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练习
一、单选题
1.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并发行货币,称为边币或抗币。边币发行一般借重于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的信用,以法币为保证,边币与法币等价,混合流通。此举( )
A.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 B.确立了边币一元化的金融制度
C.表明正面、敌后战场协同作战 D.造成敌后根据地物价剧烈上涨
2.下图是元朝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这一统计图反映了( )

A.政治统一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B.货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C.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政局联系密切
D.民族矛盾的激化制约了经济发展
3.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4.1933年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上讨论如何稳定货币,解决经济危机时,罗斯福认为只图暂时地、多半是人为地稳定少数大国的汇率,纯属似是而非的谬论。为实现永久地、规范地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二战后建立了(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贸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5.如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货币变化趋势。这一趋势( )

A.加速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延续了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
C.顺应了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D.促进了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
6.明代货币史经历了一个从铜到钞,再到铜、钞、银兼行,最后白银升为主币的过程。正统元年,英宗面对宝钞滞行状况下令“弛用银之禁”,“一条鞭法”后,白银取得合法货币身份。白银成为明代主要流通货币的根本原因是( )
A.明代钞币体系的崩溃 B.大量国外白银的涌入
C.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 D.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白银开始成为了流通货币 B.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D.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日趋瓦解
8.《文献通考·钱币考》曰:“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费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寇球尝守蜀,乞禁交子。薛田为转运使,议废交子则贸易不便。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诏从其请,置交子务于益州(今四川成都)。”材料表明,宋代“交子”( )
①最初由私人发行,具有民间交易凭证的功能
②为保证地方赋税如数上缴,朝廷置相应机构
③国家收归官办,有利于克服私人发行的弊端
④顺应时代要求,促进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北宋时期存在着几个货币区,这几个货币区的货币互不通用。当时京东、京西等13路专用铜钱;成都府等4路专用铁钱;河东等路则铜铁钱兼用。此外各个货币区还严禁货币外流。这一状况( )
A.导致地方财政割据形势的出现 B.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C.催生了全国范围内纸币的发行 D.提高了地区间商品交易成本
10.史料记载,唐朝最鼎盛的开元年间,国家每年铸币的数量最高是三十二万贯(每千钱为一贯),而北宋中期的宋神宗时期,国家铸币的数量曾高达每年五百零六万贯,从这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
A.宋朝滥发货币 B.宋朝国力比唐朝强大
C.宋朝铸币技术提高 D.宋朝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11.1948年后,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大批殖民地国家的相继独立,世界银行转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上百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其中一部分贷款是不收取利息的。据此可知,世界银行( )
A.彻底地解决了世界的贫困问题 B.推动了服务贸易业的快速发展
C.有力地维持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D.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12.宋代民间多有“销钱为器”的现象,将铜钱熔化铸成器皿谋利,“市井逐利者,销钱一缗可为数器,雠利三、四倍,率以为常。”还有许多人将铜钱作为实物资产来贮藏。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冶铸技术的提高 B.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刺激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D.冲击了政府的专卖制度
13.下图所示为北宋仁宗时期始铸的天圣元宝钱,被视为对钱(又称“对子钱”)的“鼻祖”之一,有楷书和篆书两种笔体,铜钱为小平版式,另有铁钱的平、折两类版式。目前南方出土的天圣元宝钱的数量远远多于北方,而天圣元宝钱也是北宋各种年号钱中保存相对完好的。天圣元宝钱( )

