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忠县2025年春季七年级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闭卷 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共用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你选择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 隋创立科举制,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多元,涉及治国方略、儒家经典、诗赋策论、律令、数学历法等等,其中进士科成为士人进阶的核心路径。常科实行解试、省试两级选拔,武则天时期进一步增设武举和殿试,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日本最先仿行;随后朝鲜、越南相继引进实行,长达近千年;16世纪后,西方人翻译有关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文章、书籍多达70余种。这说明隋唐时期( )A. 先进制度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B.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C. 儒家文化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 D. 社会风气兼容并包2. 下表史料类型是(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等。本书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作者已经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施政的成功经验,为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这就是此书的写作初衷。A. 图片史料 B. 文献史料 C. 实物史料 D. 口述史料3. 观察分析下列唐太宗统治时期相关数据变化图表,据此可知,唐太宗( )时间 全国户数(户) 粮食储备(石) 新开垦农田面积(亩)即位初期 200余万 约1000万 —贞观末年 近300万 约2500万 数百万A. 注重虚心纳谏 B. 扩充国学规模 C. 重视发展生产 D. 加强边疆管理4. 某小组以隋唐王朝的建立与衰亡为主题,制作了课程结构示意图,A处和B 处应填写( )A. 唐朝建立、鉴真东渡 B. 隋朝灭亡、玄奘西行C. 隋朝灭亡、安史之乱 D. 唐朝建立、陈桥兵变5. 史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史论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和评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 隋朝末年,老百姓为逃避徭役和兵役,往往自断手足,时称“福手福足”B. 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C. 唐都长安有各地各族各国商人、学子、工匠、艺人、使者等,居住人口达百万D.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6. 宋朝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思想最直接体现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 )A. 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政以德 B. 士人心怀天下,承担社会责任C. 出现古代思想和学术繁荣 D. 民本思想是古代王朝治国根本7. 下图呈现了应县(应州)木塔的地理位置,该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塔身高耸可远眺敌情,曾为辽军重要军事瞭望设施。据此可知,该塔( )应县(应州)木塔地理位置图A. 彰显了建筑技艺 B. 促进了佛教传播 C. 便利了边贸往来 D. 见证了宋辽对峙8. 据统计,元朝时全国的驿站总数超过了1500个,分布于中原地区、蒙古高原、黑龙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地。陆地有陆站,河边有水站、海边有海站,在黑龙江一带的冰冻地区还有以狗拉车为工具的“狗站”,“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据此可知,驿站的设立( )A. 缓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B. 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D. 有助于巩固元朝大一统局面9. 两宋时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并抽取一定比例的税收。下面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宋朝( )A. 由封闭走向对外开放 B. 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C.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D. 政府实行了重商抑农10. 秦汉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在南海进行活动,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南海统称)崎头(南海岛礁),水浅而多磁石”;《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三亚)……南至大海,东南至大海二十七里,西南至海千里。”明朝设立巡海备倭官河海南卫,负责南海海疆巡视。对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文献史料是一手史料 B.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达C. 汉朝和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 南海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11. 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差异可以说明( )A. 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B. 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南方文化的发展C. 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D. 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12. 郑和船队运用“牵星板”(如下图)观测定位的方法测定天(体)的高度,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反映了明初( )A. 指南针应用广泛 B. 天文导航技术先进 C. 造船业成就突出 D. 国家经济实力雄厚13. 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A. 禁锢了思想言论 B. 打击了违法犯罪C. 提高了儒学地位 D. 保障了社会发展14. 明朝中后期,《华夷风物商程一览》等读物以阐述商业规范、经商经验、水陆交通指南等为主要内容,以商人为主要阅读群体,在民间大规模刊印并广为流传。这种“商书现象”的出现适应了( )A. 海防意识的增强 B. 商帮发展的需求C. 政治制度的完备 D. 冶炼技术的发展15. 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下图所示京剧的形成过程表明( )A. 北京的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 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C. 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D. 京剧吸收了多种地方戏的精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1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说历史材料二: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时期 东周至西汉 东汉至魏晋 南北朝至隋唐 宋至明中叶 明末至清 19世纪占比 50% 62% 71% 58% 30%以下 0.4%——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问题:(1)请仿照示例,从材料一中①—⑤五幅图片任选两幅,撰写图片解说词。把材料一的六幅历史图片按照科技类和文化类分别将图片序号对号入座。(注:请将答案写到答题卷上)请你为该“图说历史”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示例:⑥唐朝人们发明火药并将火药应用于军事领域,到宋元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明朝有了更大发展,火器使用,推动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交战方式,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2)分析东周至明朝中叶中国古代文明高度繁荣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试述其原因。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时期 对外交往事件 产生的影响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开通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唐朝 鉴真东渡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 玄奘西行 玄奘弟子根据他的口述,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明朝 郑和下西洋 郑和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明朝 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消除。戚继光领导的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整理材料二: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人民日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问题:(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总结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并各举两例。归纳我国对外交往方式从汉朝到清朝的演变的主要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18. 阅读下列我国隋唐至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有关史实关键词。请你从“民族政策、边疆治理”中任意一个角度,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和以下关键词中的至少两个史实加以论证。(提示:可以用所学史实,也可以任选以下关键词中的史实)(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文成公主入藏、“天可汗”安西都护、北庭都护、渤海郡王、云南王、戚继光、郑成功、雅克萨之战、设置驻藏大臣、册封制度、回族、“金瓶掣签”制度、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伊犁将军。忠县2025年春季七年级期末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闭卷 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共用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你选择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16题答案】【答案】(1)解说词:①毕昇像:毕昇是北宋时期的匠人,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南宋持罗盘陶俑:宋代人们把这种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于是就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③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窦娥冤》。④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⑤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任选两个即可)科技类:①②⑥; 文化类:③④⑤主题: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2)原因: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文明的发展的保障;经济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外关系上: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有利于中华文明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言之有理即可)原因:封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意思达到即可)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言之有理即可)【17题答案】【答案】(1)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事例:和平: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冲突: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趋势:由和平交往向暴力冲突演变原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农耕文明的内敛性与外部世界的扩张性、中央集权的稳定性需求与边疆民族的流动性诉求之间矛盾的产物。和平交往依赖于王朝实力的绝对优势与周边政权的利益认同,而暴力冲突则是矛盾无法调和时的 “终极解决方案”。(2)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18题答案】【答案】例:观点:民族交融、边疆巩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论述:唐朝贞观年间,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明朝中期,戚继光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他统领的军队,被人们誉为“戚家军”。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乾隆帝时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结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民族交融、边疆巩固,才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