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必修四政治统编版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课堂探究《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思考:结合材料,说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在中外哲学家中,有许多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需要进行采取一定的方式需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1)地位: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作用:①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②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提示:生产方式 = 生产力 + 生产关系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分配制度)生产关系的核心,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劳动者——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哪些体现生产力?哪些体现生产关系?“无人工厂”的生产新型劳动者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数据产权“三权分置”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说一说:我国林业已逐步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由于林地规模小与碎片化,制约了林业规模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宁国市坚持承包权微调,经营权灵活调整,采取成片托管、零星赎买、差价交换等形式,实现以村民组为单位的整组山场置换,将零散“小山”换成连片“大山”,达到了减少地块、整合连片的目的,推动了林地集约化整合、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经营效率。该地从产业最底层实现变革,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保障了林农切身利益。(2)该地通过哪些具体措施调整了生产关系?(3)为什么调整生产关系后能提高林业生产力?思考与探究(1)改革前的家庭承包经营为何阻碍了林业发展?安徽宁国:纵深推进“小山变大山 ”改革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背诵点:2.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阅读与思考 P63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等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政权机关等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2.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E 按劳分配制度F 人民大会代表制度G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H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下例子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说一说:生产力 涉及材料信息 GDP的提高,经济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如科技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生产过程的主体)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涉及材料信息 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政策 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政、税收、分配政策、收入公平、社会保障、养老金、延迟退休、育儿补贴农村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革、国企改革上层建筑 涉及材料信息 与政治、文化有关 政治制度(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政策、宗教方针)、法律、指导思想(习思想)、文化(核心价值观)、国家机构改革、政党区分:乡村治理:宁国市:三治结合,村民从“不想变”到“我要变”,持续做实“小山变大山”改革品牌自治 组建由“村民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员组成的工作组,通过召开村民组村民议事会议进行深入动员,宣讲清楚改革的“五个坚持”原则,消除林农心中顾虑法治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宣讲清楚改革的“五个坚持”原则,相关法规政策,打消村民顾虑德治 政策宣讲、专家解惑消除群众顾虑。党员乡贤示范引领,提升党员引领示范作用,释放乡贤文化的精神力量思考与探究(1)谈谈宁国市通过哪些措施使村民从“不想变”到“我要变”,巩固“小山变大山”改革成果?(2)为什么调整上层建筑后能巩固经济基础?背诵点:2.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基本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思考: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吗?结论: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清朝末期清政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阻碍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注意:不能认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总结: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注: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判断对错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方式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阅读与思考P6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从屈辱到奋起,从苦难到辉煌,今日中国,早已不是当初的中国。一组图片,看今昔对比。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背诵点: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动力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 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过程 曲折的 动力 根本动力 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直接动力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我国 改革 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表现 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对抗性的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直接动力)加以解决。比较:经济斗争:经济罢工、游行示威政治斗争:议会斗争、武装起义、革命战争、夺取政权思想斗争:思想宣传2、共产主义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目标 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方式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考试中,经常故意混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张冠李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