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1

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A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5·嘉兴模拟)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光路如图所示。该元件是(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反光镜
【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凸透镜是指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是指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确定透镜的类型。
【解答】如图,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使得光线变会聚,所以,这个光学元件具有使得光线会聚的作用,那这个光学元件是凸透镜,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025·舟山模拟)如图,小浙在家中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墙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像,同时还观察到墙上有手和透镜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墙上烛焰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墙上手和透镜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若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变小
D.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靠近光源,影子越长;
(4)凸透镜成实像时,若蜡烛、光屏的位置不变,改变凸透镜的位置,光屏上能两次成像。
【解答】 A、墙上烛焰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手和透镜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若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变大,故C错误;
D、图中,蜡烛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u>2f,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在f<u<2f还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探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两个拓展实验中,小科分别把一块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可知甲中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蜡烛的像;图乙中蜡烛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可知图乙中也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C。
4.(2025·杭州模拟)如图是一款黑科技阅读设备——“博看AI 光影阅读”。它利用了激光投影和成像技术,开机后该设备将资源投影到白色粗糙的桌面上,直接在桌面上用手进行触控操作,犹如在手机上操作一样简单。下列关于此设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桌面上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C.白色桌面便于反射各种色光
D.选用粗糙的桌面是为了使光发生漫反射
【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实像才能呈现在光屏上,可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各种色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桌面粗糙,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2021七下·诸暨月考)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眼睛 B.视网膜 C.大脑 D.视觉神经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
【解答】鹰的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大特定区域,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了视觉,因此老鹰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2025·金华模拟)美丽金衢,美不胜收。下列四个情境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  )
A.婺州公园的树影
B.石梁溪中美丽倒彩
C.校园树荫下光斑
D.西区大草原的彩虹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倒影是与物体等大的、正立的虚像。
【解答】A、树影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
C、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彩虹形成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2024七下·椒江期末)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A.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判断;
B.根据图片分析三棱镜对光线偏折能力的强弱即可;
CD.红光以外为红外线,紫光以外为紫外线,结合二者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即太阳光为复色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故B错误符合题意;
C.①区域在红光以外,应该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②区域在紫光以外,应该是紫外线,肉眼看不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 AB.当物体在甲区域内时,u>2f,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A正确,B错误;
C.当物体在乙区域内时,2f>u>f,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故C错误;
D.当物体在丙区域内时,u<f,在凸透镜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会看到放大、正立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故D正确。
故选AD。
9.如图是人看到水中物体S所成像S'的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S发出的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B.像S'发出的光到达人眼,所以人可以看到像
C.像S'是实像
D.渔夫叉鱼时应该直接对着看到的鱼的方向叉下去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水中物体S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人的眼睛后,我们沿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方向看过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虚像。由于物体在像的下方,因此渔夫叉鱼时应该向看到鱼的下方叉下去,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如图所示,一束红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α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点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点上方
C.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D.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 不同色光经透镜或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七种色光中,红光偏折能力最弱,紫光偏折能力最强。
【解答】 不同色光经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紫光的偏折能力比红光要强;
AB、在本实验中,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则紫光偏折能力强,其光斑会在a的下方,故AB错误;
