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下表所示为学者对距今5000年左右的薪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史前文化遗址的分析。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大汶口文化 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男性本位埋葬形式表明夫权制确立良渚文化 浙江瑶山和反山墓葬玉琮、玉钺并葬现象表明集军权与神权于一身的人物出现屈家岭文化 湖北荆州阴湘城、荆门马家垸等城址的发掘表明大型聚落具有防御意识马家窑文化 甘肃东乡林家遗址贵铜刀的出土表明赁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大地湾文化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轴线”上两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原始宫殿”建筑房址的发现表明公共权力的集中A.早期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形成 B.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C.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发展态势2.《金布律》是睡虎地秦墓竹简有关货币等内容的法律文件,共有15条文书。具体内容如下:条目编号 主要内容第1—5条 货币法律,规定了货币的种类、规格和比价,严禁私铸货币第6条 官府财物出纳账簿管理第7条 都官及其下属官吏杂役人员及相关物品的配置第8—11条 官府机构内债务及罚款、器物回收及赔偿的管理第12—13条 县、都官所属器物、传车及大车车轮的修缮或报废的规定第14—15条 官府隶臣妾、府隶、舂城旦衣物的用料及发放的规定这些措施( )A.遏制了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 B.旨在推动社会商品经济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利于提升国家政务运行效率3.十六国时期,高才硕德陪侍少数民族政权的宗室成员读书论学的行为屡见于史籍。后秦皇帝姚泓为太子时与侍讲官讲论儒术,前燕皇帝慕容暐“专受经于博士王劝、助教尚锋、秘书郎杜诠,并以明经讲论左右”。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A.门阀士族重塑政治格局 B.传统教育体系渐趋衰落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宗室成员掌控国家政权4.宋代设置馆阁作为国家藏书机构。真宗以后,在三馆和秘阁外,增设龙图阁等11个宫廷殿阁以收藏先帝的“御书”和“御制文集”,并置学士、直学士等以职掌校订图书等工作。馆阁之职要求很严,一般文士要经过考试才能授职。宋代高级官员多带有馆阁学士头衔。据此可知,馆阁制度( )A.加剧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B.保障了官员的政治素质C.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完善了科举取士的制度5.明代,徽州地区编修家(族)谱以记载一姓世系、迁徙、繁衍诸情况的现象很是普遍,显宦人家、商贾大户几乎家家修谱,如程尚宽等的《新安名族志》、曹嗣轩的《休宁名族志》,宗谱保存至今的不下数百种。这体现了明代徽州( )A.出现民间修史的社会传统 B.重视乡绅治理地方的作用C.深受理学和宗族观念影响 D.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加剧6.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曾国藩在《批金陵善后总局详清查田亩章程》中强调,州县地方官务必全力督办清查事宜,每旬必须下乡两次。同时指出,清查仅涉及田亩荒熟情况,不涉及升科加赋。曾国藩的做法意在(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C.整肃基层官场风气 D.稳定地方社会秩序7.1916年,陈独秀撰文指出:“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由此可知,陈独秀主张( )A.发动国民革命以启迪民智 B.通过社会启蒙推动政治革新C.依靠政党政治塑造国民性 D.共和体制不适应中国的国情8.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首次保障了人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政府普遍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纲领、条例或法规。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民主政府相继制定了以保障人民“人权、财权、公民权”为主要内容的施政纲领和条例。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规范民主政权的建设 B.以法制保障人民权利 C.重视法律制度的完善 D.探寻民主政治新道路9.1954年8月27日,北京市地方工业局代表和同仁堂全体股东代表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书》上签字,确定了企业领导人员及其相应职务,明确业务主管机关为北京市地方工业局,标志着同仁堂正式成为公私合营企业。这一举措( )A.引领企业改革新发展 B.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 D.彰显了新政权的优越性10.1981年底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部分人大代表提议把每年3月设为“全民文明礼貌月”。198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确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全民文明礼貌月”的制度化( )A.有利于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推动了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D.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受到重视11.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农民们相信太阳是一只神鹰,主管作物的生长,尼罗河泛滥及四季的规律性变化均与这只神鹰直接相关,为此编制了遵行神鹰旨意农耕的太阳历。这表明古埃及文明( )A.敬畏自然 B.呈现出独特性 C.历法严谨 D.