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一轮2025.8.4- 2026.1.20 二轮 2026: 2.25-4.30 回归课本 2026: 5.1-5.30 约5个半月 【基础知识专题】 融入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要求:大概念统领(1)每次月考:市联考全真模拟;(2)每两周周考:大题量多组合体验;(3)每星期:一张模拟卷和一张选择题专练;约2个月 一个月 【题型专题能力】 (补充时政热点专题) 【回归课本查漏补缺】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时间安排一、复习备考规划时间 内容 方法 学情 目标一轮复习 32周左右 17个专题 41个考点 基于教材建构 基础薄弱 初步建构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二轮复习 14周左右 知识专题热点专题 基于专题建构 整合不够 完善知识建构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会解题方法三轮复习 7周左右 高考模拟 规范答题 基于重难点突破 能力不强 巩固知识建构强化思维建模时政专题融入高中政治课本书目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选必1必选2选必3《经济与社会》必修二《政治与法治》必修三《哲学与文化》必须四必修2—4 (分领域阐述: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视野、公共参与)《法律与生活》(法治意识)《逻辑与思维》(科学精神)选择性必修1—3(拓展延伸 )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统编版(新课标)选必一选必二选必三通过分析归纳,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涵盖了约160个方面的知识,其中,必修教材75个,选择性必修教材85个。具体分布如下: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个);必修二《经济与社会》(17个);必修三《政治与法治》(20个);必修四《哲学与文化》(26个);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23个);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26个);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36个)。上述160个主干知识点,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归纳整理出来的,这些知识点有些隐藏在“综合探究”之中,比如: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的义利观,等;有的隐藏在教材“相关链接”之中,比如,比较优势,等。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注意的。考情分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发展规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伟大复兴(民族复兴之路)从世界 到中国从确立 到发展从发展 到强大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伟大的改革开放——走向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向强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比较别人的路坚持自己的路专题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考点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高考考情统计】核心考点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考点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2024·新课标Ⅱ卷,1 2023·江苏卷,1 2023·河北卷,1 本课以选择题为主,试题主要考查: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结合当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评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3、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4、结合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考点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024·全国卷,1 2024·浙江卷,1 2023·全国卷,1 2023·湖南卷,1 2023·海南卷,1 2022·海南卷,1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如何分配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决定反作用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决定作用利用加工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考点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①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考点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考点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易错提醒: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①任何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往往不同。知识2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统一性决定决定构成新旧石器金属工具铁器农耕机器生产自动化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分配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制:奴隶主占有生资并完全占有奴隶人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分配制度: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保障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人的关系: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分配制度: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所有制: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人的关系: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氏族制度阶级、国家产生奴隶主专制封建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迷信、道德,君权神授等思想资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考点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2)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但不同国家在此过程中采取的过渡形式是不同的。(3)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不需要经过“资本主义”的阶段,可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印证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道理。知识2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统一性考点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原因:(背诵)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②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写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而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现实,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考点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知识小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4.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5.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拓展延伸】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理论基础 唯心史观。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具有空想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研究社会历史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具有科学性。变革社会的力量 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 揭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变革途径 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 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联系 ①都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并研究资本主义。 ②都对未来新社会提出了一些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考点精讲】考点3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概述 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诞生标志历史性飞跃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第二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第三次: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主要内容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意义 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方向。进步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化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特殊规律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地位主要内容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知识2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胜利的标志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道路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前途光明 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在中国的 实践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2.社会主义的实践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第一次飞跃 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二次飞跃 理论到实践的飞跃---2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大动乱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第三次飞跃 一国到多国的飞跃---3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最明显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大发展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三次历史性飞跃”考点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例精练】D(2022·海南·高考真题)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指出:“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这种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都采取了复杂的、暧昧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该论断( )A.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B.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C.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D.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典例精练】C(2022辽宁1)李大钊曾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但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 )①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②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③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精练】D(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例精练】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