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一、单选题1.下面为中国1843年前后关税税率变化情况统计表(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据此可知(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棉花 担 24.19 5.56棉纱 担 13.38 5.56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二等白洋布 匹 32.53 6.95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斜纹布 匹 14.92 5.56A.中国近代税率开始与国际接轨 B.标志着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有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唐朝中期两税法实行之前,因为赋敛不时,关中地区的农民只得出卖部分农产品,买回部分缴纳赋税所需的农产品。这说明当时(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 B.赋税制度与实际生产有所脱节C.农民的部分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D.农民出售粮食的现象比较普遍3.如图所示为根据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整理的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总人口的估计数(部分),相较而言,1645年—1852年间中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高产作物传入 B.疆域不断扩大 C.外来人口增多 D.赋税制度变革4.图1所示是1851-1863年清朝的地丁银收入情况,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图1A.农民运动的冲击 B.赋税制度的变革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洋务运动的推动5.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20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3尺或布3.75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 )A.使农民负担暴增 B.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C.简化了税收名目 D.彻底解决政府的财收问题6.如下表为晚清政府的海关情况。清政府对海关的设置和调整反映了( )时期 清政府设立海关情况1854—1860 年 设置上海、广州、汕头3处海关1861—1895 年 增锭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白(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1895年以后 增设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A.中国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B.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C.关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D.国家主权意识逐渐觉醒7.汉高祖推行了“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赋税政策;汉文帝即位之后,“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减轻刑罚,化行天下。可见,与秦朝相比,汉初统治集团(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注重政治经济制度创新C.追求盛世的恢宏与壮美 D.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8.下表为我国1986年个人调节税中新增应税项目表,表中信息表明了( )新增应税项目1 承包、转包收入2 私营企业投资者工资收入3 投稿翻译所得收入4 劳务报酬收入增加八项:化验、测试、办学、录音、录像、展览、咨询、介绍服务所A.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B.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C.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 D.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9.如图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政府财政收入中田赋、关税、厘金(初为筹措军饷而在内地交通要道对过往货物额外加征的一种商税,后成为定制)构成变化情况。图中“▄”“▲”“◆”分别代表的是( )A.关税、厘金、田赋 B.田赋、关税、厘金C.田赋、厘金、关税 D.关税、田赋、厘金10.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知识要点。下列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的概括,准确的是( )秦汉:“泰半之赋”与轻徭薄赋 隋唐:实行租庸调与推行两税法 明清:赋役合并与“摊丁入亩”A.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土地和财产 B.人头税从秦朝占较大比重到明朝废除C.征收形式从以纸币为主到以白银为主 D.百姓的赋役负担呈现越来越轻的趋势11.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制度 征收方式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户税依户等纳钱,地税按田地面积纳米粟A.封建剥削减轻 B.人身控制加强 C.货币经济发展 D.实物地租消失12.如图所示是2018年我国个税改革前后家庭缴税额对比情况。这体现了此次个税改革( )A.与农业税改革步伐一致 B.提高征税以增加财政收入C.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D.简化手续以刺激居民消费13.对下图所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历代户籍制度只有创新没有继承 B.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C.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D.元朝时期的地税完全取代了丁税14.西汉开征“算缗钱”后,汉武帝下诏“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宋朝规定“令结甲输税”“不实,许人告,以其田赏之”。元朝规定“匿税者,其匿税之物一半没官,于没官物内一半付告人充赏外,犯人笞五十”。上述措施的实行( )A.力图实现地方政治清明 B.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15.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C.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16.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B.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C.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D.1978年《中华人民个人所得税法》颁布,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康熙十一年(1672年),浙江的“盐钞银”被摊入地亩银;三十六年(1697年)至四十一年(1702年)又先后将浙江、湖北、山东等省的“匠班银”分别摊入田赋银中征收,“地丁”之名始见于此。至康熙五十一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开始把全国的丁额、丁银基本固定下来,取消了“滋生”部分的人丁税;再经“摊丁入亩”,便进一步使全国各地的“丁役”“匠班银”等诸样名色的人头税,统统摊入到田赋之中,合称“地丁银”。“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清人王庆云评价说:“惟均之(指丁银)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穷免敲扑,一举而数善备焉。