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5八下·鄞州期末)如图是某地颇具特色的“音乐公路”。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每个凹槽的间距不同,汽车驶过时会改变槽内空气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答案】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材质等因素有关。【解答】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可知空气振动频率不同,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故答案为:B。2.(2025七上·拱墅开学考)弹奏尤克里里时,发现某根琴弦音偏低,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换粗的琴弦 B.用力弹拨琴弦C.把琴弦调松 D.把琴弦调紧【答案】D【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弦越紧、越短、越细,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解答】A、换粗的琴弦,会使琴弦振动频率降低,音调更低,不能解决音偏低的问题,故该选项错误。B、用力弹拨琴弦,只能改变声音的响度,不能改变音调,故该选项错误。C、把琴弦调松,会使琴弦振动频率降低,音调更低,故该选项错误。D、把琴弦调紧,可使琴弦振动频率升高,音调变高,能解决音偏低的问题,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3.(2025八下·宁波竞赛)宁波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把音量调小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绿化居住环境 B.减少大气污染C.缓解温室效应 D.降低噪声污染【答案】D【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解答】 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把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来减弱噪声的。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4.(2025八下·慈溪期末)一曲《梁祝》哀婉动听,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能呈现不同的特点,我们能区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节奏【答案】C【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材质等有关。【解答】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区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的声音。故答案为:C。5.(2025八下·镇海区期末)宋代诗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噌吆如钟鼓不绝”,下列对“钟鼓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游人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B.钟声是由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C.“钟鼓不绝”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钟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答案】A【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解答】A、不同物体由于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等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钟声和鼓声是由不同物体发出的,游人可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故A正确。B、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而不是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钟鼓不绝”是因为钟鼓持续振动发声,且声音能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到人耳,故C错误。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3×108m/s 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故答案为:A。6.(2025八下·慈溪期末)2025年6月21—22日浙江全省初三同学迎来省统一中考,中考期间,为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影响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将考场的窗户关好 B.停止考点周边工地的施工C.在考点内安装噪声监测仪 D.考点周边道路禁止鸣笛【答案】A【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A、将考场的窗户关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B、停止考点周边工地的施工,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D、考点周边道路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答案为:A。7.(2025八下·宁海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来识别的B.声和光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鼓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D.医生使用超声波粉碎患者体内的肾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发声体的形状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解答】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A错误;B、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声音具有能量,所以医生可以用超声波粉碎患者体内的肾结石,故D正确。故答案为:D。8.(2025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为甲、乙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响度相同 B.音调相同C.响度、音调均相同 D.响度、音调均不同【答案】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在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即波的个数越多),频率越高 。(2)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在波形图中,波峰(或波谷)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表示振幅 。【解答】A、从波形图看,甲、乙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不同,即振幅不同,根据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可知响度不同,故错误。B、相同时间内,甲、乙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根据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可知音调相同,故正确。C、因为振幅不同,响度不同,虽然音调相同,但 “响度、音调均相同” 说法错误,故错误。D、二者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所以 “响度、音调均不同” 说法错误,故错误。故答案为:B。9.(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B.中考800米测试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成绩会变差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解答】A 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安装噪声监测仪,不可以减弱噪声,但是可以有效的减少噪音发生的频率,A错误;B 中考800米测试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成绩会变好,因为光速大于声速,运动员早就已经开跑了,B错误;C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错误;D 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正确;故答案为:D1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医院中医生用B 超检查出病人体内含有结石以后,再用超声波碎石仪发出超声波将病人体内的结石击碎以便于排出体外,关于这两次声音的利用例子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B.两次都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C.第一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第二次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D.第一次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第二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答案】C【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医生用B超检查出病人体内含有结石利用的是声音能传递信息;用超声波碎石仪发出超声波将病人体内的结石击碎以便于排出体外,利用的是声音能传递能量。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1.(2025九下·杭州开学考)科学需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下面有关教材中的实验活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通过乒乓球的弹开可知声音的产生原因B.图乙,气体被抽出的过程中声音由强变弱,可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图丙,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D.图丁,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解答】A、敲击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气体被抽出的过程中声音由强变弱,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用手拨动伸出不同长度的钢尺,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2.