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美版《探寻中外艺术瑰宝》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 探寻中外艺术瑰宝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单元 第一单元 授课人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2课时,围绕“中外艺术瑰宝”主题展开。以“故宫与卢浮宫”和“世界美术流派”为两大核心内容,通过对比中外文化艺术瑰宝,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之美。第一课时“故宫遇上卢浮宫”从建筑与文物入手,分析两者的异同及文化贡献,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与文化理解能力;第二课时“缤纷的世界美术流派”介绍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等主要流派,结合代表作品讲解艺术风格特征,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与表达能力。教材穿插“探索实践”“联想迁移”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材注重图文结合,通过图片、导览图、作品分析等形式,将抽象的艺术知识具象化,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单元结构图:新课标要求 1. 了解故宫和卢浮宫的基本建筑特征、馆藏文物类型、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理解中外文明的差异性与多样性。2. 掌握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语言鉴赏经典美术作品,辨析不同美术流派的艺术风格特征及代表画家与作品。3. 体会世界美术的多元性,理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培养跨文化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单元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对中外文化有初步了解,但对艺术瑰宝的系统性认知不足。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参与互动活动,对数字博物馆、文化节目等现代传播形式兴趣浓厚。在思维上,学生开始从具象向抽象过渡,具备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但对艺术流派的深层文化内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部分学生可能对西方美术流派的时间线和风格特征混淆,需要通过直观案例和对比教学帮助梳理。单元目标 1.知道故宫和卢浮宫的基本建筑特征、馆藏文物类型及历史地位;能列举3个以上世界主要美术流派及其代表画家与作品。2.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数字平台探索等方式,掌握描述、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步骤;能运用分类、归纳等方法梳理艺术流派的发展脉络。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外艺术瑰宝的魅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文明互鉴意识;通过“挑选客厅装饰画”活动,将艺术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升审美情趣。4. 合作与创新: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讨论,敢于表达观点;尝试用不同方式(如绘画、文字描述)呈现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单元重难点 重点: 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布局、文物特征对比(如故宫的木质结构、中轴线对称;卢浮宫的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融合,馆藏《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等)。2. 文艺复兴、巴洛克、印象派等主要美术流派的艺术风格特征(如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巴洛克的动态构图、明暗对比;印象派的光色变化捕捉)及其代表画家与作品(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创世纪》、莫奈《日出·印象》)。3. 运用美术语言(造型、色彩、构图、材质)描述和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 难点: 1.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风格形成的根源(如故宫“天人合一”的礼制思想与卢浮宫“理性主义”的建筑理念差异)。2. 区分易混淆的美术流派(如巴洛克与洛可可的风格差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不同)。3. 将艺术知识转化为生活应用能力,如结合个人审美偏好为客厅挑选合适的经典美术作品复制品,并说明选择理由。核心素养 1.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故宫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2. 审美感知:能识别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风格差异(如故宫的中轴线对称与卢浮宫的“U”字形布局),初步感知不同美术流派的艺术特征(如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巴洛克的动态感)。3.文化理解:通过对比中外艺术瑰宝,理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体会“天人合一”与“理性主义”等不同文化理念在艺术中的体现。4.艺术表现:能运用美术语言(如造型、色彩、构图)描述和分析至少2幅中外艺术作品,尝试为客厅挑选一幅适合的经典美术作品复制品并说明理由。单元情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遇鉴文明》,其中一期围绕瑰宝荟萃的故宫与卢浮宫,上演了一场跨越万水千山的文化之旅。故宫和卢浮宫作为蜚声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范围内无数艺术瑰宝的珍藏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体现出多元共生的人类智慧。 在本单元,我们将依托这两座伟大的文化艺术殿堂,在中外思想文化的碰撞中感受艺术之美,继而循着时光的印迹,与原始先民对话,与历史风物同歌,领略岁月长河浸润出的浩瀚遗珍和缤纷的世界美术。达成单元评价表 单元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 知道与表达1.能知道故宫和卢浮宫的基本建筑特征、馆藏文物类型、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等。 2.能知道西方有代表性的美术流派、艺术风格特征以及主要画家和画作。 ☆☆☆☆☆掌握与运用1.能运用美术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分析、评述故宫和卢浮宫的文物珍藏。 2.能运用美术语言鉴赏经典美术作品,辨析缤纷的世界美术流派。☆☆☆☆☆理解与交流1.能了解世界各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体会世界美术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2.