CD、如果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会落在a点更偏下的位置,相反,如果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则向上移动,仍可落在a点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1.周末,小科一家到瓯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如图所示),此时地面留下了他的影子。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妈妈摄“影”————光的反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直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各个现象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 A.妈妈的摄“影”,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树木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水中的鱼“影”,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即鱼“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小科的身“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2.(2023七下·东阳期末)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眼球内能够形成视觉
B.鼻腔上端黏膜有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
C.舌能够辨别酸、甜、苦、咸
D.皮肤能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体能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接收到的刺激通过神经传输,最后在大脑处形成各种感觉。
【解答】A、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人的眼睛是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改变焦距获得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并同时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故A错误。
B、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故B正确。
C、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等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故C正确。
D、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力觉、热觉、冷觉等。故D正确。
故答案为 :A。
13.(2025·金华模拟)如图是小科旅游时拍摄的大桥美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河面上桥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河面上桥的倒影和桥是等大的
C.桥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
D.拍摄时手机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实像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BC、河面上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原理是
光的反射,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照相机是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2025·温州模拟)福甘看到弟弟的水弹珠洒落在地上时,阳关照射下每个弹珠下方都有亮亮的光斑,这是因为阳光经过弹珠时()
A.发生折射 B.发生反射 C.发生色散 D.沿直线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题目描述的现象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眼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弹珠,再从玻璃弹珠射入空气,从而发生两次折射,进而在地面上留下光斑,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5.(2025·浙江模拟)生活现象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墙上手影
B.水面“倒影”
C.海市蜃楼
D.铅笔“折断”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面的不同,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面镜成像属于镜面反射。
【解答】A、墙上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时,手阻挡光线在墙面形成的阴影,并非光的反射,所以 A 不符合题意;
B、水面“倒影”是物体发出的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所以 B 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由于大气不均匀,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导致远处物体的像被“扭曲”呈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所以 C 不符合题意;
D、铅笔 “折断” 是铅笔插入水中时,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使视觉上铅笔在水面处“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所以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 B。
16.(2022·杭州)下列所成的像为实像的是(  )
A.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B.山在水中的倒影
C.邮票经放大镜成的正立放大的像
D.太阳经过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圆形光斑
【答案】D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成像原理和特点判断。
【解答】A.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不合题意;
B.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合题意;
C.邮票经放大镜成的正立放大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不合题意;
D.太阳经过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2023·杭州)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
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
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
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硬币反射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被杯子的侧壁挡住,没有到达眼睛,故①错误,②正确;
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面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硬币的虚像,故③错误,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18.(2023·宁波)节日期间,宁波三江口上演了主题灯光秀。光与“影”交相辉映,营造出幸福祥和的节日气氛,如图所示。大楼的彩灯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因为光射到江面发生了(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大楼的彩灯在水中形成“倒影”,其实是平面镜成像,而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彩灯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于是在水面内形成正立的虚像,这就是倒影。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9.(2024七下·临平期中)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表示折射光线的是(  )
A.AO B.OB C.OC D.ON
【答案】C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反射定律分析判断。
【解答】 光发生折射时,会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由图可知,AO为入射光线,AO在空气中;OC在水中,为折射光线。
故选C。
20.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见下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距/厘米 10 15 20 30
