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校内期末质量检查七年级历史试卷(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大运河( )A.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 有利于垦田面积增长C. 加速了隋朝统治瓦解 D. 扩大了隋朝疆域范围2. 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唐朝在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等六学,地方设州、县学,且“许百姓任立私学”。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 )A. 推动了教育发展 B. 促进了阶层流动 C. 扩大了选官范围 D. 加强了中央集权3. 如图为某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的笔记,笔记中的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裁减冗员A. 兴盛的结果 B. 兴盛的原因 C. 农业的发展 D. 衰落的过程4. 如图一组图片反映共同内容是( )A. 耕作工具进步 B. 灌溉工具改进 C. 手工技术进步 D. 国家统一发展5.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如表杜甫的两首诗反映唐朝( )《忆昔》诗句部分 《无家别》诗句部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A. 先南后北统一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由开明到专制 D. 社会由盛转衰6. 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B.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C.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7. 图1—图3所示内容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图1 文成公主像 图2 阎立本《步辇图》 图3 唐蕃会盟碑A.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 B.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C. 唐朝多彩文学艺术 D. 唐朝民族关系和谐8. 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枢密院负责军事事务,如图是宋朝枢密院正副枢密使出身统计图,与统计图相关的政策是( )A. 杯酒释兵权 B. 三省六部制 C. 设置通判 D. 崇文抑武9. 北宋时期,宋辽和宋夏之间通过榷场进行贸易。从贸易物品来看,宋向辽和西夏输出茶叶、丝织品、瓷器等,辽和西夏向宋输出牲畜、皮毛等。这表明榷场贸易( )A. 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 使北宋获得了经济利益C. 有利于各民族经济的互补 D. 加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10. 如图是西夏墓葬出土的铜牛,位于宁夏银川,借鉴中原冶铸技术,也是西夏从游牧转向农牧兼营的缩影。它的发现( )A. 成为研究民族交融的第一手史料B. 完整再现了中原文明扩展的过程C. 说明了汉族开发西北有悠久历史D. 反映了民族政权改善国家的治理11. 金朝皇帝敬奉孔子,把《论语》《孟子》等翻译成女真文字,科举考试用儒家经典内容命题。这些举措说明金朝( )A. 确立儒学正统 B. 认同中原文化C. 激化民族矛盾 D. 优化科举程序12.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等以女性命名的著名店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宋代( )A. 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 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C.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坊市发展已打破时空限制13. 12世纪,蒙古草原“部落在征战,老百姓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这一局面的结束是因为( )A.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B. 忽必烈建立元朝C. 元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D. 蒙古灭西夏和金14. 下图文物可用于研究( )宣政院印A. 元朝平定西北边疆的叛乱 B. 元朝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C.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D. 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15. 南宋蒋祈所著《陶记》记载南宋时期的景德镇,有300多处资源,所制瓷器“洁白不暇”,卖到其他地方后,皆有‘饶玉’之称”,这反映了宋代( )A. 农业的发展 B. 手工业的兴盛 C. 商业贸易的繁荣 D. 中外交通的发达16. 为纪念千年前的一个伟大创造,我国发行了图中的纪念币。这一“创造”反映了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 B. 铸铁技术进步C. 重视体育运动 D. 文化素养提高17. 平桂某校七年级学生在进行期末专题复习,他们收集到以下几幅图, 据此分析,他们探究的主题可能是( )泥活字版 司南 元代火铳A. 文学艺术 B. 经济发展 C. 科技创新 D. 中外交流18. 元朝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运用中国已有的仪器圭表,融合阿拉伯天文学的传统,精确推算出一年为365.2428天,与现行公历的取值几乎相同。材料旨在说明( )A. 文明交流推动科技进步 B. 学习西方符合历史潮流C. 社会实践丰富人类生活 D. 科技发展需要扎根传统19. 诗句“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讲述了辛弃疾奋力抗金、渴望收复失地又壮志难酬的伤感痛苦。与之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A. 庆历新政 B. 女真崛起 C. 澶渊之盟 D. 南宋偏安20. 如图所示的行政机构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 皇权受到制约C. 废除丞相强化皇权 D. 分割地方权力21. 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统率的“岳家军”,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都以骁勇善战、战功赫赫著称。这两支军队屡立战功的主要原因是( )A. 抗倭坚定协同作战 B. 国力强盛防备森严C. 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D. 补给到位装备精良22.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其表述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的( )A. 原因 B. 经过 C. 结果 D. 影响23. 清代某地方官曾上奏历数《水浒传》种种不是,于是乾隆严厉处罚私自售卖《水浒传》的书商,以及查禁失职的政府人员。这主要反映清前期( )A. 官僚腐败严重 B. 市民文化繁荣 C. 商品经济发展 D. 实行文化专制24. 如图中的材料反映清政府( )广州十三行 相关史事 清朝对出海贸易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A. 重农抑商 B. 闭关自守 C. 对外开放 D. 鼓励贸易25. 明朝鼎盛时,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恢复发展 B. 家族意识强烈C. 政府鼓励生育 D. 医疗技术进步26. 北京城的建筑,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今故宫)。它在图中的位置是(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A. ① B. ② C. ③ D. ④27. 