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33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33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胡萝卜
黄瓜(胡瓜)
核桃(胡桃)
蚕豆(胡豆)
我们姓

大家好!我们都来自西域!
导入新课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
与经营西域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习目标
1.通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中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敦煌壁画和地图获取相关历史信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并构建时空观念;
感受张骞、班超等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涵养家国情怀。
重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和丝绸之路的影响;
难点: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的历史意义。
王之涣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把我们的思绪拉向了大漠戈壁。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汉朝的丝绸之路使怎样发展起来的?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时空观念】阅读教材,描述西域的地理位置。
西域: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78思考,匈奴与西域各国、西汉的关系如何?
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后汉书》
西域的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材料二: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史料实证】基于上述关系汉武帝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陛下!郎官张骞,愿出使月氏!
出使西域的经过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
结果 虽没有达到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张骞没能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出发目标,他的出使是不是毫无价值了呢?
《汉书 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你认为张骞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敢于冒险、坚韧不拔、勇于开拓、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以及诚实、厚道、正义、求实的作风。 这些精神品质不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对未知领域探险)呢?
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
张骞通西域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汉书·张骞传》
【历史解释】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空,谓孔,引申为道路。凿空,即开通道路。
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被称为“凿空”。
合作探究:张骞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他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启示?
前126年,仅张骞
和一随者回到长安
前138年,率领100余人,从长安出发
被匈奴扣10余年,威逼利诱却未曾放弃
继续西行
历尽艰险
安居乐业,无心夹击
再次被匈奴扣押
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探险,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从对外关系的角度来看: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
下面日常的食物是从哪里传入中原的呢?铁器、丝绸、造纸术是从中原传入哪儿呢?它们最早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呢?
“丝绸之路

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各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她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影响
根据材料和课本,归纳丝绸之路有什么影响?
材料: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下、胡豆 (蚕豆)、大蒜首蓓等陆续传到中国“丝绸之路”。
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河西走廊
西域
西 亚
长安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
中亚、西亚
欧洲
北非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中原
西域
长安商队
西域商队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良种马、香料、
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
乐器、歌舞等。
西域
中原
⑤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⑥再转运欧洲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
绕过马来半岛
穿过马六甲海峡
通往孟加拉湾沿岸
海上丝绸之路(2条)
经中南半岛南下
从山东半岛出发
朝鲜半岛
朝鲜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府 西汉时期
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
归属中央政权
阅读教材82页内容,说说汉朝对西域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历史意义。
西域都护府
西域长史府 东汉时期
73年,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
甘英出使大秦
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小核桃的奇妙旅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后活动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
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再续,它让中国与世界各国再次建立了友好联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实际上就是要继续弘扬古代丝绸之路上开拓进取、交流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堂小结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民族交往
中外交流
疆域扩展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1.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丝绸之路的开辟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A.西汉的长安  B.秦代的咸阳 
C.汉代的成都  D.东汉的洛阳
A
当堂检测
( )2.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才新入版图的疆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B
( )3.“这一事件大大扩展了中国人关于欧亚地理、人种和政治的知识,为后来的外交和商业交流铺平了道路。”材料评论的事件是
A.修建都江堰  B.汉军北击匈奴
C.张骞通西域  D.设置西域都护
C
( )4.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C
( )5.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国。材料说明“这条道路”
A.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B.沟通了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C.有利于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D.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文化的交流
D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