像距/厘米 40 30 20 15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1.显微镜的镜头可以看作一块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物镜)和一块焦距较大的凸透镜(目镜)组成。其成像原理如图所示,其中AB 表示待观测的标本,F1为物镜的焦点,F2为目镜的焦点, 为最终观察到的物像。
(1)隔离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研究方法,可分为整体隔离和局部隔离。请使用局部隔离的观察方法找出图中物体AB反射的光经过物镜后所成像的特点:   。
(2)眼睛透过目镜能看到A1B1所成的像A2B2。下列与其成像原理一致的是____。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答案】(1)倒立放大的实像
(2)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幻灯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1)由图可知,反射光线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由图可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A。
22.小明用手机给一盆花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填“凸”或“凹”)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答案】后;凸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实像与虚像;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向水中,其中折射角是∠   (填数字);游泳池里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了   引起的。
【答案】3;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学中的两个基本现象。光的反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介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二种介质,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改变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解答】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向水中,其中折射角是∠3(填数字),折射角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游泳池里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引起的。光从一种介质中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光线会发生偏折;
故答案为:3;折射
24.(2025·定海模拟)如图所示,这是一架望远镜的示意图。小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这样的望远镜,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像的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像。
【答案】照相机;虚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物镜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25.(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1所示的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下同)。如图2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乙两种声音的   不同,甲、丙两种声音的   不同。
【答案】响度;音色;音调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通过观察波形图中声波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和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可比较它们的音调和响度。通过观察波形的特点可辨别音色
【解答】 由图可知,显示的是40dB,dB是响度的单位,所以用来呈现声音的响度大小;
由图可知,甲、乙两种声音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甲、丙两种声音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同时波形特点相同,音色相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6.(2024七下·长兴期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摄取外界的五个感觉中(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83%。
(1)四幅图中,与盲人在行走时通过盲杖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相同的是   。
(2)吃西瓜时觉得甜,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尤其对    物质特别敏感。
(3)闻花香时间长了,就没有原来那么香了,其原因是人的嗅觉中枢   。
(4)声音经过外耳道进入中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人的.   。
【答案】(1)摸东西
(2)液态
(3)易适应(具有适应性)
(4)大脑皮层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中形成。人体的感觉主要有听觉,视觉,触觉等。
【解答】(1)对于盲人在行走时通过盲杖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主要依赖于触觉。触觉是皮肤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感觉,盲杖通过接触地面,将地面的信息通过触觉传递给盲人,帮助他们感知环境。在给出的四幅图中,摸东西这一行为也是通过触觉来获取信息,因此与盲杖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同。
(2)吃西瓜时觉得甜,这是因为味觉细胞对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产生了反应。味觉细胞对不同的化学物质有不同的敏感度,其中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因此,当吃西瓜时,西瓜中的糖分刺激了味觉细胞,产生了甜的感觉。
(3)对于闻花香时间长了,就没有原来那么香了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嗅觉中枢的疲劳,具有适应性 。嗅觉中枢是大脑处理嗅觉信息的部分,当长时间接受同一种气味刺激时,嗅觉中枢的兴奋性会降低,导致对气味的感知减弱。这就像长时间听音乐后,耳朵可能会感到疲劳,对音乐的感受也会减弱。
(4)声音在人体内的传播和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声音首先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然后经过中耳的传导,到达内耳的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随后被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在人的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27.(2024七下·柯桥月考)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界面RS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图中的入射光线是   ;反射角大小是   ;折射光线在   (填“玻璃”或“空气”)中。
【答案】AO;30o;空气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反射角。【解答】由图可知
所以
而∠COP与∠AOP时相等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PQ为法线,RS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B一定为折射光线,A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
由图可知,折射角要大于入射角,因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由玻璃进入空气,即分界面的右侧是空气。
28.(2024七下·玉环期末)2023年4月7日,时值暖春时节,以老一辈著名法学家、人民教育家高铭暄先生名字命名的“高铭暄学术馆”在浙江玉环正式落成开馆,成为文化新地标。
如图所示是小玉在参观过程中用相机记录的学术馆正面的样子。用相机拍照时,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应   二倍焦距;照相机底片上的像是   (填像的性质);小玉想拍摄范围更大的远景照,镜头、底片、学术馆三者的相对位置变化情况是:镜头远离学术馆,底片   镜头(填“靠近”或“远离”)。
【答案】大于;倒立、缩小的实像;靠近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用相机拍照时,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照相机底片上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小玉想拍摄范围更大的远景照,则需要使照相机成像变小,可将照相机的镜头远离学术馆,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则底片靠近镜头。
