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zip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zip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测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监考员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中华文化星罗棋布,并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一体化”趋势。下列可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
A.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大规模的祭坛
B.陶寺遗址大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等
C.从江淮到燕山以北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因素
D.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用于占卜的龟甲和兽骨
2.下表为史书中关于汉代隐士的部分记载。这反映出( )
篇目 记载内容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 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庄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后汉书·逸民列传》 梁鸿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后与妻孟光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徐稺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穉不免之,既谒而退
A.隐士彰显儒家道德与道家志趣融合 B.隐士群体影响主流价值取向
C.汉代察举制度忽视人才品行的考察 D.士人逃避现实追求个性自由
3.明末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详细地论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他还作《甘薯疏序》,在文中大力鼓吹甘薯种植,并多次从福建引种甘薯到松江、上海。这说明当时( )
A.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 B.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C.西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 D.农学著作编撰助推农业发展
4.有学者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彻底的不妥协姿态反抗帝国主义,人民的爱国热潮席卷全国……使得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观念逐渐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该学者评论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挽救民族危机;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强调“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这些主张的演变表明( )
A.传统文化的全面革新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救亡路径的深化拓展 D.西学东渐的单向传播
6.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大量以女性为主角的宣传画,图1、图2是1956年创作的两幅宣传画。这些宣传画( )
A.显示了三大改造的新变化 B.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新气象
C.彰显了男女平等的新面貌 D.展现了社会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成果
7.在埃及阿拜多斯的代表性墓葬U—J墓中(约公元前3200—前3150年),发现了约2000件陶罐,其中仅少数产自埃及本地,大部分来自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还发现了用黎巴嫩松木制作的冥器,以及可能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黑曜石等坚硬宝石。这反映了古代( )
A.宗教信仰的融合 B.文明之间的交流
C.长途贸易的发展 D.埃及手工业落后
8.《新全球史》中描述:“自533年始,他派大将贝利撒留进行远征活动,使意大利、西西里、西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区重新回到帝国的掌控之中。”这一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罗马帝国的复兴 B.拜占庭帝国的扩张
C.阿拉伯帝国的广阔 D.俄罗斯帝国的兴起
9.9世纪的西欧,锁子甲的普及提升了重装步兵的防护能力,地方贵族为维持这类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常以封授耕地的形式维系与士兵的依附关系。这种以军事义务为核心的土地分封,逐渐形成一种层级式的权力结构。这一结构( )
A.强化了地方割据的政治格局 B.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促进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D.加速了庄园经济形态的瓦解
10.1497年7月,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由四艘武装商船和170名水手组成的船队离开里斯本的港口。1499年8月,满载着黄金换来的胡椒和生姜的船队回到葡萄牙。这次航行( )
A.打开了直接联结欧亚海上贸易之门 B.开辟了欧洲到新大陆的航路
C.开辟了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D.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11.殖民者在占领非洲后,通过殖民当局对非洲的农业种植进行了规划,比如埃及和乍得主要种植棉花,加蓬主要出产木材,塞内加尔主要生产花生。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非洲农业的成功转型 B.阻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C.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体现了国际分工的完成
12.如表所示为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与英国有关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 )
年份 事件 概况
1852 第二次英缅战争 占领下缅甸,控制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稻米和木材资源
1874 与马来半岛土邦签订《邦咯条约》 扶持土邦苏丹作为傀儡;通过海峡殖民地即新加坡、马六甲、槟城控制航运,并垄断橡胶和锡矿开采
1885 第三次英缅战争 吞并上缅甸,将缅甸并入英属印度
A.加快了东南亚的殖民化进程 B.促进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C.排斥了亚洲的法国殖民势力 D.促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3.1921——1925年,苏俄(联)的农业播种面积从6620万公顷增长至10430万公顷,粮食产量由22.13亿普特增加到44.24亿普特;同一时期,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莫斯科一地就有1.1万多家。这些变化得益于苏俄(联) (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征粮 B.实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C.采用行政命令来加速农业集体化 D.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作用
14.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降至242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2/3,退回到1919年的水平以下,其中美国下降70%,德国下降76%,法国下降2/3,英国下降2/5。这体现了( )
A.世界大战加剧国际局势紧张 B.亚欧战争策源地的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 D.经济危机冲击资本主义世界
15.如表为1950年和1960年联邦德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年 24 44 32
1960年 13 49 38
A.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B.国家的宏观调控
C.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D.和平的国际环境
16.近年来,美国大打贸易战、科技战,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并出台《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排他性歧视性产业政策,还发布对外投资审查行政令。美国的这些行为( )
A.逆转了世界和平发展大势 B.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C.反映了国际协调机制崩解 D.巩固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会议及决议(或报告)内容
会议 会议及决议(或报告)内容
① “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利用今年秋收时期农村中阶级斗争剧烈的关键”,来发动和组织农民举行秋收暴动
②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③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④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城市工作中,“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时间顺序排列会议①②③,并阐述理由。(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会议④召开的意义。(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村家庭普遍采用“家庭作坊制”,家庭成员兼顾农业生产与手工纺织,劳动与生活空间高度重合。随着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等技术革新的出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传统家庭手工业逐渐被工厂制取代。18世纪末,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工业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工厂严苛的纪律要求打破了原有生活节奏,工人们需按固定班次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规律被彻底改变。同时,城市住房短缺问题凸显,工人家庭被迫居住在狭小拥挤的公寓楼内,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面临重塑。
——据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陆续颁布《公共卫生法》《工人住房法》,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与公共设施。工人阶级通过工会组织争取到八小时工作制,闲暇时间显著增加,催生了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工人图书馆、工人俱乐部等文化机构兴起,便士报、通俗小说等大众文化产品畅销。此外,铁路网络的普及使短途旅行成为可能,海滨度假胜地布莱顿、斯卡布罗等吸引大量工人阶层游客。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工人家庭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压力缓解,开始注重子女培养与家庭生活质量提升,家庭内部逐渐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消费结构也从满足基本生存转向购买服装、家具等耐用消费品。
——摘编自[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冲击。(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民众生活变迁为视角,阐述其与工业化进程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一大批思想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批判地吸取古代思想家相关思想的基础上,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视角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寻求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理想。如表为近代不同社会理想的概况。
理性主义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得理性主义思想达到鼎盛时期,启蒙思想家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构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形成以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说、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说、权力制衡说等为核心的一整套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高潮,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在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同时构建了共同劳动、合理分配、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蓝图。但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并且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
——摘编自张媛媛《西方近代社会理想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理性主义”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并简析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至今二百多年,世界现代化大致历经三次浪潮。一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等的发明,开启了“蒸汽时代”,工业化从英国发端,进而向西欧、北美逐步传导和扩散。二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随着电力、电灯、电话、内燃机、汽车、轮船等的发明,开启了“电气时代”,工业化向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拓展。三是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末,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的发明开启“信息时代”,现代化运动进一步向世界各地拓展。
——摘编自李志军《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世界现代化运动”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历史试题 第7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