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3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左侧将自已的学校、班级、学号和姓名填写清楚。2.考查形式为开卷。仅允许使用《义务教育教料书(伍·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一册和第二册。教科书中不得夹带任何村料。一、运河之上(9分)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中国文化遗产。材料一吴王夫差为成就霸业,开凿邪沟,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开端。材料二隋朝大运河示意材料三元朝运河材料四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图和海运示意图材料五姑苏繁华图材料六清明上河图1.千秋一统,河上载天下。诸将以上材料与其揭示的时代特征一一对应。(4分)时代特征材料名称材料一国家一统漕运肇始材料二东京梦华仰给东南材料六裁弯取直纵贯南北康乾盛世惟运保漕材料五2.若以“中国古代城市因运河而兴盛”为主进行研究,你认为哪两则材料证史价值更高?(2分)3.中国大运河,汇集了无数血汗与智慧,见证了历史、亦成为了历史。据此谈谈你对大运河与中华文明的认识。(3分)二、食粮之旅食粮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问的文化交流。4.作图。请在中国地图上用箭头大致画出以下路线。(3分)路线A:汉朝时,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等传入中原。路线B: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入我国并推广到东南地区。路线C:明朝时,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引进到中国。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碗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X”。(4分)(1)“敦煌英高窟壁画中的曲披犁”说明中原的生产工具可能已传到西城。()(2)“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可作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直接证据。()(3)明朝时原产于英洲的作物输入足以证明中图当时并非封闭自守。()(4)不同时期作物的传播表明中国与世界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6.“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食粮得以传播与哪些因素有关?(2分)三、盛世之变盛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想。生途盛世,是每一个中国人对时代的最大期望。片材料一乾隆皇帝御批奏折材料二清朝疆域图(1820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村料三清朝《流民图》材料四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救谕7.观察材料,回答问题。(2分)》(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折射的时代特征是(2)材料三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民众生活状况的()。A.认可B.赞美C.满意D.同情8.乾隆年间,白莲教起义在多地爆发,历时9年,根据下述材料,推测白莲教起义的原因。(3分)材料五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清朝民谣材料六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悦繁荣的证明…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一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 运河之上(9分)(1)(4分)(2)(2分)材料五、材料六。因为《姑苏繁华图》描绘了清朝乾隆时期苏州的繁华景象,展现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商业繁荣;《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风貌和经济活动,东京的繁荣与大运河的漕运密切相关,二者都能直观体现城市因运河而兴盛 。(3)(3分)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巩固了国家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诠释 。2. 食粮之旅(9分)(1)(3分)略(需在中国地图上根据要求绘制路线,路线A从西域指向中原;路线B从越南指向我国东南地区;路线C从美洲指向中国 )(2)(4分)(1)√;(2)×;(3)√;(4)√(3)(2分)与交通发展、对外交流、不同地区的需求、政府政策等因素有关 。3. 盛世之变(12分)(1)(2分)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D(2)(3分)原因:官员贪污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民众生活贫困(“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人地矛盾尖锐(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3)(1分)A(4)(6分)戴逸的观点是正确的。康乾盛世时期,在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人口增长。但同时也存在危机:政治上,吏治腐败,贪污成风;经济上,人地矛盾尖锐,农民生活困苦;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所以康乾盛世看似辉煌,实则隐藏着衰败的因素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pdf 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