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万唯大小卷】初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材素材整合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汇报准备】汇报会开始前,同学们绘制了以下时间轴进行回顾复习。上述时间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其中“兴中会成立”到“清帝退位”属于 ( )A.晚清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政府时期 D.两次鸦片战争时期2.追寻救国道路————民主共和的蓝图材料一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 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 ……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么 ———陈天华《猛回头》材料二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材料三广州起义失败后,人们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 二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天华主张 ( )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鼓励民众反抗列强侵略 D.不断壮大革命组织(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义”提出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起义折射出革命党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3.践行革命理想————共和政体的构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1)(中考新考法·任选史实说明联系)根据材料一,任选两幅图片,说明其反映的史实及其联系。(2)材料二中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的分布有何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归纳上述法律文献的原则。4.封建帝制复辟————民主共和的挫折材料一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 锷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布四方,声罪致讨……————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材料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军阀派系 支持者直系 英美皖系 日本奉系 日本滇系 英美桂系 英美部分北洋军阀派系及其支持者————整理自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1)根据材料一,分析蔡锷对“元首谋逆”的态度,为此开展了什么行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图所示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并分析其特点。5.综合本次成果汇报会,谈谈你对我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北洋政府【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上述时间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其中‘兴中会成立’到‘清帝退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清帝退位发生在1912年2月,此阶段处于清朝统治末期;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始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止于同年3月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北洋政府时期自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分别为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时间早于题干范围,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史实。2.【答案】(1)A(2)历史意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3)精神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现在的朝廷……多久是洋人的了”“朝廷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和所学知识可知,陈天华把清政府斥为“洋人的朝廷”,认为其完全听命于列强,号召民众违抗这样的朝廷,实质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未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B项;文中重点是反对充当洋人傀儡的清廷,而非直接号召反抗列强侵略,排除C项;材料也未提“壮大革命组织”这一具体任务,排除D项。故答案为:A。(2)根据题干材料“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首次把同盟会的纲领系统化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目标,为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提供了明确方向,其意义在于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故答案为: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3)根据题干材料“广州起义失败后,人们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义虽败,革命党人仍前赴后继、以死明志,折射出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故答案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知识。3.【答案】(1)【示例】①:武昌起义。③:中华民国建立。联系: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随后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宣告中华民国建立。(2)特点: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1分)原因: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主要在南方活动;南方离清朝统治中心区域较远;南方地区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较早较多地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南方地区民族工业集中,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任答两点即可)(3)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任答两点即可)【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从材料一中任选两幅图片,先分别说明各自反映的史实,再揭示二者之间的因果或递进关系。示例选取了图片①(武昌起义)和图片③(中华民国建立)。首先,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革命军在1911年10月10日打响第一枪,迅速占领武汉三镇;随后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其次,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终结和共和体制诞生。二者呈现“起义—响应—建政”的递进链条,前者为后者奠定政治、军事与舆论基础,后者则是前者成果的集中体现,故逻辑清晰、史实准确。(2) 根据材料二“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分布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独立省份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地域特点;南方地区离清王朝统治中心北京较远,清政府控制相对薄弱。革命党人长期在两广、两湖、江浙等地活动,组织基础深厚;南方通商口岸集中,较早受西方民主思想与共和理念影响;民族工业兴起,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革命提供经济与阶级支撑。因此,独立省份集中于南方既源于革命力量的空间布局,也受地理距离、思想传播与经济基础的共同作用。(3) 根据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知,其确立“主权在民”原则;根据材料三“国民有……等自由和权利”可知,其体现“自由平等”原则;根据材料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可知,其确立“分权制衡”原则;故答案为: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史实。4.【答案】(1)态度:坚决反对、公开声讨。行动: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于1915年底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进行护国战争。(2)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特点:军阀割据;依附帝国主义。【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元首谋逆……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并檄布四方,声罪致讨”可知,蔡锷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持坚决反对态度,公开声讨其背叛共和;为此,他于1915年底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发动护国战争。(2)根据材料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各派系为争夺地盘和权力迅速分裂,这是地图所示割据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分裂后的各军阀以省为单位划地而治,形成军阀割据局面,同时为了扩充实力又分别依附日、英、美等不同帝国主义势力,呈现“军阀割据、依附帝国主义”的显著特点。【点评】本题以护国战争、北洋军阀混战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5.【答案】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革命后建立的政权落入袁世凯等旧官僚手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根据成果汇报会所展示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史实可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终结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对外不敢彻底反帝、对内不敢充分发动民众,表现出软弱性与妥协性,致使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旧。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相关史实。1 / 1【万唯大小卷】初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材素材整合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汇报准备】汇报会开始前,同学们绘制了以下时间轴进行回顾复习。