯帝国扩张主要影响西亚、北非等地,与印度种姓制度无关,排除B;部民制度是日本古代的社会制度,与印度无关,排除C;佛教产生于种姓制度形成之后,其传播并未直接导致该制度的产生,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种姓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种姓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5八下·德阳期末)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伟大的转折”,其本质是“近代文化的开端”,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这里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文艺复兴运动C.近代大学的兴起 D.新航路的开辟【答案】B【知识点】文艺复兴【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现世生活,反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观念,对应“以人为中心”。而“近代文化的开端”说明该事件推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B符合题意;欧洲的殖民扩张主要涉及经济掠夺和领土扩张,与文化开端无关,排除A;近代大学的兴起是教育发展,未直接体现世界观转变,排除C;新航路开辟虽为重大转折,但核心是地理发现和商业革命,而非文化思想层面的变革,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艺复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八下·德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斐迪南 麦哲伦(1480-1521年),生于葡萄牙北部波尔图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一位著名的葡萄牙探险家、航海家和殖民者。他在15岁时开始航海生涯,参与了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1505年,麦哲伦参加了印度总督阿尔布奎克的远征队,先后到过东部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等地探险和进行殖民活动。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大西洋,穿越南美洲的海峡(后被称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在太平洋的航行中,他的船队遭遇了许多困难,包括食物和水的短缺。最终,他们在1521年到达了菲律宾,但在那里与当地土著发生冲突,麦哲伦在战斗中丧生。尽管如此,他的船队继续向西航行,绕过好望角,最终回到了欧洲,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的探险极大地推动了地理知识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他的航海技能和对地球是圆的这一科学理论的坚信,为后来的探险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尽管他在菲律宾的遭遇不幸,但他的勇敢和坚持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者。——摘编自《科学的历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哲伦及其船队能完成首次环球航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图中用箭头符号标注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的方向,并在图中标注麦哲伦海峡和好望角。(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麦哲伦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答案】(1)主要原因:个人因素:麦哲伦15岁开始航海生涯,参与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技术条件:当时航海技术有一定进步,如航海仪器(罗盘等)、造船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外部支持:麦哲伦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获得了航行所需的船只、物资和人员等。时代背景:15、16世纪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热潮,追求财富、拓展贸易、传播宗教等需求,推动了远洋探险活动,为环球航行提供了时代契机。(2)航行路线方向标:从西班牙出发,箭头指向西,经大西洋,穿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再向西到达菲律宾,之后继续向西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欧洲。麦哲伦海峡标注:在南美洲南端,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狭窄水域标注“麦哲伦海峡”。好望角标注:在非洲南端标注“好望角”。(3)重大意义: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科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地理知识的进步,使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更为完整和准确;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麦哲伦的勇敢和坚持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者,推动了后续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活动殖民。【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根据材料“他在15岁时开始航海生涯,参与了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可知,麦哲伦15岁开始航海生涯,参与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航海技术有一定进步,如航海仪器(罗盘等)、造船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麦哲伦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获得了航行所需的船只、物资和人员等。15、16世纪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热潮,追求财富、拓展贸易、传播宗教等需求,推动了远洋探险活动,为环球航行提供了时代契机。(2)本题考查麦哲伦航行的路线。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箭头指向西,经大西洋,穿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再向西到达菲律宾,之后继续向西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欧洲。麦哲伦海峡标注:在南美洲南端,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狭窄水域标注"麦哲伦海峡"。好望角标注:在非洲南端标注"好望角"。(3)本题考查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科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地理知识的进步,使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更为完整和准确;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麦哲伦的勇敢和坚持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者,推动了后续的航海探险地理发现活动殖民。