具有宗教色彩12.11—12世纪,曾为保存、丰富人类文化作出贡献的修道院学校不再引人注目,阿尔卑斯山北侧的修道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伦巴底的修道院学校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这些学校的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逐渐扩大,其中一些还发展为大学。这一时期欧洲世俗教育的兴起主要得益于( )A.教会影响的式微 B.城市经济的发展 C.庄园制度的解体 D.封建王权的支持13.下图是英国漫画家于1890年在讽刺漫画杂志《笨拙》(Punch)上发表的漫画《扑向非洲的德国鹰》。该漫画( )注:1885—1886年,英国与德国已分割了维多利亚—尼安萨湖东部领土,但北部、西部的领土仍没有确定下来。1890年,德国宣布其代理人卡尔·彼得斯已与布干达国王姆旺加签订了一个条约。英国对此深感恐惧,因为布干达王国是进入尼罗河源头的要地,且埃及是英国付出血的代价才占领下来的。因此有了这幅漫画。A.体现了以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 B.揭示了列强在非洲的冲突与矛盾C.有助于理解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D.强调英德矛盾是列强间主要矛盾14.鉴于妇女在战争时期承担起大量原来由男子承担的工作,表现突出、赢得社会尊重,英国议会不得不赋予部分女性选举权。而后,妇女在选举中享有选举权的国家不断增加到28个。这最有可能发生于( )A.1884—1885年 B.1907—1913年 C.1918—1920年 D.1940—1945年15.1980—199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部分区域分布,单位:%,下表体现了( )区域 1980—1984 1985—1989 1990—1994 1995—1999发达国家和地区加拿大 11.3 11.6 6.6 8.6欧洲 69.7 48.0 46.4 46.3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5.4 3.0 3.8 3.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拉美 —10.0 28.8 27.8 16.9非洲 4.3 0.0 0.0 1.8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7.6 5.2 10.6 8.6A.欧洲在与美国的经济合作中处于劣势B.美国利用区位优势实施地缘经济战略C.第三世界对美国跨国企业的吸引力小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分化趋势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开皇五年(585年),工部尚书、襄阳县公长孙平奏曰:“古者三年耕而馀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人无菜色。”奏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人饥。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费损。次年,隋文帝诏曰:“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之绝……甘、瓜等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开皇十六年(596年)正月,又诏秦、银、扶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其后山东频年霖雨,杞、宋、颍等诸州,达于沧海,皆因水灾,所在沉溺。开皇十八年(598年),天子遣使,发随近丁以疏导之。困乏者,开仓赈给,前后用谷五百馀石。——摘编自《隋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指出义仓的设立目的及管理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仓的设立对隋王朝的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8年,上海租界最早的公园外滩公园建成,但游园对象有严格限制。其后,虹口公园、复兴公园、兆丰公园次第辟设,但也都不许华人入内。不光如此,其他一切西人公共活动场所,如跑马厅各国总会,华人均不得随便入内。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上海士绅颜永京等对于租界当局歧视华人的行径不断提出抗议。《申报》也曾发表多篇文章批评租界以公之名,行私之实。迫于舆论的压力,租界开了一个很小的华人公园。但此园设施差,仅有茅亭可供休息。1885年春起,张叔和创办的张园正式向游人开放,并在一开始就完全免费,大有“你不让我游,我就办一个给你看看”的意思。张园也逐渐成为晚清上海各界市民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赏花、看戏、照相、宴客、集会、展览……——摘编自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材料二 1883年,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的徐棣山,为摆脱“洋奴买办”的标签,构建儒雅名士的身份,陆续营建徐园、铭园等私园以自娱养身。1887年春节,为了给沪上文人提供一个公共雅集场所,徐园正式对外营业。徐园所在的唐家弄地区被划为公共租界后,很快发展为热闹的都市商业区。鉴于日益兴起的娱乐消费之风,从1896年6月起,电影、戏法、焰火、空谷传声等多种中西娱乐项目便经常在徐园上演。进入20世纪,民族主义、民主革命的政治思潮日益高涨,江南文人、商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政治运动,投身于慈善、大型集会演讲等社会公共事务和爱国民主运动中,江南文化疏离政治的“隐逸”传统逐渐让位于热心政治的“入世”倾向。徐园的新主人徐氏兄弟开始在徐园举办公益慈善活动和花会、书画展等观览会,使徐园渐具公益性和大众性。1909年7月29日,重建后的徐园重新开园,徐氏兄弟开办大众性的花会活动和书画观览会,促使游客群扩大到普通市民。徐氏兄弟对游览和租用徐园的客人实行“一视同仁”政策,新式文人、爱国学生、商人、清朝遗老、政界人士、普通市民等各阶层人群皆有机会按照各自的意图和利益来使用徐园,徐园成为供公众游玩、观赏和聚会的现代准公园。——摘编自赵莹莹《从“隐逸”到“入世”——以上海徐园为中心的考察(1883—19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园创办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徐园的变迁,并分析20世纪后徐园发生转变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94年,基于“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的思路,吴于廑、齐世荣出版了《世界通史》,解决了此前苏联式“社会形态”世界历史分期不能尽纳世界各地社会发展进程多样性的不足。