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寒假期末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631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637年,又下诏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孙世袭……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令的颁布( )A. 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B. 意在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C. 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D. 推动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2. 屋大维宣称元首“权力来自元老院和人民授予”,却默认他赞助的诗人为其塑造神圣形象,其后的元首更是频繁地利用诗人和演说家鼓吹“君权神授”。民间神化现世元首的公共艺术、崇拜仪式也纷纷涌现。这反映了罗马( )A. 共和传统的衰微 B. 神权凌驾于王权C. 寡头政治的恢复 D. 元老院权力加强3. 1792年的法国,“所有在法国的法国男人已成为公民,所有法国女人已成为女公民,没有人是‘先生’或‘夫人’”原来的敬称“vons”(您)被“tu”(你)和“toi”(你)取代。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 )A. 推崇理性精神 B. 追求政治认同 C. 提倡男女平等 D. 拥护共和体制4.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示:“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建立自治政府。”1947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内蒙古地区的工作改归中共东北中央局领导,内蒙古自卫军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这( )A. 推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B. 拓展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民族成份C. 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积极性D. 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区域发展5.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训政纲领》,依照孙中山建国大纲所定,承认人民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力,但由于人民“缺乏政治意识与经验”,应由国民党对他们进行“训练”而逐渐推行,以为宪政奠定基础。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 实践资产阶级政权理念 B. 循序渐进实行三民主义C. 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 D. 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6. 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出现了受封赏之人有列侯、封君之名,享“衣食租税”之权,无领地、领民之权,且不得世袭的现象。如商鞅被封商于之地十五邑,而他在被人告罪后,其封地和少量“品兵”根本不足以托身,只能逃向国外。可见,变法后的秦国封赏之举( )A. 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B. 奠定了郡县制的实施基础C.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 带有中央集权制度的色彩7. 王安石推行的每一项新法几乎都有明确的对应赏罚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计息推赏,农田水利法分等酬奖,茶法、盐法按利润分等比较赏罚。由此这一时期官僚形成了“畏罪希进”的普遍心态。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 强化了官僚责任意识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 调动了官员的积极性 D. 使国家强化了社会控制8. 清初京察考核标准为“才、守、政、年”四格,对官员的履职水平、职业道德、为政态度、正常工作的年龄范围进行考察。雍正时期四格形成了“守、政、才、年”的模式,这一转变体现了( )A. 整治贪腐保证清康决心 B. 官员操守成为京察的重要标准之一C. 科举制度内在弊端暴露 D. 官员考核标准随时局变化动态调整9. 在为汉昭帝修建陵墓时,大司农(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一)田延年负责租用民间的牛车,运送沙土。田延年虚报账目,以少报多,从府库中多支取出了三千万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事情败露后,朝廷下令查验。“使者召延年诣廷尉,闻鼓(传唤)声,自颈死。”这反映汉朝( )A. 政府重视维护农民的利益 B. 上计制度重视对官员的考核C 监察制度有巨大震慑作用 D. 察举制度注重官员个人品行10. 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期后,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 )A. 促进了决策权与执行权合一 B. 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C. 调整了政府的行政运行机制 D. 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11. 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A. 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 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C.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 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12. 1913年1月9日,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与《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规定文官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下列选项中,关于这些法案说法正确的是( )A. 允许成年女子参加考试B. 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C. 是选拔官员的唯一方式D. 考试通过者被称为“公务员”13.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按毕业考试结果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此举( )A. 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 B. 推动了近代教育发展C. 挽救了满清统治危机 D. 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14. 自15―16世纪起,“讼师”与“幕友”这两类人物在中国多地广泛涌现;这两类人物都不是政府中正式的司法官员,但相较于地方官而言,他们往往是更为熟悉法律条文内容与司法审判实务的“专业士人”。这两类人物的广泛涌现( )A. 消解了宗族组织的权威 B. 维护了地方司法的公正C. 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变迁 D. 反映了科举取士的衰落15. 《唐律疏议》曰:“居父母丧,身自嫁娶,皆谓首从得罪者。若其独坐主婚,男女即非不孝。”材料反映了( )A. 唐朝确立了中华法系 B. 