29.(2024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
(1)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声是由鼓面的   产生的。
(2)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答案】振动;音色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声以声波的形式传到远方。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
30.(2024七下·上城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4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将   (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
【答案】(1)100°;(2)向右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出反射角大小,再将入射角和反射角相加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
(2)光斑的位置取决于反射光线的位置,而反射光线的位置变化取决于入射点的位置变化。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5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50°+50°=100°。
(2)当液面下降时,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因此反射光斑将向右移动。
31.(2024七下·萧山月考)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
(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在上一页)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答案】介质;A;不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强调了温度和传声的介质,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和传声介质有关。
(2)通过比较振动频率来比较音调高低,振动频率越大,即相同的时间内重复次数越多,声音的音调越高;通过比较振动的幅度比较响度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用于太空测距,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用电磁波进行太空测距。【解答】(1)“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
(2)因为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如图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振动1次,A比B振动的频率快,故A的音调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32.(2024七下·临海期末)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反射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光斑B。
(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成的夹角为   ;
(2)如果水位上升,光斑B会   (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答案】106°;向上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入射角与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之和为90°,据此计算出入射角,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即可;
(2)根据水位的高度变化确定入射点的位置改变,进而确定反射光线与刻度尺交点的位置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和界面的夹角为37度,
则入射角为90°-37°=53°;
根据“反射角=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53°;
那么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成的夹角53°+53°=106°。
(2)如果水位上升,那么反射点左移,因此反射光线向左平移,那么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因而与刻度尺的交点上移。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33.在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时,我们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为了找到蜡烛A 在玻璃板后所成像的位置,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应该在玻璃板的   (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
(2)证明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B 是一个虚像的实验操作是   。
(3)当蜡烛A 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与蜡烛A 相比,大小    (填“更大”“一样”或“更小”)。
(4)实验时若将玻璃板沿竖直方向向上提起,提到高于蜡烛A 的位置,此时蜡烛A   (填“能”或“不能”)在玻璃板中成像。
(5)实验时若玻璃板未按与桌面垂直的方式放置,蜡烛A 与像B 的连线还与玻璃板垂直吗    (填“垂直”或“不垂直”)。
【答案】(1)前
(2)在看到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纸看能否成像(合理即可)
(3)一样
(4)能
(5)垂直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据此可检验像是否为虚像。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等大进行判断。
(4)反射光线进入眼睛,则能观察到像。
(5)实验时若玻璃板未按与桌面垂直的方式放置,在桌面上的蜡烛B不能与A的像重合,因为像不在桌面上。
【解答】(1)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的虚像,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应从玻璃板的前面进行观察。
(2)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只需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一张白纸或者一个光屏即可,若纸上或光屏上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则为虚像。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所以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不会发生改变。
(4)将玻璃板沿竖直方向提起,反射面仍然存在,反射光线仍能进入人的眼睛,所以A可以在玻璃板中成像。
(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玻璃板未与桌面相垂直,像不在桌面上,但像与物的连线仍与玻璃板相垂直。
34.(2025·浙江模拟)如图甲所示是小金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A、B两根蜡烛的大小和形状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小金同学按照如图甲所示测出来蜡烛和像的位置以及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后,让蜡烛以的速度在桌面上沿着平面镜向右水平直线移动,像相对于蜡烛的速度是   ;
(3)实验中,若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如图乙所示,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   (选填“亮”或“暗”);
(4)丙图为猫咪照镜子的情境,若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中间截成两半,将右边一半沿原来位置直线向右移一段距离,则左、右两半面镜子   。
A.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B.左半边镜子成完整像,右半边不成像
C.都成完整的像,但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0;亮;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于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向右移,没有改变蜡烛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所以像的位置不变。
