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计划(2026年01月)一、指导思想以《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为指导,着眼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据本册教材相关知识及要求,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本册教材的知识框架,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力求查漏补缺,提优补差,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复习中通过梳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系统整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和意识。要关注学生实际,注重知识整合与能力提升。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1人。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并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较扎实。对词语的理解,后进生尚有困难,究其原因,有的是理解能力不行,有的粗心大意所致。词语意思的理解,因懒于查阅字典,常常用自己的理解去估量,出错也是无可避免的了。阅读方面,对文章的分析及回答问题方面,学生的反差较大,好的学生对文章的概括及整合能力较强,拿到篇文章,无丝毫问题,后进生就不行,有的甚至答非所问。做阅读题方面,也是这个问题,差的学生由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不强,对的几率不高,很容易不及格。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着重进行写作技巧的辅导和练习,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复习中有所提高。三、复习目标(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硬笔书写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二)阅读与鉴赏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敞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6.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7.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8.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三)表达与交流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2.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4.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5.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导。6.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7.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四)梳理与探究1.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2.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3.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四、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八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并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3.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4.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如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谋篇布局能力。五、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好基础知识的过关,主要包括:(1)1、2、4、5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和含义。(2)12、24课、课外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3)9、10、11、21、22、23课重点文言文的背诵与默写。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结合期末复习资料和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落实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些知识点。3.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经典故事情节、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4.适时进行基础知识与重点古文释词译句的测试,督促学生牢固掌握。5.每天的语文作业主要让学生复习古文,结合期末复习资料的练习进行。 六、时间安排(一)第19-20周(01.05-01.18):回归课本、系统归纳、重抓基础。复习要点。①归纳期末考试前三个单元课本内的生字词(音、形、义的归纳)。②课内外古诗词过关:理解→背诵→默写。③课内外文言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④挖掘课内文本的写作价值。(二)第21-22周(01.19-02.01):专题分讲、精讲精练、提升能力。复习要点。①积累与运用(默写、语言应用题的方法指导及训练);②古代诗词赏析(诗词赏析的方法指导及训练);③文言文阅读(文言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④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及训练);⑤写作(各种文体的写作指导及训练)。(三)第23周(02.02-02.08):综合训练、查缺补漏、巩固提高。复习要点。①吃透课标及考试说明,收集筛选新部编版教材新信息,精选模拟试题。②精练精讲,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③通过模拟练习,反馈复习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方法。④考前一星期,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整理消化知识点,梳理知识结构。⑤做好考前学生心理辅导,缓解紧张情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考场,考出成绩。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