能理解和领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或用单元结构流程图表示) 单元课时规划 授课类型课时设置课程 内容主要内容核心素养达成 新授课 1课时故宫遇上卢浮宫1.建筑特征对比:故宫中轴线对称、木质结构;卢浮宫“U”字形布局、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融合。2.馆藏文物分析:故宫玉器、青铜器(如三羊尊);卢浮宫绘画(如《蒙娜丽莎》)、雕塑(如《断臂维纳斯》)。3.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探讨。1.了解故宫与卢浮宫的基本概况及文化价值。 2.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中外文明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新授课 1课时缤纷的世界美术流派 1. 文艺复兴美术:佛罗伦萨画派(达·芬奇、拉斐尔)、人文主义精神、《雅典学院》。2. 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动态构图、明暗对比;理性主义、古希腊罗马典范。3. 印象派与现实主义:捕捉光色变化、关注现实生活1. 列举主要美术流派及其代表画家与作品。 2. 运用美术语言分析作品风格,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第1课)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感知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形制、藏品之美,体会中西艺术的不同审美取向。 艺术表现:能用简洁图示或语言归纳两座宫苑的布局、装饰特点。 创意实践:借助“数字博物馆”工具,完成“一件藏品”的跨文化联想小海报。 文化理解:理解“文化遗产”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地位,树立尊重、保护、共享意识。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以“故宫”与“卢浮宫”双视角并列呈现,通过宏观建筑—微观藏品—文化理念三条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为后续中外艺术专题学习奠基。教学重难点 重点:故宫与卢浮宫在建筑布局、藏品类型中的“同”与“异”。 难点:透过形式差异理解背后“东方式礼制与天人合一”“西方式理性与宗教人文”的文化根源。学习活动 任务一:了解故宫与卢浮宫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任务二:了解故宫与卢浮宫的异同点和文化交融之处。任务三:查阅故宫和卢浮宫的艺术品,开展归类学习。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故宫和卢浮宫的“数字博物馆”。依托数字平台,分别从它们的藏品中选择自己认为典型的作品,进行归类学习。拓展 故宫和卢浮宫是中外文明互鉴的典范。请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看看哪些事物是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形成的。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丰富活动,学生对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和藏品有了较深入理解,小组合作探究也锻炼了学生多方面能力。但部分学生在文化内涵挖掘与审美判断表达上仍显不足,后续教学可增加文化背景故事分享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审美讨论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理解与审美判断素养;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后续需优化分组策略与监督机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与成长 。 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第2课)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丰富活动,学生对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和藏品有了较深入理解,小组合作探究也锻炼了学生多方面能力。但部分学生在文化内涵挖掘与审美判断表达上仍显不足,后续教学可增加文化背景故事分享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审美讨论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理解与审美判断素养;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后续需优化分组策略与监督机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与成长 。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中西对话”为线索,通过经典作品(《蒙娜丽莎》《花篮图》《鲁昂大教堂》等)呈现文艺复兴、巴洛克、现实主义、印象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六大流派特征,为学生提供“看—思—辨—创”的学习阶梯。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清晰区分各美术流派的独特艺术风格,如佛罗伦萨画派的理想美、巴洛克艺术的动感与戏剧性、印象派的光影瞬间捕捉等。 2.理解各流派兴起的历史背景对其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难点: 1.深入挖掘美术流派风格差异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社会、思想根源,实现深度的文化理解。 2.引导学生突破固有认知,形成对各美术流派独特且准确的审美判断,并能用专业美术语言清晰表达。学习活动 任务一:通过画作,区分不同的世界美术流派及艺术风格。任务二:对比李嵩的《花篮图》和卡拉瓦乔的《水果篮》,说一说画作的风格以及审美理想。拓展 呈现图片,让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在空间装饰中的应用。作业设计 让学生选一个美术流派,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美术流派(佛罗伦萨画派、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印象派等 )作为该流派 “代言人”,从流派特点、代表作品、艺术理念、时代故事等方面,用第一人称创作介绍稿,制作 PPT 或道具辅助展示。 要求:用生动语言(如 “我是佛罗伦萨画派的拉斐尔,我笔下的《雅典学院》要展现……” )介绍流派,展示作品理解。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多样活动,学生对世界美术流派有了全面深入认识,积极参与讨论、游戏和创作,在图像识读、审美判断、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方面得到锻炼提升。但部分学生对流派风格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理解不够深入,创作中对流派风格把握不够精准。后续教学可增加文化背景故事分享环节,引导深入文化探究;创作指导提供更多优秀范例参考,加强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流派风格特点,提升教学效果,促进美术核心素养全面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