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期期末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A)(开卷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 589年,隋军渡过长江,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材料中所说的“长期分裂”是指( )A. 春秋战国到隋朝统一前 B. 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前C. 秦朝到隋朝统一前 D. 西汉到隋朝统一前2.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常常借古人的话来告诫臣下,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比喻百姓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他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 )A. “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B. “崇文抑武”的治国思想C. “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 D. “存百姓”的治国思想3. 下图中的生产工具与答案诗句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的是( )筒车图 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A. 忆昔开元全盛日 B. 小邑犹藏万家室C. 公私仓廪俱丰实 D. 齐纨鲁缟车班班4.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建立以来140余年的发展成果化为泡影,辉煌的盛唐气象不再。下列关于安史之乱对唐朝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地区损失严重B 边疆形势紧张,回纥趁机发动叛乱C. 社会矛盾激化,形成外轻内重局面D 形成藩镇割据,唐朝国势由盛转衰5.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思想( )A. 民族平等思想 B. 民族融合思想 C. 共同富裕思想 D. 兴边富民思想6. 唐朝时,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经波斯传到埃及与欧洲,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僧一行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他的研究成就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在民间非常盛行B. 唐朝科技成就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C. 雕版印刷术发明促进了唐朝诗歌繁荣D. 唐朝时期天文学和医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7.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北,始建于辽,金朝时增修完毕。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使用红松木建造,采用榫卯结构,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应县木塔A. 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B. 反映了宋与辽并立关系C. 反映了金继承了辽和西夏的文化D. 反映了辽与北宋并立中有交流交融8. 元朝统治者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元朝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农田,进行屯种。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材料表明,元朝统一( )A. 促进了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B. 促进了驿传制度的发展C. 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地区开发 D.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开发9.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据《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材料表明( )A.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北方长期战乱影响了经济发展C. 南方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D. 大量北方人南迁促进南方开发10.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到: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是单向交流B. 活字印刷术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C. 中国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D. 火药和火器对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11.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宋代时,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发展是促进文学形式变革的重要原因B. 词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D. 词是宋代唯一的文学形式12. 明太祖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太祖还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军队的调动和武官任免的权力统归兵部。在地方,明太祖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这段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制改动的特点是( )A. 弱化皇权 B. 权力分散 C. 三权分立 D. 外重内轻13. 1405年—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贸易。在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明朝经济繁荣 B. 明朝面临倭寇威胁C. 郑和下西洋航程远 D. 中国古代外交的和平性14. 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如明神宗的弟弟潞王占有土地多达四万顷,儿子福王占有土地二万顷。一般官僚地主也利用政治优势,兼并农民的土地。下列史事与材料所述有直接关系的是( )A. 清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B. 明朝取得援朝战争的胜利C.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D. 明与蒙古达成“隆庆和议”15.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苏州昆山一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明朝时,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清朝中后期以后,昆曲逐渐丧失活力,与此同时,各种地方戏曲趁势兴起。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昆曲脱离民众现实生活导致衰落B. 京剧的兴起是传承与创新的结果C.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D. 京剧诞生反映了明清时期思想活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计35分。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官员的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巩固势力的工具,平民子弟很难晋升。隋文帝即位后,革除前朝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识的弊端,实行依才能取士的标准。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教师用书材料二 唐太宗完善了隋创立的科举制度。贞观时期,考查策问、经义等内容的进士科日益重要。策问主要考查应试者解决社会问题、处理政事的能力,经义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教师用书和教材材料三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儒林公议》卷上,摘自统编七年级下教材材料四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通过者分别获得举人、贡士、进士身份。乡试的竞争最为激烈,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在秋季八月。——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教材(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创立科举制的背景。结合所学,概述隋创立科举制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从哪些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3)材料三反映了北宋社会怎样的价值取向?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宋统治者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归纳明清时期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科举制?(5)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律令制度、经济制度等;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艺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教材材料二 上(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万计。”。两宋时,泉州、广州等地都有外国商人居住。泉州的外商,有不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政府允许他们在那里修建清真寺和公共墓地。侨居中国的阿拉伯富商后代蒲寿庚,南宋时长期主管泉州市舶司。——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教材材料三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展势力时,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教材(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A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日本仿照隋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日本是如何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风俗带到国内的?(3)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什么宋朝廷重视海外贸易?宋朝廷处理对外事务的态度是什么?(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5)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请客观评价这一政策。(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材料一 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武周时期(702年)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的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材料二 元朝时,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材料三 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阅读上述三则材料,选择两个及以上相关联的事件或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4—2025学年下期期末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A)(开卷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7分,共计35分。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6题答案】【答案】(1)背景: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巩固势力的工具,平民子弟难晋升,隋文帝革除弊端。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参政,推动了教育发展。(2)完善方面:考查内容(策问、经义),创立殿试。(3)价值取向:重视科举功名。影响:营造了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提高,造就了文人政治,巩固了统治。(4)发展方面:考试分级,明确乡试时间。(5)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有积极作用,后期有局限。【17题答案】【答案】(1) ①. 正确 ②. 错误(2)方式:派遣唐使。(3)原因:市舶之利厚态度:允许外商居住、保留信仰,任用外商后代管理市舶司。(4)原因:政府重视,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指南针应用,陆上丝绸之路受阻。(5)原因:担心领土主权受侵犯,惧怕沿海人民交往危及统治。评价:一定时期内抵制了西方侵略,但导致国家闭塞,落后于世界。(6)认识:开放促进发展,闭关导致落后,应坚持开放【18题答案】【答案】观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的管辖。阐述: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分别管辖东南、西北、西藏地区;清朝设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