故答案为:(1)主要原因:个人因素:麦哲伦15岁开始航海生涯,参与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技术条件:当时航海技术有一定进步,如航海仪器(罗盘等)、造船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外部支持:麦哲伦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获得了航行所需的船只、物资和人员等。时代背景:15、16世纪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热潮,追求财富、拓展贸易、传播宗教等需求,推动了远洋探险活动,为环球航行提供了时代契机。(2)航行路线方向标:从西班牙出发,箭头指向西,经大西洋,穿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再向西到达菲律宾,之后继续向西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欧洲。麦哲伦海峡标注:在南美洲南端,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狭窄水域标注“麦哲伦海峡”。好望角标注:在非洲南端标注“好望角”。(3)重大意义: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科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地理知识的进步,使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更为完整和准确;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麦哲伦的勇敢和坚持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者,推动了后续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活动殖民。【点评】本题考查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条件、路线及意义。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4.(2025八下·德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修筑雪域高原第一条公路——川藏公路,海拔3212米的二郎山是川威公路翻越14座犬山中的第一座。1951年夏天,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到二郎山一带慰问筑路部队后创作歌曲《歌唱二郎山》。该歌曲不久后迅速传遍全国,成为经典歌曲。《歌唱二郎山》简谱。注:康藏公路后改名为川藏公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唱二郎山》的主要内容,并选择一个角度指出《歌唱二郎山》的特点。(提示:可从歌词、曲调、歌声等角度思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唱二郎山》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作和传唱《歌唱二郎山》的意义。【答案】(1)主要内容:歌颂解放军修筑川藏公路时征服二郎山的壮举,展现筑路决心与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意义。特点(以歌词角度):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二郎山的高峻;展现解放军的坚毅与筑路决心,具有鲜明的时代使命感与感染力。(2)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边疆建设(川藏公路修筑)、军队参与国家建设、民族关系(促进西藏与内地联系)等方面的史料。艺术价值:作为经典歌曲,其曲调激昂、歌词生动,塑造了鲜明的英雄形象与奋斗场景,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时代艺术符号,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题材与精神借鉴,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3)创作传唱意义:根据材料看,创作传唱《歌唱二郎山》,一是激励筑路部队士气,展现解放军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精神,助力川藏公路修筑这一国家工程;二是向全国传递边疆建设的决心与成就,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爱国与奉献精神;三是作为艺术作品,留存时代记忆,成为反映新中国建设历程的文化符号,传承奋斗精神,教育后世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川藏公路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歌词结合所学可知,歌词聚焦解放军在艰苦环境中修筑川藏公路、征服二郎山的事迹,既描绘了二郎山的险峻(如“二郎山,高万丈”),也展现了筑路军民“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决心,以及通过修路 “建设边疆、巩固国防、促进民族联系”的目标,传递出为国家建设奉献的精神。特点(以曲调角度):曲调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旋律激昂有力,节奏明快,既体现了军队的豪迈气概,又带有边疆民族风情,容易引发共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时代气息。(2)本题考查《歌唱二郎山》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文艺作品,真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建设的艰巨性(如川藏公路修筑的自然与技术挑战)。体现了军队在国家建设中的角色(从战斗部队到建设力量的转变),以及党和国家对边疆开发、民族团结的重视。(其它符合题意即可)艺术价值:音乐创作上,将革命主题与民族音乐风格结合,开创了“革命抒情歌曲”的典范,作为经典歌曲,其曲调激昂、歌词生动,塑造了鲜明的英雄形象与奋斗场景,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时代艺术符号,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题材与精神借鉴,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3)本题考查创作和传唱《歌唱二郎山》的意义。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作品创作的背景、内容等方面说明。如:根据材料看,创作传唱《歌唱二郎山》,一是激励筑路部队士气,展现解放军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精神,助力川藏公路修筑这一国家工程;二是向全国传递边疆建设的决心与成就,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爱国与奉献精神;三是作为艺术作品,留存时代记忆,成为反映新中国建设历程的文化符号,传承奋斗精神,教育后世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故答案为:(1)主要内容:歌颂解放军修筑川藏公路时征服二郎山的壮举,展现筑路决心与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意义。特点(以歌词角度):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二郎山的高峻;展现解放军的坚毅与筑路决心,具有鲜明的时代使命感与感染力。(2)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边疆建设(川藏公路修筑)、军队参与国家建设、民族关系(促进西藏与内地联系)等方面的史料。艺术价值:作为经典歌曲,其曲调激昂、歌词生动,塑造了鲜明的英雄形象与奋斗场景,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时代艺术符号,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题材与精神借鉴,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3)创作传唱意义:根据材料看,创作传唱《歌唱二郎山》,一是激励筑路部队士气,展现解放军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精神,助力川藏公路修筑这一国家工程;二是向全国传递边疆建设的决心与成就,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爱国与奉献精神;三是作为艺术作品,留存时代记忆,成为反映新中国建设历程的文化符号,传承奋斗精神,教育后世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点评】本题考查 《歌唱二郎山》 与川藏公路修建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5.