“横向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民族之间的闭塞局面,而且加速了他们向先进的封建社会形态过渡。”吴齐本《世界史》的具体分期是:古代史编“全面阐述人类起源至1500年的世界历史行程”;近代史编为1500—1900年,主要反映“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以及如何导致“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现代史编则将“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上限……它的下限暂时定在本世纪之末”。——摘编自李友东《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分期问题探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并评述学者对世界历史分期的观点。(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三、综合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指出:“为了加速国家建设,除应动员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人力和财力以赴外,必须加强国家建设的计划工作,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晚了4年。1955年,“一五”计划正式公布,此前一直是边建设边编制。美国学者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价说:“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就是同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摘编自王煜《从“一五”到“十四五”:中国之治的密码》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计划制度下,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所有经济环节都必须执行。而日本的全国经济计划只具有指导性质。在论证日本批准第一个全国计划,即著名的“经济自给五年计划”(1956—1960年财政年度)时,这一计划的制订者们强调指出,尽管产生于苏联的经济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特有的,但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相当有效的。计划提出了两个基本目标——达到国家经济自给和实现充分就业。在计划进行的头两年(1956—1957年财政年度)内,预定的经济发展指标(不论是工业生产的增长,还是整个经济的增长)被大大超过了。在日本的市场经济计划中,也有严重的困难、失算和错误,有时还带有政治色彩。——摘编自[俄]B·赫雷诺夫《日本制订宏观经济计划的经验》(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日本的五年计划的异同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计划的认识。参考答案1.D2.D3.C4.C5.C6.D7.B8.B9.D10.D11.A12.B13.B14.C15.B16.(1)目的:民间自备救荒(灾荒年间赈济灾民)。变化:由民间社司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由民间转移到政府)。原因:民间对义仓管理不善;政府强化对义仓的管理,规范义仓制度;加强中央集权。(2)影响:有利于缓解灾民的困境,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封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提高赈灾效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救灾的混乱,有利于维护统治;有利于推动国家赈灾制度的规范化发展。17.(1)原因:西方游园等休闲娱乐方式的逐渐传播;租界公园对华人的歧视引发抗议;士绅阶层的推动;民众对游公园的需求;张叔和个人的爱国情怀。(2)变迁:上海徐园经历了私家园林—公共雅集园—商业娱乐园—大众准公园的变迁。原因:民族主义、民主革命的政治思潮日益高涨,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促使江南文人逐渐热心于政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与民主政治运动、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徐园实行“一视同仁”政策,成为新式文人、爱国学生、商人、清朝遗老、政界人士、普通市民等各阶层人群举办集会、演说等活动的公共会场。(言之有理即可,从政治思潮和民主思想传播、近代救亡图存意识等角度分析转变原因即可)18.示例:观点:吴于廑、齐世荣强调世界“从分散到整体”横向发展的历史分期。评述:凡是通史著作都需要把漫长的历史过程划分成若干个时期来叙述,历史分期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而不同的历史分期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观。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和古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总之,吴于廑、齐世荣重视横向发展的世界历史分期方案,是历史研究的创新。19.(1)特点:公布时间较晚,边建设边编制。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缺乏工业化建设及制订经济发展计划的经验,需要边建设边调整。(2)相同点:都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都是对国民经济的指导和规划;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都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点:中国的五年计划是指令性的,日本的五年计划是指导性的;中国的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日本的五年计划则以市场经济为前提。(3)认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订经济计划是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作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