(3)前面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光线较多,所以较亮,后面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折射光线较少,所以像较暗。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两块平面镜分别成完整的像,猫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同,可知像的位置相同。【解答】(1)A、B两根蜡烛的大小和形状应相同,当B与A的像重合时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这样便于验证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2)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始终关于平面镜对称,当以蜡烛为参照物时,像与蜡烛的位置未变,则为静止,因此速度为0cm/s。
(3)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
(4)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小猫关于镜面对称,将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右移一段距离,没有改变猫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所以像的位置相同,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四、综合题(每空,每小题各1分,共12分)
35.(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MN所成的像是,。现让平面镜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
(1)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   倍。
(2)在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______(填字母)。
A.直线
B.圆弧
C.是曲线,但不一定是圆弧
(3)由分析可知,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   倍。
【答案】(1)
(2)B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由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角,可知反射光与入射光夹角为60°.则可得出ΔASO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可求得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答题,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根据弧长的计算公式可求得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SS'长度的倍数。
【解答】(1)
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则镜面与SO的夹角为60°,为平面镜的位置,为平面镜旋转后的像,如图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为直角三角形,,;,则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倍。
(2)使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以平面镜为参照物,S以O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S运动的轨迹为圆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段圆弧即。
(3)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圆弧,半径为OS,圆心角为60°,像点运动的路程
如图,为等边三角形,,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倍。
(1)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则镜面与SO的夹角为60°,为平面镜的位置,为平面镜旋转后的像,如图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为直角三角形,,;,则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倍。
(2)使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以平面镜为参照物,S以O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S运动的轨迹为圆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段圆弧即。
(3)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圆弧,半径为OS,圆心角为60°,像点运动的路程
如图,为等边三角形,,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倍。
36.(2025·浙江会考)按要求填空。
(1)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1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一条即可)。
(2)图2画出了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请你在图上画出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大致的光路。
【答案】(1)白光由各种色光组成
(2)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解答;
(2)根据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能力的强弱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1可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单色光,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2)根据题意可知,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红光偏折最小,则它与主光轴的焦距较大;紫光偏折最大,则紫光与主光轴的焦距较小,如图所示:
(1)由图1可知,白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或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2)由图1可知,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因此图2中,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点应该在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点的右边,如图所示:
37.(2024七下·柯桥月考)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介质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可推断出声速大小可能跟   (只写一点)有关,依据是   ;
(2)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按计算);
(3)真空中声速是   。
【答案】介质的温度;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或:介质的种类; 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物质中速度不同;);272;0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表中信息可知,变量为介质和温度,可知声速与温度以及介质种类有关。
(2)听到回声,声音经过的距离是他们距山崖距离的2倍。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零。【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
(2)声音从小明这里到远处山崖的时间为,根据可得
(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真空中声速是0m/s。
38.(2024七下·义乌期末)科学家费马在1662年最早提出:光传播时总是选择用时最少的路径,称为“最短时间原理”。即光从A点到达B点所经过的路径肯定比任何其它路径所用的时间短。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总是沿着   传播的;
(2)光在反射和折射时也遵循“最短时间原理”,利用此原理可以解决很多行程问题:
①传说一位古罗马将军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将军饮马”问题:如图甲,将军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B地开会,若途中速度不变,应该怎样走才能用时最短?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原理画出将军的行走路线;   
②大自然的进化十分神奇,据说蚂蚁也掌握了最短时间原理;如图乙,在A处平地上的蚂蚁发现了B处沙地上的食物,它选择的路线恰好遵循光的折射定律(设蚂蚁在平地和沙地中均匀速且在平地上速度大),请你画出蚂蚁去搬运食物的大致路线。   
【答案】直线;;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