上述时间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其中“兴中会成立”到“清帝退位”属于 ( )A.晚清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政府时期 D.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答案】A【知识点】北洋政府【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上述时间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其中‘兴中会成立’到‘清帝退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清帝退位发生在1912年2月,此阶段处于清朝统治末期;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始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止于同年3月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北洋政府时期自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分别为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时间早于题干范围,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史实。2.追寻救国道路————民主共和的蓝图材料一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 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 ……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么 ———陈天华《猛回头》材料二 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材料三广州起义失败后,人们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 二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天华主张 ( )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鼓励民众反抗列强侵略 D.不断壮大革命组织(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义”提出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起义折射出革命党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1)A(2)历史意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3)精神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现在的朝廷……多久是洋人的了”“朝廷所做的事,哪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和所学知识可知,陈天华把清政府斥为“洋人的朝廷”,认为其完全听命于列强,号召民众违抗这样的朝廷,实质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未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B项;文中重点是反对充当洋人傀儡的清廷,而非直接号召反抗列强侵略,排除C项;材料也未提“壮大革命组织”这一具体任务,排除D项。故答案为:A。(2)根据题干材料“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首次把同盟会的纲领系统化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目标,为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提供了明确方向,其意义在于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故答案为: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3)根据题干材料“广州起义失败后,人们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义虽败,革命党人仍前赴后继、以死明志,折射出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故答案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知识。3.践行革命理想————共和政体的构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1)(中考新考法·任选史实说明联系)根据材料一,任选两幅图片,说明其反映的史实及其联系。(2)材料二中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的分布有何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归纳上述法律文献的原则。【答案】(1)【示例】①:武昌起义。③:中华民国建立。联系: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随后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宣告中华民国建立。(2)特点: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1分)原因: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主要在南方活动;南方离清朝统治中心区域较远;南方地区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侵略,较早较多地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南方地区民族工业集中,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任答两点即可)(3)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任答两点即可)【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从材料一中任选两幅图片,先分别说明各自反映的史实,再揭示二者之间的因果或递进关系。示例选取了图片①(武昌起义)和图片③(中华民国建立)。首先,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革命军在1911年10月10日打响第一枪,迅速占领武汉三镇;随后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其次,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终结和共和体制诞生。二者呈现“起义—响应—建政”的递进链条,前者为后者奠定政治、军事与舆论基础,后者则是前者成果的集中体现,故逻辑清晰、史实准确。(2) 根据材料二“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分布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独立省份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地域特点;南方地区离清王朝统治中心北京较远,清政府控制相对薄弱。革命党人长期在两广、两湖、江浙等地活动,组织基础深厚;南方通商口岸集中,较早受西方民主思想与共和理念影响;民族工业兴起,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革命提供经济与阶级支撑。因此,独立省份集中于南方既源于革命力量的空间布局,也受地理距离、思想传播与经济基础的共同作用。(3) 根据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知,其确立“主权在民”原则;根据材料三“国民有……等自由和权利”可知,其体现“自由平等”原则;根据材料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可知,其确立“分权制衡”原则;故答案为: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史实。4.封建帝制复辟————民主共和的挫折材料一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 锷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布四方,声罪致讨……————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材料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军阀派系 支持者直系 英美皖系 日本奉系 日本滇系 英美桂系 英美部分北洋军阀派系及其支持者————整理自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1)根据材料一,分析蔡锷对“元首谋逆”的态度,为此开展了什么行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图所示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并分析其特点。【答案】(1)态度:坚决反对、公开声讨。行动: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于1915年底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进行护国战争。(2)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特点:军阀割据;依附帝国主义。【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元首谋逆……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并檄布四方,声罪致讨”可知,蔡锷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持坚决反对态度,公开声讨其背叛共和;为此,他于1915年底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发动护国战争。(2)根据材料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各派系为争夺地盘和权力迅速分裂,这是地图所示割据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分裂后的各军阀以省为单位划地而治,形成军阀割据局面,同时为了扩充实力又分别依附日、英、美等不同帝国主义势力,呈现“军阀割据、依附帝国主义”的显著特点。【点评】本题以护国战争、北洋军阀混战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5.综合本次成果汇报会,谈谈你对我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答案】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革命后建立的政权落入袁世凯等旧官僚手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北洋政府;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根据成果汇报会所展示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史实可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终结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对外不敢彻底反帝、对内不敢充分发动民众,表现出软弱性与妥协性,致使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旧。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相关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万唯大小卷】初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材素材整合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学生版).docx 【万唯大小卷】初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材素材整合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