(2024八下·慈溪期末)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次声波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A.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B.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它只受温度和介质种类的影响;D.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解答】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能被人耳听到,所以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B错误;C.众多“鱼洗”声汇集不会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13.(2024七下·武义期末)如图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B.鸟鸣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C.向吸管口吹气的力度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D.拉动棉签可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和液体都能够传播声音;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D.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解答】A.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鸟鸣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向吸管口吹气的力度越大,空气中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D.拉动棉签,吸管内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则频率不同,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填空题14.(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某科技小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时,"火焰琴"的琴声是由塑料管内空气柱 产生的。实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传到隔壁上课班级,这些声音对于隔壁班级而言是 (选填"噪声"或"乐音")。【答案】振动;噪声【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或者是液体或者是气体; 噪音的科学定义是噪声,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解答】 如图所示为某科技小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时,"火焰琴"的琴声是由塑料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实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传到隔壁上课班级,这些声音对于隔壁班级而言是噪音;故答案为:振动;噪声;1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卢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超声波;1.7;信息【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超声波指频率高于20000Hz;根据s=vt计算路程;声音能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 (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故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传递信息来工作的;(2)由题知,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又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所以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s=vt=340m/s×0.005s=1.7m;(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6.(2024八下·江北期末)如图所示是一款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有种世界都安静的体验。(1)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在 。(2)声波进入人耳,在 形成听觉。(3)佩戴降噪耳机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1)振动(2)大脑皮层(或听觉中枢)(3)人耳处【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②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③马路上的嘈杂声、飞机的轰鸣声等往往使人烦躁不安,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如禁止鸣笛、安装消音器等)、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安装隔音棉、隔音屏等)、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捂住耳朵、佩戴耳塞等)。【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答案为“振动”;(2)所有感觉是在人体的大脑皮层形成的,故答案为“大脑皮层”;(3)佩戴耳机是在人的耳朵处减弱噪声,故打完为“人耳处”。17.(2024八下·慈溪期末)如图甲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科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1)吹笔套时发出声音,是由于 振动产生的;(2)小科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乙,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笛声的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选填“a”、“b”或“c”)。【答案】空气柱;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空气柱的长度越大,频率最小,则音调越低。【解答】(1) 吹笔套时发出声音,是笔套中的空气柱振动从而发出声音。(2)根据图片可知,当布团位于c点时,空气柱最长,此时空气柱振动最慢,频率最小,则音调最低。18.(2024七下·海曙月考)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 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 。【答案】振动;大象【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人类听不到,称为次声波,由题中图像可知,能听到次声波的是大象,所以最先感知到地震的是大象。【解答】声音由振动产生,所以动物及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振动而产生的。地震、海啸、核武器爆炸等剧烈的事件常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根据图知,大象可以听到频率很低的次声波,所以人、海豚和大象中能最先感觉到次声波的是大象,所以能感知次声波的动物能提前知道地震的发生。19.(2024七下·萧山月考)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在上一页)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答案】介质;A;不能【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强调了温度和传声的介质,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和传声介质有关。(2)通过比较振动频率来比较音调高低,振动频率越大,即相同的时间内重复次数越多,声音的音调越高;通过比较振动的幅度比较响度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用于太空测距,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用电磁波进行太空测距。【解答】(1)“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2)因为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如图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振动1次,A比B振动的频率快,故A的音调高。(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三、实验与探究题2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科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山以下猜删: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布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D 铜 80 0.76 1 尼龙 100 1.02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 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 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 3,必须知道该内容。则表中编号 G 处所缺的数据应为 , 。(3)随着实验舒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答案】(1)A、B、C;A、D、E(2)100;1.02(3)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不变。【解答】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可选择A、B、C进行研究。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A、D、E;(2)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G、H、I进行探究,则表格中长度为100,横截面积为1.02;(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长短、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21.(2024七下·温州期中)小科制作了一个简易竹筒鼓,如图所示,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制作步骤:a.用竹筒作为鼓体,选择一端作为鼓面。b.