【解答】(1)由于光传播时总是选择用时最少的路径,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变,所以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总是沿着直线传播。
(2)①由于光在反射和折射时也遵循“最短时间原理”,所以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B地开会,可以遵循光的反射规律,所以过B点做水面的对称点Bˊ,连接ABˊ与水面交于O点,则O点为入射点,连接OB,则将军的行走路线为AOB,如下图所示:
②[3]由于蚂蚁选择的路线恰好遵循光的折射定律,蚂蚁在平地和沙地中均匀速且在平地上速度大,所以在平地上的角度大于在沙地上的角度,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则蚂蚁去搬运食物的大致路线,如下图所示:

1 / 1【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A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5·嘉兴模拟)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光路如图所示。该元件是(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反光镜
2.(2025·舟山模拟)如图,小浙在家中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墙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像,同时还观察到墙上有手和透镜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墙上烛焰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墙上手和透镜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若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变小
D.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3.探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两个拓展实验中,小科分别把一块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4.(2025·杭州模拟)如图是一款黑科技阅读设备——“博看AI 光影阅读”。它利用了激光投影和成像技术,开机后该设备将资源投影到白色粗糙的桌面上,直接在桌面上用手进行触控操作,犹如在手机上操作一样简单。下列关于此设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桌面上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C.白色桌面便于反射各种色光
D.选用粗糙的桌面是为了使光发生漫反射
5.(2021七下·诸暨月考)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眼睛 B.视网膜 C.大脑 D.视觉神经
6.(2025·金华模拟)美丽金衢,美不胜收。下列四个情境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  )
A.婺州公园的树影
B.石梁溪中美丽倒彩
C.校园树荫下光斑
D.西区大草原的彩虹
7.(2024七下·椒江期末)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8.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9.如图是人看到水中物体S所成像S'的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S发出的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B.像S'发出的光到达人眼,所以人可以看到像
C.像S'是实像
D.渔夫叉鱼时应该直接对着看到的鱼的方向叉下去
10.如图所示,一束红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α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点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点上方
C.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D.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
11.周末,小科一家到瓯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如图所示),此时地面留下了他的影子。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妈妈摄“影”————光的反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直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小科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
12.(2023七下·东阳期末)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眼球内能够形成视觉
B.鼻腔上端黏膜有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
C.舌能够辨别酸、甜、苦、咸
D.皮肤能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13.(2025·金华模拟)如图是小科旅游时拍摄的大桥美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河面上桥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河面上桥的倒影和桥是等大的
C.桥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
D.拍摄时手机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实像
14.(2025·温州模拟)福甘看到弟弟的水弹珠洒落在地上时,阳关照射下每个弹珠下方都有亮亮的光斑,这是因为阳光经过弹珠时()
A.发生折射 B.发生反射 C.发生色散 D.沿直线传播
15.(2025·浙江模拟)生活现象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墙上手影
B.水面“倒影”
C.海市蜃楼
D.铅笔“折断”
16.(2022·杭州)下列所成的像为实像的是(  )
A.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B.山在水中的倒影
C.邮票经放大镜成的正立放大的像
D.太阳经过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圆形光斑
17.(2023·杭州)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
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
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
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23·宁波)节日期间,宁波三江口上演了主题灯光秀。光与“影”交相辉映,营造出幸福祥和的节日气氛,如图所示。大楼的彩灯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因为光射到江面发生了(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19.(2024七下·临平期中)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表示折射光线的是(  )
A.AO B.OB C.OC D.ON
20.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见下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距/厘米 10 15 20 30
像距/厘米 40 30 20 15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1.显微镜的镜头可以看作一块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物镜)和一块焦距较大的凸透镜(目镜)组成。其成像原理如图所示,其中AB 表示待观测的标本,F1为物镜的焦点,F2为目镜的焦点, 为最终观察到的物像。
(1)隔离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研究方法,可分为整体隔离和局部隔离。请使用局部隔离的观察方法找出图中物体AB反射的光经过物镜后所成像的特点:   。
(2)眼睛透过目镜能看到A1B1所成的像A2B2。下列与其成像原理一致的是____。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22.小明用手机给一盆花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填“凸”或“凹”)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2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向水中,其中折射角是∠   (填数字);游泳池里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了   引起的。
24.(2025·定海模拟)如图所示,这是一架望远镜的示意图。小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这样的望远镜,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像的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像。