(2025八下·德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史比较研究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或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发展阶段。此对象既可以是不同的两个历史事物……也可以是同一历史事物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但是比较对象之间必定是异同并存,否则,无同之异与无异之同,都会令比较失去意义。——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国史中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并通过对比举出其两项不同之处。【答案】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体制的不同。不同之处:①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史研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可选择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进行说明。如: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体制的不同。不同之处:①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答案为: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体制的不同。不同之处:①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点评】本题考查国史研究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 / 1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1.(2025八下·德阳期末)当他从震昏中醒来时,弹药已经用尽,他便忍着伤痛,艰难爬到地堡射孔,毅然跃身而起,张开双臂,向火力点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枪眼,以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这里描述的英雄人物是( )A.黄继光 B.杨根思 C.邱少云 D.罗盛教2.(2025八下·德阳期末)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这可以说明当时当地( )A.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C.工业化建设的高涨 D.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3.(2025八下·德阳期末)下图是袁汝波2020年创作的绘画作品。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旨在( )中国画《红旗渠》(局部)A.反映修渠时的创新与创举 B.宣传人定胜天的历史观C.刻画艰苦奋斗的社会风貌 D.真实再现当时修渠场景4.(2025八下·德阳期末)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作为个案可以说明(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民众思想普遍解放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企业活力得以增强5.(2025八下·德阳期末)1984年,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当时设在闽南三角地区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 B.汕头 C.珠海 D.厦门6.(2025八下·德阳期末)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 )A.“求同存异”的方针 B.“一带一路”的倡议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九二共识”的主张7.(2025八下·德阳期末)1971年4月,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访问了中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这一事件( )A.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C.标志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8.(2025八下·德阳期末)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以及“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这里的“他”是( )A.屠呦呦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9.(2025八下·德阳期末)从马斯塔巴到吉萨金字塔群,古埃及人用230万块巨石堆砌出永恒的天梯。胡夫金字塔高度乘以10亿接近日地距离,其底面周长与高度的比值精确吻合圆周率。这反映出古代埃及( )A.君权神授观念盛行 B.尼罗河水的泛滥C.神权与王权的统一 D.劳动人民的智慧10.(2025八下·德阳期末)1910年冬季,一支法国的考古队在波斯湾北部的苏萨古城遗址中发掘出三块黑色玄武岩,把它们拼在一起,恰好是一根完整的大石柱,石柱的下半段则刻着约800个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字迹优美清晰。通过这根大石柱可以了解( )A.伊斯兰教的产生 B.雅典的民主制度C.两河流域的法律 D.日本的大化改新11.(2025八下·德阳期末)与下图所示社会结构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雅利安人的入侵 B.阿拉伯帝国的扩张C.部民制度的废除 D.佛教的产生与传播12.(2025八下·德阳期末)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伟大的转折”,其本质是“近代文化的开端”,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这里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文艺复兴运动C.近代大学的兴起 D.新航路的开辟13.(2025八下·德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斐迪南 麦哲伦(1480-1521年),生于葡萄牙北部波尔图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一位著名的葡萄牙探险家、航海家和殖民者。他在15岁时开始航海生涯,参与了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1505年,麦哲伦参加了印度总督阿尔布奎克的远征队,先后到过东部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等地探险和进行殖民活动。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大西洋,穿越南美洲的海峡(后被称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在太平洋的航行中,他的船队遭遇了许多困难,包括食物和水的短缺。最终,他们在1521年到达了菲律宾,但在那里与当地土著发生冲突,麦哲伦在战斗中丧生。尽管如此,他的船队继续向西航行,绕过好望角,最终回到了欧洲,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的探险极大地推动了地理知识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他的航海技能和对地球是圆的这一科学理论的坚信,为后来的探险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尽管他在菲律宾的遭遇不幸,但他的勇敢和坚持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者。