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竹筒的鼓面端口,并用胶带固定。c.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沿竹筒的长轴方向拉紧,使塑料薄膜保持紧张状态。d.使用小木棒作为鼓槌,击打鼓面,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项目 原理描述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塑料薄膜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进行传播。(2)小科先后用不同的力度击打竹筒鼓,发现鼓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请解释原因。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在防止噪声的措施中,与该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 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C.道路上设置隔声板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答案】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导致响度不同;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声的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响度跟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根据噪音防止的常见措施分析。【解答】 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止。(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响度跟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正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是因为鼓面被按住后停止了振动。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声音,故B符合题意;C.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2024八下·北仑期中)阅读短文《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回答问题。不知道你的手机用多久了?如果用的时间够久的话,指纹识别模块(Home键或手机背盖处的指纹识别模块)是不是已经磨损了?或者你的手指上有汗或手指脱皮,是不是指纹识别就失效了?利用超声液指纹识别,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哪些情况。具体来讲,超声波指纹识别属于第三代指纹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探测海底深度类似。超声波能穿透材料,而且材料的不同,超声波被反射、吸收的情况会有变化,产生的回波自然也就不同,皮肤与空气对超声波的阻抗不同,就可以区分指纹波峰和波谷的位置,也就做出指纹的三维图象。超声波指纹识别的优点很明显:首先,手指无需接触指纹模块,也就不会出现指纹模块被磨损的情况,这也意味着超声波指纹识别模块可以隐在手机内部,手机外观也就会得到提升;其次,超声波的识别深度是可以穿过手指表皮的,手指脱皮也不用怕识别不了,如果手指有水或汗液,照样能识别;最后,在安全性上,因为超声波识别的是三维图象,像以前那样只需一张指纹平面图是无法蒙混过关的。(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类似的是 ;A.超声波焊接器B.超声波清洗器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则海底深度为 m;(3)放大手指局部,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图甲是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图乙中的 ()。【答案】C;4500;A【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通过声获得一些消息,属于声传递信息,通过声引起其它物体的运动,属于声传递能量;(2)知道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和时间,根据s=vt求出海底深度;(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等,知道传播时间,根据s=vt判断传播距离,可以判断指纹情况。【解答】(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说明声能传递信息。A、超声波焊接器,是超声波焊接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超声波引起物体振动,这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B、超声波清洗器,是超声波清洗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引起水的振动,水的振动引起污垢振动,污垢脱离机械,达到清洗的目的,说明声能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B超向人体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人体的内部器官发射回来,通过发射回来的超声波得到一些人体内部的器官状况,说明声能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是碎石机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引起结石振动,结石被振碎,随尿液排出体外,这是超声波引起结石的运动,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根据 得,超声波传播的路程为所以海底深度为(3)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根据可知,手机到B和D点距离最大,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A和C点距离较小,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E点距离最小。A、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A和C到手机距离变小,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E点到手机的距离最小,故A符合题意;B、如图,B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不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C、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C不符合题意;D、如图,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3. 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a)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a=c=d(1)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 进行研究,此选择 (填“可行”或“不可行”)。(3)如图(b)所示是几次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的波形(时间相等),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 。【答案】(1)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2)不可行(3)甲、乙【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 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即音量(响度)、音调、音色(也称音品) 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解答】(1) 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 进行研究,此选择不可行,因为存在粗细和材料两个变量;(3) 如图(b)所示是几次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的波形(时间相等),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 甲和乙,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用频率表示,频率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故答案为:(1) 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2)不可行(3)甲、乙24.如图所示是将口琴拆开后其内部的琴芯结构,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A 区的较薄、较短,而C区的较长、较厚。 请回答下列问题。(1)发声时,较厚、较长的铜片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得 (填“快”或“慢”)。 图中 A 区是 (填“高”“中”或“低”)音区。(2)在同一小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时,发生变化的是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3)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____ 。A.这是声音的回声B.铜片在继续振动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D.铜片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答案】(1)慢;低(2)响度(3)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1)口琴在发声时是铜片在振动,较厚、较长的铜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故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慢;图中低音区为A区。(2)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时,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发生变化的是响度;(3)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铜片在继续振动。故答案为:B。1 / 1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2025八下·鄞州期末)如图是某地颇具特色的“音乐公路”。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每个凹槽的间距不同,汽车驶过时会改变槽内空气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2.(2025七上·拱墅开学考)弹奏尤克里里时,发现某根琴弦音偏低,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换粗的琴弦 B.用力弹拨琴弦C.把琴弦调松 D.把琴弦调紧3.