明清小说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其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底层人物形态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材料反映了明清小说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是( )A. 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B. 市民阶层开始兴起C. 百姓学识逐渐提高 D. 题材高雅不落俗套28. 有些人给孩子取名,喜欢用远志、紫苏等药材名。若要了解这些药材的形态和疗效,可查阅书籍(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44分。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 西汉至两宋南北户数变化图 两宋时期,国家财赋呈现依赖江南地区的局面,出现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之势;丝、棉纺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等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朝代,并提取两个信息且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30. 学校开展“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实证——唐代对外交流】材料一 唐朝……在交往的地域上跨越亚欧大陆和东西洋,在交往的原则上也能做到无论种族与文化,一视同仁,互相尊重。尤其在文化交流中做到有出有进,双向互动,在输出自身律令礼仪与文化典籍的同时,大量吸收世界各国的宗教与艺术。——摘编自刘后滨《唐朝对外交往的世界格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文化交流中“双向互动”的事件各一例。【历史解释——宋元中外交流】材料二宋代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大量出口,香料、珠宝等商品涌入中国,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31. 七年级同学开展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端午节”为主题的活动课学习。请你参与。活动任务一 观察与解读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材料一清代宫廷画师徐杨《端阳故事图》部分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采艾悬于户上,蹋百草,竞渡。”(1)观察如图并阅读以上文字材料,从中找出古人过端午节的两项习俗。活动任务二 探究与思考材料二 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先民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恰似《易经·乾卦》所言“飞龙在天”,象征着阳气鼎盛、万物繁茂。此时正值农历五月,暑气渐起,毒虫滋生,疾病易发,先民们因此将五月视为“恶月”,五日定为“恶日”。为驱邪避疫,他们通过兰汤沐浴、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等习俗,祈求健康平安。……北方以“恶月恶日”祛病防疫为主,衍生出沐兰汤、系五彩丝等习俗;南方则以龙图腾崇拜为核心,形成龙舟竞渡的独特风俗。至汉代,端午节逐渐定型为全国性节日,南北习俗相互渗透。——摘编自网络四川动态《端午节的由来:千年传承的文化密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端午节习俗形成的原因。活动任务三 交流与分享材料三 小历同学制作的“非遗端午节”主题海报(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传承端午节文化的现实意义。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节选时间 事件589年 隋灭陈,统一全国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907年 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1005年 宋辽议和,“澶渊之盟”1279年 元完成统一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1727年 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1757年 广州—地通商——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加强边疆治理的一个方式。(2)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从表中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校内期末质量检查七年级历史试卷(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A【17题答案】【答案】C【18题答案】【答案】A【19题答案】【答案】D【20题答案】【答案】C【21题答案】【答案】C【22题答案】【答案】A【23题答案】【答案】D【24题答案】【答案】B【25题答案】【答案】A【26题答案】【答案】C【27题答案】【答案】A【28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44分。【29题答案】【答案】朝代:南宋或两宋信息1:“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1:两宋时期,国家财赋呈现依赖江南地区的局面,出现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之势,说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史论结合)信息2:南宋时期,南方人口在总量上超过了北方。说明2: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说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史论结合)信息3:“苏湖熟,天下足”。说明3: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史论结合)由此可见,南宋(或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0题答案】【答案】(1)外出交流事件: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到唐朝交流事件:遣唐使、与新罗的交往、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等(2)现象: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背景: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发展(或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政府的支持;中外交通发达;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应用)。(3)历史结论: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31题答案】【答案】(1)习俗:包粽子、悬艾草、采草药、划龙舟。(2)原因:自然(天象)崇拜;祛病防疫需求;为了历史人物纪念(纪念先贤、纪念屈原);南北文化融合(民族交融)的推动。(3)现实意义: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32题答案】【答案】(1)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平定叛乱;立法。(2)示例:选择: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1279年,元完成统一。观点: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国家发展。)论述: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结束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