所不便者独家止数丁而田连阡陌者耳”。——摘编自彭云鹤《试论清代的“摊丁入亩”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赋税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赋税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税则被片面协定束缚了数十年,自关税自主恢复以来,战乱不断,国内农工业濒于破产境地,急需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但是为了迎合美国,满足美国的利益期望,国民政府依然选择加入关税减让谈判,成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之一。在关税减让谈判中,中国对美国让步项目最多……尽管中国参加关税减让谈判并非出于本国实际需要,但成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客观上却为中国加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奠定了法理基础。——摘编自李岩《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材料二 1949年10月25日,中国海关总署成立,标志着中国“海关独立、关税自主”的开始。1951年5月16日,中国实施了第一部真正独立自主制订的进出口税则……按照政务院有关决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建国初期的进出口规则和关税政策对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到1979年,累计征收关税293亿元,为修复战争创伤、发展国内经济起到了重要财政支持作用。——摘编自财政部关税司《波澜壮阔七十年关税见证伟大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国民政府关税政策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变化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开元八年正月二十日敕: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遗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任土作贡,防源斯在,而诸州送物,作巧生端。苟欲副于斤两,遂则加其丈尺,至有五丈为匹者,理甚不然。阔一尺八寸,长四丈,同文共轨,其事久行。立样之时,亦载此数。若求两而加尺,甚暮四而朝三,宜令所司简阅。有逾于比年常例,丈尺过多,奏闻。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纳讫,并装潢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所须纸笔装潢,并皆出当户内口,户别一钱。其户每以造籍年预定为九等,便注籍脚。有析生新附者,于旧户后,以次编附。——摘自(宋)王溥《唐会要》(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开元年间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条中国古代其他朝代某一时期赋役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1年之前,各老解放区内执行各自制定的进出口税则,新解放区则沿用旧中国的进出口税则。1951年5月16日,新中国第一部关税法则颁布实施。该税则将进口商品分为必需品、需用品、非必需品、奢侈品和保护品五大类。必需品适用税率分为免税(农作物种子、书籍、科学仪器等)、5%(农药、飞机、机车等)……20%(磷、羊毛、铁皮等)十级;非必需品适用税率分为50%(豆类、咖啡、收音机等)……100%(茶、饮料、海产品等)五级;奢侈品适用税率分为120%、150%、200%(烟、酒、迷信品等)三级;保护品适用税率按国内商品批发价与进口商品到岸价格之间的差额适当加高的价格来核定。该税则的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摘编自裴洙烨《论中国关税制度改革》等材料二 1985年,我国以国际通用的《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为基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进出口商品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中国第二部关税法则。根据该法则,程控电话设备、鱼翅、燕窝等高级产品及香蕉等热带水果进口商品的税率分别从12.5%下降到9%、150%降至60%、25%降低到12%。修改后的税则,税级从免税到150%共18级。除免税外,3%到150%的税率又可分为四组。——摘编自孙文学《中国关税》提取材料信息,以“关税 转型”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A B D D B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B D A C17.(1)特点:渐进性和试点推广性;税制整合深化;以税负公平与社会稳定为导向;强化国家控制与效率提升。(2)历史作用:减轻底层民众负担,稳定农业生产秩序;提升政府治理效能,遏制户口隐匿现象;抑制土地兼并,调节社会财富分配。18.(1)影响:消极:加剧了美国对华的商品倾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损害了国家的经济主权。(任答两点)积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2)原因:近代关税主权遭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国家主权独立的实现;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扩充财政基础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应对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的需要等。(任答三点)19.(1)主要特点:格外关注赋税的质量;户籍定期编造,并且与赋役征发相结合;以户和人口为主要的征税依据。(2)【示例】列举特点:清代前期逐渐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说明: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20.示例:关税 转型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部部关税法则的颁布到1985年了第二部关税法则的制定,关税政策的演变折射出国家经济战略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西方经济封锁与国内经济亟需恢复的双重压力,需通过关税来保护民族工业,恢复国民经济。这一时期的关税政策按商品属性进行分类,不同商品关税税率差异较大,体现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安全的双重考量。必需品低税甚至免税,奢侈品重税,凸显“重生产、抑消费”的导向。算术平均关税达52.9%,形成严密的贸易壁垒。这些政策体现了新中国的统一和独立自主,适合当时的国情,有力保障了国内工业基础建设。但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品匮乏与市场封闭。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亟需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大力吸引资金与技术。广大人民消费需求升级,国内市场供给不足。这一时期的关税政策大幅度调整进口税率(或降低部分进口商品税率)并调整税级结构。这是对外开放下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体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适应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为此后的关税改革提供了借鉴。但也面临传统产业竞争压力增大的挑战,加剧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摩擦。从1951年到1985年,关税从行政指令工具转变为宏观调控杠杆,体现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关税政策的嬗变反映了经济制度、经济模式的革新,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更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逐步融入全球的生动见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