(2025八下·宁波竞赛)宁波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把音量调小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绿化居住环境 B.减少大气污染C.缓解温室效应 D.降低噪声污染4.(2025八下·慈溪期末)一曲《梁祝》哀婉动听,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能呈现不同的特点,我们能区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节奏5.(2025八下·镇海区期末)宋代诗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噌吆如钟鼓不绝”,下列对“钟鼓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游人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B.钟声是由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C.“钟鼓不绝”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钟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6.(2025八下·慈溪期末)2025年6月21—22日浙江全省初三同学迎来省统一中考,中考期间,为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影响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将考场的窗户关好 B.停止考点周边工地的施工C.在考点内安装噪声监测仪 D.考点周边道路禁止鸣笛7.(2025八下·宁海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来识别的B.声和光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鼓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D.医生使用超声波粉碎患者体内的肾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8.(2025八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为甲、乙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响度相同 B.音调相同C.响度、音调均相同 D.响度、音调均不同9.(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B.中考800米测试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成绩会变差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1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医院中医生用B 超检查出病人体内含有结石以后,再用超声波碎石仪发出超声波将病人体内的结石击碎以便于排出体外,关于这两次声音的利用例子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B.两次都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C.第一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第二次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D.第一次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第二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11.(2025九下·杭州开学考)科学需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下面有关教材中的实验活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通过乒乓球的弹开可知声音的产生原因B.图乙,气体被抽出的过程中声音由强变弱,可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图丙,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D.图丁,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2.(2024八下·慈溪期末)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次声波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13.(2024七下·武义期末)如图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B.鸟鸣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C.向吸管口吹气的力度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D.拉动棉签可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二、填空题14.(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某科技小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时,"火焰琴"的琴声是由塑料管内空气柱 产生的。实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传到隔壁上课班级,这些声音对于隔壁班级而言是 (选填"噪声"或"乐音")。15.(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卢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16.(2024八下·江北期末)如图所示是一款降噪耳机,开启降噪模式,有种世界都安静的体验。(1)耳机可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耳机内的部分结构在 。(2)声波进入人耳,在 形成听觉。(3)佩戴降噪耳机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17.(2024八下·慈溪期末)如图甲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科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1)吹笔套时发出声音,是由于 振动产生的;(2)小科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乙,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笛声的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选填“a”、“b”或“c”)。18.(2024七下·海曙月考)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 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 。19.(2024七下·萧山月考)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在上一页)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三、实验与探究题20.(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科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山以下猜删: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布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D 铜 80 0.76 1 尼龙 100 1.02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 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 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 3,必须知道该内容。则表中编号 G 处所缺的数据应为 , 。(3)随着实验舒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21.(2024七下·温州期中)小科制作了一个简易竹筒鼓,如图所示,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制作步骤:a.用竹筒作为鼓体,选择一端作为鼓面。b.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竹筒的鼓面端口,并用胶带固定。c.将两条橡皮筋分别沿竹筒的长轴方向拉紧,使塑料薄膜保持紧张状态。d.使用小木棒作为鼓槌,击打鼓面,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项目 原理描述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塑料薄膜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这种介质进行传播。(2)小科先后用不同的力度击打竹筒鼓,发现鼓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请解释原因。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在防止噪声的措施中,与该操作原理相同的是 。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 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C.道路上设置隔声板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22.(2024八下·北仑期中)阅读短文《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回答问题。不知道你的手机用多久了?如果用的时间够久的话,指纹识别模块(Home键或手机背盖处的指纹识别模块)是不是已经磨损了?或者你的手指上有汗或手指脱皮,是不是指纹识别就失效了?利用超声液指纹识别,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哪些情况。具体来讲,超声波指纹识别属于第三代指纹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探测海底深度类似。超声波能穿透材料,而且材料的不同,超声波被反射、吸收的情况会有变化,产生的回波自然也就不同,皮肤与空气对超声波的阻抗不同,就可以区分指纹波峰和波谷的位置,也就做出指纹的三维图象。超声波指纹识别的优点很明显:首先,手指无需接触指纹模块,也就不会出现指纹模块被磨损的情况,这也意味着超声波指纹识别模块可以隐在手机内部,手机外观也就会得到提升;其次,超声波的识别深度是可以穿过手指表皮的,手指脱皮也不用怕识别不了,如果手指有水或汗液,照样能识别;最后,在安全性上,因为超声波识别的是三维图象,像以前那样只需一张指纹平面图是无法蒙混过关的。(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类似的是 ;A.超声波焊接器B.超声波清洗器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则海底深度为 m;(3)放大手指局部,表面是凸凹不平的。图甲是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根据时间,求出手指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图乙中的 ()。