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LJJING+
起源于中国境内,历经数千年不间断发展演变形成的,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与传承。
思考: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请从右边的单元导语中寻找答案。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年文明史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学习目标: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 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1.早期城市
思考:早期城市与原始村落有哪些区别?
▲湖南澧(lǐ)县城头山古城址
示意图(距今约6000年)
在规模上:
在地位上:
在布局上:
人口多,规模大
成为区域中心
有规划布局,出现大型公共设施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2.早期国家
温故知新:回顾所学知识,梳理早期国家产生的线索。
山顶洞人
仰韶文化早期
仰韶文化晚期
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农业、畜牧业
生产力提高
剩余产品增加
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被统治者
对内
进行统治
对外
发动战争
国家产生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3.文明的形成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埋葬贵族的积石冢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
活动:观察图片,讨论牛河梁遗址是否进入了文明社会?
口 私有制
口 阶级
口 国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1)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
(2)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3)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
已进入早期文明形态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1.良渚古城
2.陶寺古城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距今约5300-4300年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
襄汾县
距今约5300-4300年
长江下游
稻作农业
黄河中游
粟作农业
“中华第一城”
“最初的中国”
活动: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1.良渚古城
良渚遗址考古档案卡(一) 考古发现
历史结论 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系统
▲20万千克的碳化稻谷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1.良渚古城
良渚遗址考古档案卡(二) 考古发现
历史结论
反映了良渚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王和王族
贵族阶层
工匠和武士
平民阶层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1.良渚古城
良渚遗址考古档案卡(三) 考古发现
历史结论 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良渚王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
▲反山M12号王墓
▲“通天地”的玉琮(cóng)
▲象征军事权力的玉钺(yuè)
▲神人兽面纹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1.良渚古城
良渚遗址考古报告 文明社会标准
考古结论一 口 (1)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
考古结论二 口 (2)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考古结论三 口 (3)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
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 是 否




古城、水利系统和稻谷遗存表明良渚社会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墓葬等级差别表明良渚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神人兽面纹表明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良渚王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2.陶寺古城
陶寺遗址考古档案卡(一) 考古发现
历史结论 ▲陶寺遗址平面示意图
反映了陶寺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原理示意图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2.陶寺古城
陶寺遗址考古档案卡(一) 考古发现
历史结论 ▲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
▲陶寺遗址M59号墓
墓葬等级差异和人殉现象表明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2.陶寺古城
陶寺遗址考古档案卡(二) 考古发现
历史结论 青铜
玉雕
彩陶
打击乐器
书写符号
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2.陶寺古城
陶寺遗址考古报告 文明社会标准
考古结论一 口 (1)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
考古结论二 口 (2)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考古结论三 口 (3)权力不断加强,出现王权和国家。
陶寺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 是 否 古城和观象台遗址表明陶寺社会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墓葬等级差异和人殉现象表明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3.中华文明的起源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
▲良渚遗址出土的龙首纹玉镯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多元
一体
交流 融合
中原地区引领
辽河文化区
黄河文化区
长江文化区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1.神话传说
三皇
伏羲女娲
创世造人
祝融氏
以火施化
神农氏
开创农耕
五帝
黄帝
颛顼
帝喾


(zhuān xū)
(kù)
思考:远古传说等于历史事实吗?
远古传说是人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人为加工和代代相传而形成的历史信息。其中能够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的部分才是历史事实。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2.炎黄部落
阪泉之战
VS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逐鹿之战
VS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黄帝部落
炎帝部落
炎黄部落
蚩尤部落
华夏民族,炎黄子孙

活动:依据教材和地图,归纳部落联盟时期传说中两场部落大战的战况。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2.炎黄部落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思考: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笔记: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各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
华夏龙图腾——不同部落图腾的动物形象合体而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3.尧、舜、禹
思考:阅读教材,总结尧、舜、禹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能够依次成为首领?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制定刑法
完善制度
稳定局势

解除水患
治水有功
禅让
禅让
贤德之人
贤德之人
贤德之人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考古: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传说:炎黄部落与尧舜禹
3.尧、舜、禹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的故事
思考:我们能从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学习到哪些优良的精神?
创新精神、奋斗精神、敬业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殊记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___________水利工程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征。
距今4000多年,以_____________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上古时期,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_____________。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良渚古城
多元一体
中原地区
禅让制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小结
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
文明标志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考古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传说
炎黄部落
尧、舜、禹
长江、黄河流域已出现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阪泉之战
逐鹿之战
禅让制
大禹治水精神
华夏族由各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速练速决
1.【2025·四川泸州】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遗址,城内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发现了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重要遗迹。城内外还发掘了1300余座墓葬,且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这可以印证当时( )
A.出现了早期国家 B.长江流域进入了文明社会
C.分封制开始瓦解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2.【2025·河南】有考古学家认为,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
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联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