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八年级历史(开卷)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由第1页至第4页,第II卷由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在第II卷的表格中,或者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列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历史信息的歌词是( )
A.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B.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C.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D.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 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大卫在《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写道:“中国在半岛与美国人平分秋色。战争结束后,每个人都不得不另眼看待这个正在缓缓升起的东方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 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D. 使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3. 毛泽东主席曾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B.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D. 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2024年10月人民网记者报道:“……宝成铁路通车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的完成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改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改革开放 D. 西部大开发
5.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6. 下面两位模范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人民日报》报道:焦裕禄抱病带领全县人民与严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奋力改变兰考县贫困面貌。 《人民日报》报道:王进喜率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A. 勇于牺牲,保家卫国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D. 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 )
A.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 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此后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成为逐步在全国推广的农业生产制度。这一制度( )
A. 改变土地所有制现状 B.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 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D. 削弱农业的生产能力
9. 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就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C.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 北京区域地理位置优越
10. 20世纪90年代,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 )
A.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D. 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于(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八大
1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 )
A. 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3.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突出体现了( )
A.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C. 实行兴边富民行动 D.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4. 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材料中强调的是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 )
A. 背景 B. 经过 C. 结果 D. 影响
15. 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被打破是在
A. 1983年 B. 1987年 C. 1990年 D. 1995年
16.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关系达成的“九二共识”是指( )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D. 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
17. 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 钢铁长城守护人民安全 B. 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
C. 和平外交推进睦邻友好 D. 合作共赢彰显大国智慧
1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这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 )
A.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 海权意识的日益增强
C. 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 D.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 反对殖民侵略 B. 反对帝国主义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 中共十八大以来,为促进世界和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提供的方案是( )
A. 反对霸权主义 B. 积极拓展多边外交
C 维护世界和平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 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 科技进步推动了对外交往 D.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2.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第一位完成出舱任务,实现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是( )
A. 杨利伟 B. 翟志刚 C. 景海鹏 D. 刘伯明
23.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 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24. 下表是改革开放后一位退休工人衣食住行的变化,决定这些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衣 从御寒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食 从吃饱到讲究营养均衡
住 从单间平房到多层小楼
行 从自行车到多种交通工具
A 生活习惯改变 B. 经济快速发展 C. 交通条件便利 D. 消费结构优化
25.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判断。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两弹一星”的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B.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 我国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目标,把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制度安排,既体现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家庭”,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贾益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自觉》
材料三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
——中共二十大报告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哪一根本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为体现各民族平等地位实行什么“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在我国什么样的区域实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一国两制”的含义。请列举相关史实印证该制度“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当电子计票牌上出现表决结果,表明美国的建议被击败时,大厅里立即沸腾起来”,“挤得满满的会议厅中发出了长时间的掌声”,“热烈掌声持续了两分钟之久”,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还有一些人跳起舞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1971年10月27日
材料三 进入新时代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材料一中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哪一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中的国际会议有哪些相似之处?
(2)材料二中出现的场景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布局?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粮票、煤票、肉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让人们随心所欲地选择。
——摘编自《百年中国》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那个时代每个家庭都渴望拥有的稀罕物。八九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这四样家用电器,是逐渐富起来的人们过上好日子的“标配”。近年来,琳琅满目的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听一场走心的音乐会、上一堂有趣的付费知识课,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选择:“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成为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
——摘编自《新中国发展面对面》
材料三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为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增进各国人民福祉而努力。
——摘编自习近平主席向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贺信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当时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经济体制结束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居民的消费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析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产生的作用。面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怎样做?
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八年级历史(开卷)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由第1页至第4页,第II卷由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在第II卷的表格中,或者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B
【25题答案】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兼顾城乡和各民族的比例;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2)制度安排: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区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3)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史实: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澳门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球前列,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香港、澳门呈现与内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7题答案】
【答案】(1)方针:求同存异。
相似之处:都推动了国际合作;都闪耀着中国智慧;都为中国的外交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2)历史事件: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霸权地位削弱;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正确的外交政策。
(3)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布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8题答案】
【答案】(1)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
因素: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变化:家用消费品越来越丰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消费理念从注重物质消费到注重非物质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
原因: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进步;生活理念变化。
(3)作用: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进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做法:抓住发展机遇;深化人工智能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