23. 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a)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a=c=d(1)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 进行研究,此选择 (填“可行”或“不可行”)。(3)如图(b)所示是几次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的波形(时间相等),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 。24.如图所示是将口琴拆开后其内部的琴芯结构,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A 区的较薄、较短,而C区的较长、较厚。 请回答下列问题。(1)发声时,较厚、较长的铜片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得 (填“快”或“慢”)。 图中 A 区是 (填“高”“中”或“低”)音区。(2)在同一小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时,发生变化的是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3)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____ 。A.这是声音的回声B.铜片在继续振动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D.铜片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材质等因素有关。【解答】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可知空气振动频率不同,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故答案为:B。2.【答案】D【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弦越紧、越短、越细,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解答】A、换粗的琴弦,会使琴弦振动频率降低,音调更低,不能解决音偏低的问题,故该选项错误。B、用力弹拨琴弦,只能改变声音的响度,不能改变音调,故该选项错误。C、把琴弦调松,会使琴弦振动频率降低,音调更低,故该选项错误。D、把琴弦调紧,可使琴弦振动频率升高,音调变高,能解决音偏低的问题,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3.【答案】D【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解答】 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把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来减弱噪声的。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4.【答案】C【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材质等有关。【解答】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区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的声音。故答案为:C。5.【答案】A【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解答】A、不同物体由于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等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钟声和鼓声是由不同物体发出的,游人可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故A正确。B、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而不是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钟鼓不绝”是因为钟鼓持续振动发声,且声音能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到人耳,故C错误。D、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3×108m/s 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故答案为:A。6.【答案】A【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A、将考场的窗户关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B、停止考点周边工地的施工,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D、考点周边道路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答案为:A。7.【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发声体的形状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解答】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A错误;B、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声音具有能量,所以医生可以用超声波粉碎患者体内的肾结石,故D正确。故答案为:D。8.【答案】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在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即波的个数越多),频率越高 。(2)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在波形图中,波峰(或波谷)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表示振幅 。【解答】A、从波形图看,甲、乙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不同,即振幅不同,根据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可知响度不同,故错误。B、相同时间内,甲、乙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根据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可知音调相同,故正确。C、因为振幅不同,响度不同,虽然音调相同,但 “响度、音调均相同” 说法错误,故错误。D、二者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所以 “响度、音调均不同” 说法错误,故错误。故答案为:B。9.【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解答】A 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安装噪声监测仪,不可以减弱噪声,但是可以有效的减少噪音发生的频率,A错误;B 中考800米测试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成绩会变好,因为光速大于声速,运动员早就已经开跑了,B错误;C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错误;D 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正确;故答案为:D10.【答案】C【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医生用B超检查出病人体内含有结石利用的是声音能传递信息;用超声波碎石仪发出超声波将病人体内的结石击碎以便于排出体外,利用的是声音能传递能量。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1.【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解答】A、敲击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气体被抽出的过程中声音由强变弱,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用手拨动伸出不同长度的钢尺,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2.【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A.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B.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它只受温度和介质种类的影响;D.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解答】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能被人耳听到,所以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B错误;C.众多“鱼洗”声汇集不会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13.【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和液体都能够传播声音;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D.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解答】A.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鸟鸣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向吸管口吹气的力度越大,空气中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D.拉动棉签,吸管内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则频率不同,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4.【答案】振动;噪声【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或者是液体或者是气体; 噪音的科学定义是噪声,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解答】 如图所示为某科技小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时,"火焰琴"的琴声是由塑料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实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传到隔壁上课班级,这些声音对于隔壁班级而言是噪音;故答案为:振动;噪声;15.