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然而,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百幅京剧人物图·曹操新课导入1. 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 对比官渡、赤壁二战,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知道两次战役曹操弱而胜、强而败的原因,领悟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道杰出人物对历史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家国情怀)学习目标结合材料,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材料二: 《蒿里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官渡定北方--官渡之战1.背景材料一:《晋书·地理志》曾记载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约在5600万左右,而到了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人口锐减至约1572万左右。短短的五十年间,人口减少了4000万之巨。 ——数据引自《东汉初年和末年人口数量》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社会经济萧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军阀割据、混战不休中央朝廷中央改刺史为州牧,统领地方军政大权。地方政府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底层东汉末年,中央朝廷无力征讨起义军,放任各地募兵镇压。官渡定北方--官渡之战1.背景结合所学,说说东汉末年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景象?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他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招揽人才。收编军队,实行屯田。官渡定北方--官渡之战2.曹操势力的崛起阅读教材思考,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曹操在前期做了哪些准备 袁绍号称“四世三公”,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曹操所据兖州、司州等地,多受战乱涂炭;所部官兵一度“兵不满万”。——陈寿《三国志》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曹操《述志令》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以袁绍为首,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袁强曹弱官渡定北方--官渡之战3.袁绍势力依据材料,分析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的实力差异,猜一猜两方如果交战谁会获胜?官渡之战示意图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兵力对比 2万 10万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打击敌人要害公元200年曹操胜利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曹操以少胜多袁绍官渡定北方--官渡之战4.概况结合地图与教材,完善官渡之战相关信息。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统一全国!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官渡定北方--官渡之战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的“壮心”是什么?消灭南方的割据实力,统一全国。那么,曹操的能实现他的愿望吗?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②刘备得到诸葛亮等人辅佐后,实力增强。③孙权雄踞江东,兵多粮足。曹操孙权刘备刘备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便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其出山相助。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赤壁分天下--赤壁之战1.背景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刘军退却方向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曹军败退方向主要战场孙、刘联追击方向刘备襄阳(襄樊)汉水江陵江水夏口(洪湖东北)乌林赤壁樊口孙权(九江西南)柴桑长板公元208年曹军挥师南下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曹军在长坂追上刘备,双方发生激战刘备率兵东逃,败退至樊口曹操进入江陵刘备派诸葛亮前往联合孙权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操水军相遇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赤壁孙刘联军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操兵败北撤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操2.概况曹军:约二十万 vs 孙刘联军:五万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赤壁分天下--赤壁之战3.曹操失败原因战争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官渡 之战赤壁 之战200年208年曹操和袁绍孙刘联军和曹操以少胜多以少胜多曹操胜孙刘联军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启示: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人数多少,而在民心向背、在战术运用的正确与否。两次战争对比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结局中,能得到什么启示?曹操曹操退守北方,经营关中和西北地区,完成北方统一。孙权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湖北和湖南。刘备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刘备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情况怎样?三分天下鼎足之势已形成……公元220年,带着未完成一统天下的遗憾,曹操在洛阳病逝,终年六十六岁。时间:公元221年定都:成都建立者:刘备时间:公元220年定都:洛阳建立者:曹丕时间:公元229年定都:建业建立者:孙权国名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魏蜀吴220年曹丕洛阳221年刘备成都229年孙权建业三国各图强--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阅读96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准确表述魏蜀吴三国建立三要素。三国鼎立最终形成的标志三国鼎立形势图魏蜀吴示例1示例2魏蜀吴魏蜀吴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各图强--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曹魏孙吴蜀汉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图中一头牛正在绕着一大木轮逆时针旋转,木轮的外围有齿,通过卧轴左侧的小齿轮,驱动右侧的龙骨水车进行灌溉。在牛身后,一人正在挥鞭驱牛。木轮上方还放置有一器具,似是盛牛饲料的用具。翻车的发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阅读教材95-96页内容,总结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三国各图强--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你知道翻车的原理和使用场景吗?介绍其先进之处,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诸葛亮(181-234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军国大政。他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法令严明,治蜀有方。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曹魏,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践行了他所说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诺言,体现了为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三国各图强--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是历史的进步。拓展延伸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刘备孙权官渡之战(200年)赤壁之战(208年)联合抗曹曹魏蜀汉孙吴西晋天下大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堂小结1.周瑜率军攻杀过来,曹军大败,败兵北撤,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材料中的“此战”指的是(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2.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废墟,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A.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基础 B.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C.全国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D.局部统一促进经济发展BD课堂练习3.三国时期称帝的是( )A.曹操、刘备、孙权 B.曹操、诸葛亮、孙策C.曹丕、刘备、孙权 D.曹丕、孙权、孙策4.东汉末年实行州牧制度,导致了群雄割据混乱,并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CB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