礼法并用原则的贯穿C. 应遵循儒家伦理道德 D. 唐朝的律法过于严苛16. 北魏兰陵长公主孕中被驸马伤及胎儿而亡。当时,一派主张驸马谋杀皇室成员,应处死;另一派认为驸马杀子伤妻致死,考虑父权夫权因素,罪不至死。最终驸马被判处死刑,又因皇子出生被赦免。由此可知( )A. 以儒入法难以为继 B. 封建皇权至高无上C. 家国同治面临困境 D. 朝廷政治环境宽松17. 《元和郡县志》载,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吴兴太守沈攸之建吴兴塘,“灌田二千余顷”。《南齐书》载,南朝齐时期,周山图涟口戍主时,“遏涟水筑西城,断虏骑路,并以溉田”。这说明,南朝时期( )A. 南方农业环境有所改善 B. 精耕细作模式全面推广C.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D. 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18. 《梦粱录》记载当时面食店的门首“以枋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上挂半边猪羊,一带近里门面窗牖,皆朱绿五彩装饰,谓之“欢门”;《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孙羊正店”的彩楼欢门甚至有两三层楼高。这体现出宋代( )A. 社会习俗变化明显 B. 城市商业氛围浓厚C. 市坊界限已经打破 D. 抑商政策逐渐废除19. 据相关统计,在苏联的大工业领域,截至1936年底,有将近2/3的工人通过国家技术测验。在农业领域,至1938年初,集体农庄里已拥有约100万名拖拉机手和约20万名联合收割机手及副手。据此可知,苏联(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成效显著 B. 注重工农业领域的协同发展C. 依据发展战略强化人才培养 D. 国民经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20. 帝国发源于尼日尔河上游的酋长国,13世纪在摧毁古加纳后已初具规模,此后其控制了廷巴图克等发达商业中心。帝国崇尚伊斯兰教,至14世纪盛极一时,当时国王被称为全非“金矿之王”,材料中的“帝国”应为( )A. 阿克苏姆王国 B. 津巴布韦 C. 马里帝国 D. 阿拉伯帝国二、非选择题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代就有御史监郡的制度,由中央的御史府派御史常驻郡中,监郡御史直接受御史大夫的领导,是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官。汉初延续了这项制度,但是后来发生了监郡与被监者同流合污,互相包庇的现象。于是,汉文帝又开创了一项新的中央巡视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居无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视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监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他负责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对郡一级地方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纠正冤狱。监郡御史是一个御史监一个郡,州部刺史是一个刺史监若干郡。郡守两千石,一方长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在整个权力结构中,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资历又相对较浅,正处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保证刺史制的有效性。——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发展历程。(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刺史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拓跋氏入主中原后,以原始部落法和汉晋法律结合,“刑重网密”,以致执法官吏多以严刑酷法逼取供词。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两次修律,于太和十六年颁行,即为《太和律》。《太和律》一方面废除了鲜卑拓跋氏习惯法中的固有酷刑,另一方面又下诏“罢门房之诛”,废除了族刑连坐之法。《太和律》将不孝、不敬等入律,对李悝《法经》以来的法规律令重新洗牌,将“齐之以法”“示之以礼”结合起来。《太和律》还将原有的七刑简化为“死、流、徒、鞭、杖”五刑,并为后世北齐和隋唐所继承。《太和律》修订后,以“律、令、格”为体例,体系较于唐律相差无几。——摘编自李书吉《论<太和律>及北朝法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和律》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和律》影响并指出其实质。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是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非各自独立,它们互为条件,纵向制约着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类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高二寒假期末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B【17题答案】【答案】A【18题答案】【答案】B【19题答案】【答案】C【20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21题答案】【答案】(1)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了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文帝创立刺史巡视制度;汉武帝完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2)特点:刺史品级低、权力大;刺史具有相对独立性;刺史监察的范围和内容广泛;历史作用:打击了郡国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激发了官吏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后世借鉴沿用;【22题答案】【答案】(1)特点:减少酷刑;援礼入法,礼法结合;体系相对完备等。(2)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法律发展提供了借鉴等。实质:是维护鲜卑贵族统治的工具,带有明显的阶级性。【23题答案】【答案】示例1观点:世界历史是在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论述:从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为欧洲带来了价格革命与商业革命,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工业革命的发生,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另一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使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从横向来看,近代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人类历史真正成为一部世界历史。综上,世界历史是在横向与纵向两条线索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应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方位的宏观把握,以形成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整体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高二历史考试历史答题卡.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