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后唐TEXT后周后梁课 堂 导 入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文中的“第一次大革命”指什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程目标: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的原因,理解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概念。3.通过了解秦朝暴政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速亡的原因。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BC2070BC1600BC1046BC771BC770BC475BC221秦朝BC207BC202BC206两汉AD220穆公秦始封国BC3562.小国蓄能:秦国-秦朝秦孝公嬴政BC259出生BC24713岁 继承王位22岁 亲政平乱BC230BC238BC221BC2101.历史大势3.个人命运30岁 灭掉韩国39岁 统一天下49岁 病死沙丘自主学习,时空定位商鞅变法统一中国秦末农民战争一、秦的统一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475年(战国)思考:秦为何能统一?天时:长期站乱,人民渴望统一关中平原地利 :位置优越, 物质基础雄厚穆公求士…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遂散六国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人和:数代秦王励精图治 ,广纳贤才催化剂:秦国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基函谷关模拟图探究:吏治在秦崛起于统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强国篇》优良的吏治是秦超越六国的关键因素一、秦的统一(1) 客观条件A、经济基础: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政治基础:长期的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C、群众基础: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B、民族基础:春秋战国以来各组人民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2) 主观条件B、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招揽各国贤士)A、商鞅变法极大提升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一、秦的统一1、历史条件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扩大疆域:征服南方越族,控制云贵西南夷,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击退匈奴进攻,构筑万里长城一、秦的统一2、过程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人口达2500万(公元前213年)想一想: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该如何来巩固呢?【思考】根据材料,归纳皇帝制度的特点?我统一天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赢政时,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开创皇帝制度二、巩固统一大秦之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考】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①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牵制,以皇权为中心;②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③家国同治。· 作用·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相互牵制,保证皇权;③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军事虚有其位百官之首全国政务副丞相监察百官群臣奏章分掌具体事务: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政府部门皇室部门廷议大秦之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巩固统一(1)萌芽:春秋战国,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地区设立郡、县。(2)确立:秦朝(郡-县-乡-亭-里)。中央官制郡三公九卿中央集权:废分封,行郡县皇帝郡守(政)、郡尉(军)、郡监(监)县县令(政)、县尉(军)、县丞(税)乡三老(教)、啬夫(讼)、游檄(治)里里典(治理民众)亭亭长(治安)中央任命【思考】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①各司其职,相互牵制;②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③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作用·有助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乡民推举二、巩固统一分 封 制 郡 县 制相同点 不 同 点 划分标准官员任免官员权利与中央关系历史作用【思考】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完成下表。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产生过巩固统治的效果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世袭产生皇帝直接任免不可世袭诸侯国具有较强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二、巩固统一大秦之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考】对比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完成下表。比较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权力运作 较大自主性:有决定领地事务的权力权力机构 机构设置比较简单收入来源 主要来源于领地 主要来源于俸禄选拔官吏 由世卿世禄制产生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政府机关庞大皇帝直接任免,由察举、科举考试等产生【贵族政治】按血缘分配政治权力,官位世袭,分配的土地和收入世袭,称为世卿世禄。一般拥有一定经济独立性和政治自治权力。主要现象包括封臣、外戚和门阀。【官僚政治】官员由皇帝直接或间接任免,领取国家俸禄,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受到皇权和监察制度的约束。二、巩固统一【探究】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含义?君主专制:主要指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强君主专制:通过调整中枢机构等方式,削弱权臣化、思想控制,以加强皇权。中央集权: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调整地方行政机构等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加强地方监察,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巩固统一大秦之治:定统一之制统一文字为小篆秦量(量的标准器)秦权(衡的标准器)统一车轨统一钱币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秦朝交通示意图此外,秦朝还在经济、文化、交通、社会风俗等方面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里耶秦简户籍簿法律、户籍二、巩固统一大秦之治:定统一之制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了600条法条, 其内容包括:《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日书》等十种。从竹简中可知,即使窃一匹马、偷一头牛也要判处死刑。《徭律》规定:御中发征(征发徭役),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骂);六日到旬,赀一盾(罚一个盾牌的钱);过旬,赀一甲(罚一套铠甲的钱)……水雨,除兴(免牌除处罚)”。——1975年在湖北发掘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思考】根据这些文物,能得出那些认识?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 女子伤。” 【注释】: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二、巩固统一大秦之治: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探究】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原因?①经济因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②政治因素:维护国家统一和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③思想因素: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二、巩固统一大秦之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探究】简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①积极影响:A.制度建构: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B.疆域奠定: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为历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C.交流交往: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②消极影响:D.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并最终导致秦短命而亡。E.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F.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二、巩固统一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失败)。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思考】根据课本整理秦朝灭亡的过程。三、秦的速亡思考: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亡于暴政?还是亡于文化?二十八年(前219)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 三十二年(前215)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五年(前212)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口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迁北河榆中三万家。 因徒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 范文澜:秦人口约2000万,服役者超过300 万,占成年男子1/3,占总人口的15%。(一)亡于暴政诸犯令者,皆斩;既遂者, 皆腰斩;全死者,不分首从, 皆断脚胫。三、秦的速亡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三、秦的速亡1.历史大势:文化认同差异《尹文子·大道下》记载:“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怀璞过郑贾曰:‘欲卖朴乎 ’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思考:秦统一后,各地还存在什么样的文化认同差异?这对秦的速亡有何影响?(二)亡于文化三、秦的速亡(秦)文化上长期以来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国统一六国后在文化上却并没有统治的力量。秦始皇对六国贵族的态度极其严酷。例如,灭魏国时,则杀了投诚的魏王假以及诸公子;在齐国,诱降齐王建后,又将其活活饿死……知识分子对秦的统一也难以接受。——王箬翾《秦王朝覆灭的心理与文化因素探究》2.秦国文化:功利主义无法整合社会心理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各社会阶层对秦朝态度如何?这反映了秦文化有何缺陷?这对秦的速亡有何影响?(二)亡于文化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洪之民不止,是即废主之明法也。三、秦的速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楚剑利……剑利则士多轻悍。——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迁《史记》(陈胜)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史记》三、秦的速亡课堂小结秦朝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统一背景统一过程拓展疆域巩固统一的措施BC230——BC221年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秦速亡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反秦势力的发展统一的意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