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时空观念
西汉形势图
公元前202年
9年
25年
184年
220年
西汉建立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
黄巾起义
曹丕建立魏
东汉灭亡
东汉形势图
新课导入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末年民谣
(译文:被推举作秀才的人不识字。被荐举作孝廉的人不赡养父母。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像鸡一样胆小。)
这首东汉末年的民谣,体现了当时东汉王朝政局有哪些特点?东汉是怎么建立的?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
`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
兴衰
课程标准
知道秦朝统一、西汉与东汉的统治,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1. 利用时间轴梳理西汉、新莽、东汉的历史进程,了解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识读《东汉形势图》,了解东汉的疆域,提升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 了解“光武中兴”的背景、措施和结果,了解统治者以民为本、审时度势、采取有利于社会发展措施的历史经验,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3. 了解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势力膨胀的史实,运用史料说明这两大问题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
4. 了解黄巾起义的基本过程,知道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运用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理论解释农民起义的作用。
学习目标
.
.
.
.
.
.
.
.
.

东汉建立与
“光武中兴”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后期的状况
材料一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饥馑仍臻(连年灾荒不断)流散冗食,馁(něi饥饿)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材料二 “邪径败良田(暗喻西汉末年,奸佞当道黑暗腐朽的社会状况),馋口乱善人。桂树花不实(桂树:汉成帝,不实:无子嗣),黄雀(黄雀:外戚王莽)巢其颠。”
——《汉书·五行志》(汉成帝时歌谣)
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王莽建立新朝
王莽(公元前 45—公元 23),西汉元帝王皇后之侄。汉成帝时期,王氏家族一门十侯、五大司马,地位显赫,占据朝廷要位,掌控朝纲。汉平帝死后,王莽选立年仅 2 岁的刘婴为帝, 自称“摄皇帝”,操控朝政大权。
外戚!
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外戚成为统治集团中的一股政治势力,是从西汉开始的。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进行社会改革。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3.东汉建立:阅读材料结合教材73页,归纳东汉建立的概况。
材料三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后汉书》
卯金:繁体字“刘”
不道:喻指王莽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王莽改制的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位期间安定民生,复苏经济,轻徭薄赋,勤政爱民,倡行节俭,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治世。
公元25年
刘秀(光武帝)
洛阳
绿林赤眉起义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4.合作探究:通过史料及图片,归纳东汉的“兴”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等方面进行归纳。)
材料四 “天下太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后汉书》
(译文:天下太平,无人服事徭役,粮食连年丰收,百姓殷实富裕,谷价每斛三十钱,牛羊遍野。)
材料五
牛耕图像石拓片
用于冶铁的水排
材料六
材料七
越窑青瓷双系罐
原始瓷五管瓶
政治 经济 农业 牛耕
水利
手工业 冶铁
制瓷
综合国力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
耕作方式的变化(二牛一人一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恢复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5.结合教材,说说东汉能够“兴”的原因是什么?
刘秀称帝后,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光武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目的)
统治措施 ①




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6.结合所学,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指出统治者政策的共同之处。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都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等政策,且他们所采取的这些措施,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治世的局面。
.
.
.
.
.
.
.
.
.

东汉中后期的
政局动荡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材料八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后汉书·五行志》 (译: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
影响: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1.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归纳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表现及影响。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归纳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表现及影响。
材料九
东汉绿釉陶水亭
  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这是豪强拥有私人武装及娱乐生活的写照。
这是河北安平一座东汉墓葬的壁画。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等,展现了东汉高级官员出行的场面。
东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
材料十
地方: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表现:①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③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影响: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政局动荡
中央: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地方: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起义!
.
.
.
.
.
.
.
.
.

黄巾起义
三、黄巾起义
1.根据材料,结合教材,说说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十一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
——《太平御览·菜茹部》
(译文:小民头发如韭菜一样,割了还会长出来;头就像鸡一样,割的时候还会叫喊。官吏没什么可怕的,小民的地位从来不是那么低下。)
背景: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平民百姓深受压迫,这首民谣反映当时的百姓对黑暗统治的愤怒,表达他们不甘心受压迫的情绪,以及敢于抗争的意志。
反抗!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76页,梳理黄巾起义的基本信息。
领导者
时 间
口 号
经 过
特 点
结 果
影 响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
公元184年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创教,策划起义→起义爆发,头裹黄巾→东汉调军,镇压起义!
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
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张角及弟子在各地传播太平道,并将几十万信徒按军事组织编成36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有六七千人。184年是农历甲子年,张角决定举行起义,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各地纷纷响应。
相关史事
知识拓展
中国再一次进入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时代。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形势图
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课后小结
公元前202年
9年
25年
184年
220年
西汉建立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
黄巾起义
曹丕建立魏
东汉灭亡
光武中兴
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州牧割据



启示:统治者要注重减轻百姓负担,以民为本,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
作业测评
1.湖北襄阳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人。其中的刘秀( )
A. 匡扶汉室,建立蜀国 B. 隆中对策,三分天下
C. 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D. 辅佐吴国,春秋争霸
2.七年级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   )
A.秦朝 B.新朝 C.西汉 D.东汉
3.“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分别是西汉和东汉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两个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B.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
C.都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D.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C
D
B
作业测评
4.图2是东汉初期人口增长示意图,据此可以看出东汉初年( )
图2
A.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C.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D.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作业设计
  拓展作业:看文物,学历史。
  右侧为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观察文物,查
阅资料,完成如下任务(三选一)。
东汉击鼓说唱俑
①仔细观察东汉击鼓说唱俑的神态、动作等,制作历史文物模型。(需要提交照片)
  ②查阅资料,试为东汉击鼓说唱俑写一段解说词。(100字左右)
  ③结合时代背景,试猜想东汉击鼓说唱俑所“说唱”的内容,并提供相应依据。(100字左右)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