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共32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共32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025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2022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史事;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的意义;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悟长征精神。
单元整体感知
(一)单元导读
面对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和北洋军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内反动集团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毛泽东等人领导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单元整体感知
(二)核心概念
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单元整体感知
(三)知识建构
导入新课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核心素养:
1.简述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能够多角度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史实,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原因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共产党
材料1: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是一个比较革命的党。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国民党
材料2:“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文
材料3:孙中山就是将共产党人作为救活垂危病人的新鲜血液,而将之输入国民党这一肌体中去的。 ——《宋庆龄选集》
材料4:列宁领导的苏联也派人与孙中山联系,表示对他领导的革命斗争予以支持,并说服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陈伙成《国共合作北伐记》
①共产党需要同国民党合作,战胜强大的敌人。
②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屡遭挫折,国民党需要改组。
③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材料5:1922年6月15日 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主张》指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必须用革命手段取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
④根本原因:反帝反封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
1.原因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夏,李大钊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孙中山热情邀请他加入国民党,李大钊表示自己已是共产党员。孙中山说,你尽管一面做共产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于是,李大钊成为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
2.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中共代表
主要内容
意义
1924年1月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广州
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李大钊 林伯渠 毛泽东 瞿秋白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新三民主义
旧新三民主义
材料6: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
3.成果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黄埔军校的建立
时间
地点
领 导 人
意义
1924年5月
广州黄埔
军校总理:孙中山
党代表:廖仲恺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①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革命者来
孙中山
蒋介石
周恩来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黄埔军校的建立
3.成果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开设科目
第一期 1924.5-11 500 645 步兵
第二期 1924.8-1925.9 449 449 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宪兵
第三期 1924.10-1926.1 1300 1233 步兵、骑兵
第四期 1926.3-1926.10 2680 2654 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经理
第五期 1926.11-1927.8 3300 2418 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经理
第六期 1927.10-1929.5 4400 3970 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经理、交通
材料6:统计自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黄埔军校共招收6期学员,共计2万多人。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著名将领和军事人才。
——黄修荣:《国民革命史》
李宗仁
校务委员
白崇禧
校务委员
李济深
教练部主任
叶剑英
教授部副主任
陈毅
武汉分校政治部主任
聂荣臻
政治教官
何应钦
战术总教官
老 师
陈赓1期
左权1期
胡宗南1期
黄维 1期
杜聿明1期
优 秀 学 员
赵一曼6期
林彪4期
朱德 彭德怀 林彪 刘伯承 贺龙 陈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材料8:节选自《莫斯科与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建校苏联即派出教官;
1925年,苏联向黄埔军校派出200人教官团;
1925年苏联援助10万卢布,后又追加45万卢布;
从1925—1927年,苏联共计援助260万卢布;
1924年,苏联援助步枪8 000多支,子弹400万发;
1925年,苏联再次援助20, 000支步枪;
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帮助建立政治部;
共产党员组织军校学生开展军政训练;
由优秀共产党员为军校制定和实施了科学的教育目标。
黄埔军校为什么可以培养这么多人才?
苏联
中国共产党
+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
1.开始
二、北伐胜利进军:
为了统一全国,1925年7月,在广州正式成立了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大会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正式北伐。图为誓师大会,台上左一为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2.概况
时间
目的
总司令
主要对象
主要战场
著名将领
著名战役
推进路线
战绩
1926年7月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蒋介石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湖南、湖北
叶挺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孙传芳
兵力20万
张作霖
兵力35万
吴佩孚
兵力20万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二、北伐胜利进军:
吴佩孚
广州
长沙
广州
上海
南昌
南京
1927.1.迁都武汉
杭州
郑州
济南
北京
沈阳
武汉
武汉
贺胜桥战役
汀泗桥战役
五原
武昌战役
①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
③一路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北伐主要战役
孙传芳
叶挺
二、北伐胜利进军:
结合材料,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9: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1924~1927年的革命。……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是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
——《毛泽东选集》
材料10:根据敌我双方的军力情况,北伐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首先以主力指向湖南、湖北战场……再集中兵力转向东南各省……最后进入长江以北地区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12:“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战功呢?主要的—个原因,就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甲。” ——《叶挺传》
材料11: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13:北伐军出师时,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工人运输队、宣传队、担架队随军出征。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给吴佩孚以致命的打击;农会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支援北伐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国共两党合作,齐心协力(根本原因)