A.具有研究宋代经济生活的史料价值 B.可实证北宋冶铁工艺水平十分高超
C.是两宋时期书法艺术集大成的体现 D.因收藏价值高而鲜少进入流通领域
14.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强大且稳定,二是他国人有可能持有此种货币。二战后,美元一度成为国际货币,促成此事的史实是( )
①美国黄金储备雄厚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美国主导北约建立 ④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22年人民币在SDR 的权重被提升至第三位,至2023年3月,法国、俄罗斯和巴西等70多个国家将人民币加入外汇储备篮子。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人民币在金融体系中地位不断上升 ②世界贸易金融市场开始形成
③中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④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得到推进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下表为宋代主要纸币对比表。这反映出宋代( )
纸币类型 计量单位 最大量级 最小量级 流通时长
官交子 铁钱 百万贯 百万贯 84年
钱引 铁钱 千万贯 百万贯 146年
会子 铜钱 亿万缗(万贯) 千万缗 80年
A.纸币成为流通主币 B.货币形态变革频繁
C.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D.货币信用长期稳定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材料三 1944年夏,美英苏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把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美元享有高于其他货币的特殊地位。
——《当代世界史》
材料四 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它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截止2022年6月,亚投行有105个成员,是世界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的成立,促进了国际投资,推动了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摘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两个流向,分析这两个流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镑国际地位确立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多个角度谈谈你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看法。
(4)根据材料四,说明亚投行成立对世界经济的作用。
18.货币是经济交往的纽带,更是文化认同的符号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分裂,钱币流通呈现“胡汉杂用、南北异制”的局面。北魏初期“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改革后,仿汉制铸造“太和五铢”“永安五铢”,“所铸钱悉依汉五铢式”,并规定“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称,悬于市门,私民所用之称,皆准市称”。南朝萧梁时期,虽“铜铁杂行”,但流通的五铢钱仍以汉魏旧制为标准。与此同时,西域的高昌国仿中原形制铸造“高昌吉利”钱,币文兼用汉文与民族语言;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通过“互市”获取中原钱币,逐渐形成“以钱为货”的交易习惯。
——根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整理
材料二 唐代建立后,废五铢钱,铸 “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钱币形制不再标注重量(如 “五铢”),而以“通宝”为通称,象征“通行宝货”。隋唐“开元通宝”的统一,不仅终结了数百年的货币混乱,更以“国家信用”取代“重量标值”,将分散的经济区域整合成统一市场。开元钱流通范围极广,东北至新罗、日本,西北至西域城邦,西南至南诏,皆有出土。吐鲁番文书显示,唐代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场上,“麦一斗用钱三十文”“绢一匹值钱四百六十文”,钱币成为跨民族交易的统一媒介。吐蕃占领河陇地区后,铸造过汉文 “大历元宝”,反映出对中原货币体系的认同。当突厥贵族以拥有唐钱为荣耀、日本遣唐使携带开元钱回国仿制时,钱币已成为 “中华文明圈” 的物质载体,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经济与文化基础。
——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民族间币制交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代 “开元通宝”成为“统一媒介”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材料二 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原始驱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元流动性紧缺、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央行希望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获得流动性资金支持、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近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一直在不断完善。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以国际储备货币的身份进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得到极大提升,储备货币地位得以确认。
——摘编自李国辉《人民币国际化: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相比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及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高祖建立汉朝到武帝时期的八九十年间,汉朝进行了九次货币改革,最终于武帝元鼎四年统一了铸币权。西汉初期多次的币制改革可以说是关于铸币权归属问题的争夺。随着币制改革,铸币权的归属群体越来越小,直到汉武帝统一了铸币权,由国家统一铸币。
汉初货币演化简表
时期 货币名称 货币政策
汉初 英钱 允许民间私铸
吕后二年 八铢半两钱 取消自由铸造
吕后六年 五分钱 官铸五分钱
孝文五年 四铢半两钱 废盗铸令,允许私铸
景帝中元六年 四铢半两钱 禁止民间私铸,行郡国铸币制度
建元元年 三铢钱 郡国铸币
建元五年 四铢半两(三分钱) 郡国铸币
元狩四年 皮币、白金币,复用三铢钱 郡国铸币
元狩五年 五铢钱 郡国铸币
元鼎二年 赤仄钱 官炉钱
元鼎四年 官铸五铢钱 废除群国铸币,由国家指派专门机构铸币
资料来源:《货币史话》《中国货币演化史》《中国货币史》等
——摘编自徐宁《西汉初期币制演化与经济影响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的部分或整体内容,围绕汉初货币演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B C D B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C B D
17.(1)流向1: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原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流向2: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原因:中国明清时期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享誉国际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亚经济联系。
(2)条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居于中心地位。
(3)看法: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合作共商的结果;也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西欧国家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地位);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货币金融秩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
(4)作用:亚投行是中国倡议的,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与支持,促进了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它的成立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1)民族迁徙频繁,政权并立,推动了跨民族的经济交流,为钱币交往创造条件。中原汉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少数民族政权通过仿铸汉式钱币,以确立自身正统性,体现对汉文化的认同。丝绸之路保持畅通,西域、游牧民族与中原的贸易需求旺盛,推动了货币在不同区域间的流通。
(2)“开元通宝”的统一终结了数百年的货币混乱局面,促进南北经济一体化,推动国内市场的统一。钱币成为跨民族交易的通用媒介,有力推动了丝绸之路贸易,加强了中外经济交流。周边民族政权纷纷仿铸唐钱,强化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通宝”形制确立了“国家信用”货币体系,对东亚货币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
19.(1)变化:从以英镑为中心的多元外汇储备到美元垄断外汇储备(以英镑为中心变成以美元为中心)从无国际监管机构(自发)到有国际组织机构监管。
(2)原因:跨境贸易发展的需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货币体系的冲击;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
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制度和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中国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得以确认;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积极意义: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中国外交与世界金融新体系的调整发展;有助于促进国际金融格局的改善;有助于推动建立更为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20.汉初货币演变体现国家治理从松散到集权
汉初因战乱经济残破,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允许民间私铸英钱,致使劣币泛滥、物价飞涨,中央难以掌控经济。吕后至景帝虽多次改革货币政策,取消自由铸造、推行郡国铸币,但中央与地方博弈不断,郡国为私利铸造劣币,货币贬值、财政受损,国家仍无法形成稳定货币体系。直到“文景之治”后国力增强,“推恩令”削弱地方,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废除郡国铸币,统一铸造标准严格的五铢钱,不仅稳定物价、促进流通,更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切断地方财源,强化财政调控,为军事、建设提供资金。这一过程体现了汉初货币从杂乱到统一、铸造权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清晰展现了国家治理从松散到集权的转变,而货币制度变革与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铸币权集中是中央集权加强与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更为后世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