【答案】超声波;1.7;信息【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超声波指频率高于20000Hz;根据s=vt计算路程;声音能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 (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故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传递信息来工作的;(2)由题知,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又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所以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s=vt=340m/s×0.005s=1.7m;(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6.【答案】(1)振动(2)大脑皮层(或听觉中枢)(3)人耳处【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②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③马路上的嘈杂声、飞机的轰鸣声等往往使人烦躁不安,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如禁止鸣笛、安装消音器等)、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安装隔音棉、隔音屏等)、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捂住耳朵、佩戴耳塞等)。【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答案为“振动”;(2)所有感觉是在人体的大脑皮层形成的,故答案为“大脑皮层”;(3)佩戴耳机是在人的耳朵处减弱噪声,故打完为“人耳处”。17.【答案】空气柱;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空气柱的长度越大,频率最小,则音调越低。【解答】(1) 吹笔套时发出声音,是笔套中的空气柱振动从而发出声音。(2)根据图片可知,当布团位于c点时,空气柱最长,此时空气柱振动最慢,频率最小,则音调最低。18.【答案】振动;大象【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人类听不到,称为次声波,由题中图像可知,能听到次声波的是大象,所以最先感知到地震的是大象。【解答】声音由振动产生,所以动物及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振动而产生的。地震、海啸、核武器爆炸等剧烈的事件常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根据图知,大象可以听到频率很低的次声波,所以人、海豚和大象中能最先感觉到次声波的是大象,所以能感知次声波的动物能提前知道地震的发生。19.【答案】介质;A;不能【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强调了温度和传声的介质,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和传声介质有关。(2)通过比较振动频率来比较音调高低,振动频率越大,即相同的时间内重复次数越多,声音的音调越高;通过比较振动的幅度比较响度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用于太空测距,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用电磁波进行太空测距。【解答】(1)“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2)因为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如图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振动1次,A比B振动的频率快,故A的音调高。(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20.【答案】(1)A、B、C;A、D、E(2)100;1.02(3)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 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不变。【解答】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可选择A、B、C进行研究。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A、D、E;(2)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G、H、I进行探究,则表格中长度为100,横截面积为1.02;(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长短、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21.【答案】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导致响度不同;B【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声的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响度跟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根据噪音防止的常见措施分析。【解答】 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也停止。(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响度跟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正发声的鼓面,声音会马上停止,是因为鼓面被按住后停止了振动。A.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城市街道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声音,故B符合题意;C.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答案】C;4500;A【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通过声获得一些消息,属于声传递信息,通过声引起其它物体的运动,属于声传递能量;(2)知道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和时间,根据s=vt求出海底深度;(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等,知道传播时间,根据s=vt判断传播距离,可以判断指纹情况。【解答】(1)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说明声能传递信息。A、超声波焊接器,是超声波焊接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传递到两个需焊接的物体表面,在加压的情况下,使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摩擦而形成分子层之间的熔合,超声波引起物体振动,这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B、超声波清洗器,是超声波清洗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引起水的振动,水的振动引起污垢振动,污垢脱离机械,达到清洗的目的,说明声能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C、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B超向人体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人体的内部器官发射回来,通过发射回来的超声波得到一些人体内部的器官状况,说明声能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是碎石机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振动引起结石振动,结石被振碎,随尿液排出体外,这是超声波引起结石的运动,属于声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若6s后收到回声信号,根据 得,超声波传播的路程为所以海底深度为(3)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A、B、C、D、E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同,根据可知,手机到B和D点距离最大,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A和C点距离较小,并且这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手机到E点距离最小。A、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A和C到手机距离变小,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相等,E点到手机的距离最小,故A符合题意;B、如图,B到手机距离最大,并且两点到手机距离不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C、如图,B和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C不符合题意;D、如图,D到手机距离最小,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3.【答案】(1)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2)不可行(3)甲、乙【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 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即音量(响度)、音调、音色(也称音品) 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解答】(1) 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 进行研究,此选择不可行,因为存在粗细和材料两个变量;(3) 如图(b)所示是几次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的波形(时间相等),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 甲和乙,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用频率表示,频率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故答案为:(1) 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2)不可行(3)甲、乙24.【答案】(1)慢;低(2)响度(3)B【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1)口琴在发声时是铜片在振动,较厚、较长的铜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故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慢;图中低音区为A区。(2)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时,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发生变化的是响度;(3)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铜片在继续振动。故答案为:B。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浙教版2024(新教材)八上1.3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