——摘编自《科学的历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哲伦及其船队能完成首次环球航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图中用箭头符号标注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的方向,并在图中标注麦哲伦海峡和好望角。(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麦哲伦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14.(2025八下·德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修筑雪域高原第一条公路——川藏公路,海拔3212米的二郎山是川威公路翻越14座犬山中的第一座。1951年夏天,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到二郎山一带慰问筑路部队后创作歌曲《歌唱二郎山》。该歌曲不久后迅速传遍全国,成为经典歌曲。《歌唱二郎山》简谱。注:康藏公路后改名为川藏公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唱二郎山》的主要内容,并选择一个角度指出《歌唱二郎山》的特点。(提示:可从歌词、曲调、歌声等角度思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唱二郎山》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作和传唱《歌唱二郎山》的意义。15.(2025八下·德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史比较研究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或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发展阶段。此对象既可以是不同的两个历史事物……也可以是同一历史事物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但是比较对象之间必定是异同并存,否则,无同之异与无异之同,都会令比较失去意义。——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国史中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并通过对比举出其两项不同之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据题干“张开双臂,向火力点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枪眼”结合所学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体挡子弹的是黄继光,A符合题意;杨根思牺牲时是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排除B;邱少云是在潜伏任务中严守纪律被烈火吞噬,排除C;罗盛教是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牺牲,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B【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B符合题意;生产力发展需体现生产工具改进或技术提升(如新式农具、耕作方法),但题目仅说明农具数量齐全,未涉及技术革新,排除A;工业化建设与农村土地问题无关,排除C;人民公社是1958年后政策,与土地改革时间(1950-1952年)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土地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地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C【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本题考查对美术作品创作意图的理解。红旗渠修建于1960年代,是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凿的引水工程,C符合题意;经常图片无法反映修渠时的创新与创举,排除A;宣传人定胜天的历史观,与图片反映的艰苦奋斗无关,排除B;绘画作品含有创作成分,并不能真实再现当时的场景,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D【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和转换经营机制,直接增强了企业活力,D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于1992年提出,1984年时尚未建立,排除A;“民众思想普遍解放”表述过于绝对,个案无法证明“普遍性”,排除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虽符合时代背景,但题干直接指向企业改革措施(股份制),强调企业自身活力的提升,排除C。故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D【知识点】经济特区【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深圳、珠海、汕头属于广东省,厦门属于福建省。闽南三角地区指福建省南部,厦门位于此区域,D符合题意;深圳、汕头、珠海均属广东,与闽南无关,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特区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C【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材料, C符合题意;“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外交方针,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提出的经济倡议,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九二共识”是1992年两岸达成的共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D【知识点】中美建交【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乒乓外交是中美两国1949年后首次官方接触,打破22年隔绝状态,为后续高层交往奠定基础,D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才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排除A;中国当时并未完全被美国外交孤立,且该事件主要针对中美关系,排除B;1979年1月1日中美才正式建交,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B【知识点】“两弹一星”【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钱学森领导建立中国航天事业体系,主持研制首枚导弹和运载火箭,这三个称号均与其直接相关,B符合题意;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主要成就是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排除A;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解决粮食问题,排除C;邓稼先是两弹元勋(原子弹、氢弹),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钱学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D【知识点】金字塔【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的建造需要精密的数学计算(如圆周率的应用)、高超的工程设计能力(巨石的开采、运输与堆砌)以及对天文地理知识的掌握;这些成就并非单个统治者或宗教观念所能直接实现,而是无数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是集体劳动与技术创新的成果,D符合题意;题干未提及法老权力与神权的关联表述,仅聚焦于金字塔的建造技术与科学成就,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A;尼罗河泛滥与农业生产、历法制定有关,但题干中金字塔的建造技艺与这一自然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B;虽然金字塔作为法老陵墓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但题干强调的是建造技术中的科学与工程智慧,而非权力属性的统一,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金字塔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金字塔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C【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的苏萨古城位于波斯湾北部,属于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区域。