北伐目的明确,方针正确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北伐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具正义性,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材料14:从军队数量说,北洋军阀大大超过了国民革命军。但他们反动腐朽,祸国殃民,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三大派之间矛盾重重,不可能协同作战。——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北洋军阀不得民心,各自为战




3.工农革命运动
农民运动
工人运动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湖南农民协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地主,土豪,劣绅被打倒,农会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封建势力被极大地遏制。
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湘乡农民协会宣传画
二、北伐胜利进军:
湖北农民协会会员
1926.7
1926.11
3万
20万
江西农民协会会员
1926.10
1927.2
6000多
30万
一、北伐胜利进军:
3.工农革命运动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北伐军占领武汉后,1927年3月至6月,在武昌举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一时期,其他许多地方如广西、湖南、福建等也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民运动讲习班。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要由毛泽东主持实际工作,农讲所教员大多由共产党人担任,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农运的发展。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材料15: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内部反动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
——毛泽东《“糟得很”和“好得很”》
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材料16: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日益不安……力主拉拢蒋介石为帝国主义“维持秩序”,“镇压暴行”,并帮助蒋介石巩固地位.帝国主义列强公然鼓动蒋介石“迅速而果断地行动起来”,“使长江以南地区免于沦入共产党之手”。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上册)》
②帝国主义为确保在华利益分裂国共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另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政府。
(2)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分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上海街头悬挂被杀害者的头颅
上海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国共合作开始破裂
宁可枉杀千人,
不可使一人漏网。
——汪精卫
材料17:在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下,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者、民主人士被杀害。从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有33万多人被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国民大革命失败




陈延年
(1898年—1927年)
陈乔年
(1902年—1928年)
材料17:1927年春夏,国民党清党反共,国共合作关系宣告破裂。国民党随后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共产党则转入地下。对中共来说,大革命已经失败。革命失败,责任谁负?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应负而不负,只好让陈独秀“背黑锅”,当替罪羊,将全部责任加诸陈独秀一身,并命名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被撤职。陈独秀深感冤屈却无处申诉。
——《一位悲情的革命家》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时间
(2)人物
(3)地点
(4)性质
1927年4月18日
蒋介石
南京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7年的中国局势
宁汉合流
奉系军阀张作霖
国民政府及其盟友
(1)1928年4月,蒋介石继续北伐
(2)1928年6月,北伐攻占北京
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
张作霖退回东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南京国民政府
(3)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
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至此,北洋军阀政府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皇姑屯事件
6月4日凌晨,当张作霖的列车经过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伏的炸弹炸毁,张作霖伤重不治。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3.二次北伐与统一
1925年7月
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称“宁汉合流”
汪精卫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1927年
1927年4月18日
1928年底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全国
1927年9月
张学良
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北伐的目的是打到北洋军阀,统一中国。但是蒋介石的上台,只不过是旧军阀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失败原因:
客观:国民党内反动集体叛变革命;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共产党缺乏革命经验。
教训:
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合,民族兴!
启示:
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史什么?有何启示?
课堂小结
兴起
失败
国共合作实现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高潮
北伐胜利进军
国民革命(1924-1927)
国民党一大
召开
创建黄埔军校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分共”会议
检测提升
1.(2025·河南)1924年,李大钊代表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发言并指出:共产党员的加入,是为贡献于国民革命事业而来的。该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工人运动的高涨 B.国共合作的实现
C.黄埔军校的建立 D.北伐战争的爆发
b
2.(2025·内蒙古包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探索了武装革命的新道路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a
3.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北伐战争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材料强调了国民革命时期(  )
A.革命斗争的坚决性 B.国共合作的紧密性
C.民众参与的广泛性 D.革命任务的彻底性
4.在广州某纪念馆收藏有一张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潘学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据此可知,颁发该证书的学校应是(  )
A.黄埔军校 B.京师大学堂 C.福州船政局 D.京师同文馆
A
C
4.“此次北伐军能迅速的荡平吴军(吴佩孚),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凡战事区域,我们所组织的农会均号召农民起来实际参加战争,因参战而牺牲的农民虽尚未得确实统计,然大致不在少数。”材料反映了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是(  )
A.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北伐作战方针正确
C.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D.国共两党合作
5.下列选项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无关的是
(  )
A.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会议“分共”
C.“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D.张学良“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D
A
THANKS!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