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21张PPT)

资源简介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有哪些?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他们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的?
采集渔猎
受季节、天灾影响大
食物来源不稳定
居无定所
这样的生活有怎样的缺点?应当如何解决呢?
发展农业
定居生活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距今约2万年
南北方都出现
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距今约1万年
采集狩猎
远古时期
开始管理
野生植物
阅读教材P9页,梳理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粟(sù)和黍(shǔ)均发现于我国。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哪些变化?
①定居生活
②制作陶器
③磨制石器
④农作物种植
⑤饲养家畜
☆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
意义: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磨制石器]形状规整、刃部更锋利耐用,劳动生产效率提高
新石器时代
1.我国境内新石器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①数量众多
②分布广泛,多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
2.说出长江、黄河流域的重要遗址。
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
黄河流域: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
河姆渡人住什么?种什么?养什么?用什么呢?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河姆渡人为什么要这样建造房屋?有什么好处?
[河姆渡人房屋复原图]
1.河姆渡人住什么类型的房屋?
从下列考古发现中获取河姆渡人哪些历史信息呢?【史料实证】
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自然环境图]
南方潮湿多雨,低洼多水
通风防潮、防蛇虫猛兽
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畜
[木结构水井复原图]
木结构水井
迄今发现年代最早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从下列考古发现中获取河姆渡人哪些历史信息呢?【史料实证】
[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
2.河姆渡人吃什么?
种植水稻
河姆渡人用什么来种植呢(生产工具)?
骨耜(sì)
用于翻土耕作
[河姆渡发掘出的骨耜]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从下列考古发现中获取河姆渡人哪些历史信息呢?【史料实证】
3.河姆渡人养什么?
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河姆渡出土狗骨]
[河姆渡出土猪下颌骨]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从下列考古发现中获取河姆渡人哪些历史信息呢?【史料实证】
[陶灶]
[玉器]
[骨哨]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
4.河姆渡人用什么来丰富生活?
[朱漆碗]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骨哨,还会运用雕刻技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代表
河姆渡人(南方代表)
生活年代
生活地区
房屋样式(住什么)
原始农业(吃什么)
种植作物
生产工具
原始畜牧业(养什么)
原始手工业(用什么)
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
☆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
稻作农业
磨制石器 骨耜
猪、狗
距今约7000年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①漆器②陶器③玉器、简单乐器④雕刻
三、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距今时间:
分布区域:
特点:
典型代表: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流域
出土大量彩陶
半坡遗址
[船型彩陶壶]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小口尖底陶瓶]
[人面鱼纹彩陶盆]
三、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房屋样式
(住什么)
原始农业
(种什么,
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位于 地区的 ,距今约 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
黄河中游
6000
陕西西安半坡村
从下列考古发现中获取半坡人的哪些历史信息呢?【史料实证】
[半坡人房屋复原图]
[石斧]
[炭化粟和菜籽]
[石刀]
住半地穴式房屋
(防寒保暖)
种植粟、黍
使用磨制石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原始畜牧业
(养什么)
原始手工业
(用什么)
从下列考古发现中获取半坡人的哪些历史信息呢?【史料实证】
三、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陶埙 xūn]
[骨针、骨锥]
[纺轮]
[人面鱼纹彩陶盆]
[猪骨和狗骨]
饲养猪、狗等家畜
会制作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会制作乐器、
会纺衣、制衣;
居住人群
河姆渡人(南方代表)
半坡人(北方代表)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房屋样式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农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相同点
约7000年
约6000年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

磨制石器、骨耜
猪、狗
陶器、玉器、乐器、雕刻
☆半地穴式房屋(防寒保暖)
粟、黍
磨制石器、骨器
猪、狗
彩陶、乐器、纺织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①都种植农作物
②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③都会饲养家畜
④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说说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在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产生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体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的什么特点?
多元
房屋样式不同
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主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差异
一体
三、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2.仰韶文化中晚期: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大屋发掘场地]
[大房屋复原建筑>200平米]
考古发现:
①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②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
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3.大汶口文化:
三、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距今时间:
分布区域:
手工业:
距今约6300—4500年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出土较为精致的陶器
[大汶口出土成套玉器、陶器随葬品]
墓葬:
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精美玉器,有的一无所有。
表明同一群体内部出现明显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
三、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4.龙山文化:
[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蛋壳陶高柄杯]?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北方
黄河流域
南方
长江流域
代表:
时间:
房屋:
农作物:
陕西西安半坡
距今约6000年
半地穴式
浙江余姚河姆渡
距今约7000年
干栏式
水稻
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
①农作物种植②定居生活③饲养家畜④磨制石器⑤陶器

代表:
房屋:
时间:
农作物:
仰韶文化和
大汶口文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
课堂小结
1.(2025·吉林中考)“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2025·龙东中考)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学生们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这一站可以看到
A.干栏式建筑
B.木结构水井
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
课堂演练
c
c
课堂演练
3. (2025·广东中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遗址的人骨遗存中,还发现有较高比例的龋齿现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与饮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关。这印证了当时
A.铁制衣具的出现 B. 青铜工艺的进步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陶技艺的成熟
4.《2025·深圳中考)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却在烹饪上实现了 “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离,它们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是
A.人工取火 B.种植水稻
C.制作陶器 D.建造房屋
c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