石柱下半段的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特有的文字体系,而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正是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的法律条文,C符合题意;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与石柱时间(约公元前18世纪)不符,排除A;雅典民主制度属于古希腊文明,与两河流域无关,排除B;日本大化改新是7世纪事件,时间、地域均不相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两河流域文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A【知识点】种姓制度【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通过征服当地居民并建立等级制度,形成了以雅利安人为主的前三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被征服者构成的首陀罗阶层,这是种姓制度的直接起源,A符合题意;阿拉伯帝国扩张主要影响西亚、北非等地,与印度种姓制度无关,排除B;部民制度是日本古代的社会制度,与印度无关,排除C;佛教产生于种姓制度形成之后,其传播并未直接导致该制度的产生,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种姓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种姓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B【知识点】文艺复兴【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现世生活,反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观念,对应“以人为中心”。而“近代文化的开端”说明该事件推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B符合题意;欧洲的殖民扩张主要涉及经济掠夺和领土扩张,与文化开端无关,排除A;近代大学的兴起是教育发展,未直接体现世界观转变,排除C;新航路开辟虽为重大转折,但核心是地理发现和商业革命,而非文化思想层面的变革,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艺复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1)主要原因:个人因素:麦哲伦15岁开始航海生涯,参与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技术条件:当时航海技术有一定进步,如航海仪器(罗盘等)、造船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外部支持:麦哲伦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获得了航行所需的船只、物资和人员等。时代背景:15、16世纪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热潮,追求财富、拓展贸易、传播宗教等需求,推动了远洋探险活动,为环球航行提供了时代契机。(2)航行路线方向标:从西班牙出发,箭头指向西,经大西洋,穿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再向西到达菲律宾,之后继续向西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欧洲。麦哲伦海峡标注:在南美洲南端,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狭窄水域标注“麦哲伦海峡”。好望角标注:在非洲南端标注“好望角”。(3)重大意义: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科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地理知识的进步,使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更为完整和准确;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麦哲伦的勇敢和坚持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者,推动了后续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活动殖民。【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根据材料“他在15岁时开始航海生涯,参与了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可知,麦哲伦15岁开始航海生涯,参与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航海技术有一定进步,如航海仪器(罗盘等)、造船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麦哲伦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获得了航行所需的船只、物资和人员等。15、16世纪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热潮,追求财富、拓展贸易、传播宗教等需求,推动了远洋探险活动,为环球航行提供了时代契机。(2)本题考查麦哲伦航行的路线。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箭头指向西,经大西洋,穿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再向西到达菲律宾,之后继续向西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欧洲。麦哲伦海峡标注:在南美洲南端,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狭窄水域标注"麦哲伦海峡"。好望角标注:在非洲南端标注"好望角"。(3)本题考查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科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地理知识的进步,使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更为完整和准确;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麦哲伦的勇敢和坚持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者,推动了后续的航海探险地理发现活动殖民。故答案为:(1)主要原因:个人因素:麦哲伦15岁开始航海生涯,参与多次远洋航行,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技术条件:当时航海技术有一定进步,如航海仪器(罗盘等)、造船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外部支持:麦哲伦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获得了航行所需的船只、物资和人员等。时代背景:15、16世纪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热潮,追求财富、拓展贸易、传播宗教等需求,推动了远洋探险活动,为环球航行提供了时代契机。(2)航行路线方向标:从西班牙出发,箭头指向西,经大西洋,穿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再向西到达菲律宾,之后继续向西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欧洲。麦哲伦海峡标注:在南美洲南端,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狭窄水域标注“麦哲伦海峡”。好望角标注:在非洲南端标注“好望角”。(3)重大意义: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科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地理知识的进步,使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更为完整和准确;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麦哲伦的勇敢和坚持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者,推动了后续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活动殖民。【点评】本题考查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条件、路线及意义。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4.【答案】(1)主要内容:歌颂解放军修筑川藏公路时征服二郎山的壮举,展现筑路决心与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意义。特点(以歌词角度):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二郎山的高峻;展现解放军的坚毅与筑路决心,具有鲜明的时代使命感与感染力。(2)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边疆建设(川藏公路修筑)、军队参与国家建设、民族关系(促进西藏与内地联系)等方面的史料。艺术价值:作为经典歌曲,其曲调激昂、歌词生动,塑造了鲜明的英雄形象与奋斗场景,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时代艺术符号,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题材与精神借鉴,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3)创作传唱意义:根据材料看,创作传唱《歌唱二郎山》,一是激励筑路部队士气,展现解放军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精神,助力川藏公路修筑这一国家工程;二是向全国传递边疆建设的决心与成就,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爱国与奉献精神;三是作为艺术作品,留存时代记忆,成为反映新中国建设历程的文化符号,传承奋斗精神,教育后世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川藏公路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歌词结合所学可知,歌词聚焦解放军在艰苦环境中修筑川藏公路、征服二郎山的事迹,既描绘了二郎山的险峻(如“二郎山,高万丈”),也展现了筑路军民“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决心,以及通过修路 “建设边疆、巩固国防、促进民族联系”的目标,传递出为国家建设奉献的精神。特点(以曲调角度):曲调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旋律激昂有力,节奏明快,既体现了军队的豪迈气概,又带有边疆民族风情,容易引发共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时代气息。(2)本题考查《歌唱二郎山》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文艺作品,真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建设的艰巨性(如川藏公路修筑的自然与技术挑战)。体现了军队在国家建设中的角色(从战斗部队到建设力量的转变),以及党和国家对边疆开发、民族团结的重视。(其它符合题意即可)艺术价值:音乐创作上,将革命主题与民族音乐风格结合,开创了“革命抒情歌曲”的典范,作为经典歌曲,其曲调激昂、歌词生动,塑造了鲜明的英雄形象与奋斗场景,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时代艺术符号,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题材与精神借鉴,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3)本题考查创作和传唱《歌唱二郎山》的意义。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作品创作的背景、内容等方面说明。如:根据材料看,创作传唱《歌唱二郎山》,一是激励筑路部队士气,展现解放军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精神,助力川藏公路修筑这一国家工程;二是向全国传递边疆建设的决心与成就,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爱国与奉献精神;三是作为艺术作品,留存时代记忆,成为反映新中国建设历程的文化符号,传承奋斗精神,教育后世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故答案为:(1)主要内容:歌颂解放军修筑川藏公路时征服二郎山的壮举,展现筑路决心与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意义。特点(以歌词角度):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二郎山的高峻;展现解放军的坚毅与筑路决心,具有鲜明的时代使命感与感染力。(2)史料价值:可作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边疆建设(川藏公路修筑)、军队参与国家建设、民族关系(促进西藏与内地联系)等方面的史料。艺术价值:作为经典歌曲,其曲调激昂、歌词生动,塑造了鲜明的英雄形象与奋斗场景,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时代艺术符号,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题材与精神借鉴,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3)创作传唱意义:根据材料看,创作传唱《歌唱二郎山》,一是激励筑路部队士气,展现解放军艰苦奋斗、建设边疆的精神,助力川藏公路修筑这一国家工程;二是向全国传递边疆建设的决心与成就,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爱国与奉献精神;三是作为艺术作品,留存时代记忆,成为反映新中国建设历程的文化符号,传承奋斗精神,教育后世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点评】本题考查 《歌唱二郎山》 与川藏公路修建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5.【答案】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体制的不同。不同之处:①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史研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可选择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进行说明。如: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体制的不同。不同之处:①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答案为: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体制的不同。不同之处:①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点评】本题考查国史研究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学生版).docx 四川省德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