25.(2025八上·宁波期末)如图1所示的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下同)。如图2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乙两种声音的   不同,甲、丙两种声音的   不同。
26.(2024七下·长兴期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摄取外界的五个感觉中(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83%。
(1)四幅图中,与盲人在行走时通过盲杖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相同的是   。
(2)吃西瓜时觉得甜,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尤其对    物质特别敏感。
(3)闻花香时间长了,就没有原来那么香了,其原因是人的嗅觉中枢   。
(4)声音经过外耳道进入中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人的.   。
27.(2024七下·柯桥月考)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界面RS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图中的入射光线是   ;反射角大小是   ;折射光线在   (填“玻璃”或“空气”)中。
28.(2024七下·玉环期末)2023年4月7日,时值暖春时节,以老一辈著名法学家、人民教育家高铭暄先生名字命名的“高铭暄学术馆”在浙江玉环正式落成开馆,成为文化新地标。
如图所示是小玉在参观过程中用相机记录的学术馆正面的样子。用相机拍照时,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应   二倍焦距;照相机底片上的像是   (填像的性质);小玉想拍摄范围更大的远景照,镜头、底片、学术馆三者的相对位置变化情况是:镜头远离学术馆,底片   镜头(填“靠近”或“远离”)。
29.(2024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
(1)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声是由鼓面的   产生的。
(2)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30.(2024七下·上城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4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将   (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
31.(2024七下·萧山月考)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
(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在上一页)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32.(2024七下·临海期末)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反射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光斑B。
(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成的夹角为   ;
(2)如果水位上升,光斑B会   (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33.在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时,我们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为了找到蜡烛A 在玻璃板后所成像的位置,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应该在玻璃板的   (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
(2)证明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B 是一个虚像的实验操作是   。
(3)当蜡烛A 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与蜡烛A 相比,大小    (填“更大”“一样”或“更小”)。
(4)实验时若将玻璃板沿竖直方向向上提起,提到高于蜡烛A 的位置,此时蜡烛A   (填“能”或“不能”)在玻璃板中成像。
(5)实验时若玻璃板未按与桌面垂直的方式放置,蜡烛A 与像B 的连线还与玻璃板垂直吗    (填“垂直”或“不垂直”)。
34.(2025·浙江模拟)如图甲所示是小金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A、B两根蜡烛的大小和形状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小金同学按照如图甲所示测出来蜡烛和像的位置以及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后,让蜡烛以的速度在桌面上沿着平面镜向右水平直线移动,像相对于蜡烛的速度是   ;
(3)实验中,若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如图乙所示,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   (选填“亮”或“暗”);
(4)丙图为猫咪照镜子的情境,若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中间截成两半,将右边一半沿原来位置直线向右移一段距离,则左、右两半面镜子   。
A.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B.左半边镜子成完整像,右半边不成像
C.都成完整的像,但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四、综合题(每空,每小题各1分,共12分)
35.(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MN所成的像是,。现让平面镜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
(1)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   倍。
(2)在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______(填字母)。
A.直线
B.圆弧
C.是曲线,但不一定是圆弧
(3)由分析可知,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   倍。
36.(2025·浙江会考)按要求填空。
(1)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1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一条即可)。
(2)图2画出了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请你在图上画出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大致的光路。
37.(2024七下·柯桥月考)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介质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可推断出声速大小可能跟   (只写一点)有关,依据是   ;
(2)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按计算);
(3)真空中声速是   。
38.(2024七下·义乌期末)科学家费马在1662年最早提出:光传播时总是选择用时最少的路径,称为“最短时间原理”。即光从A点到达B点所经过的路径肯定比任何其它路径所用的时间短。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总是沿着   传播的;
(2)光在反射和折射时也遵循“最短时间原理”,利用此原理可以解决很多行程问题:
①传说一位古罗马将军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将军饮马”问题:如图甲,将军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B地开会,若途中速度不变,应该怎样走才能用时最短?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原理画出将军的行走路线;   
②大自然的进化十分神奇,据说蚂蚁也掌握了最短时间原理;如图乙,在A处平地上的蚂蚁发现了B处沙地上的食物,它选择的路线恰好遵循光的折射定律(设蚂蚁在平地和沙地中均匀速且在平地上速度大),请你画出蚂蚁去搬运食物的大致路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凸透镜是指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是指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确定透镜的类型。
【解答】如图,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使得光线变会聚,所以,这个光学元件具有使得光线会聚的作用,那这个光学元件是凸透镜,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靠近光源,影子越长;
(4)凸透镜成实像时,若蜡烛、光屏的位置不变,改变凸透镜的位置,光屏上能两次成像。
【解答】 A、墙上烛焰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手和透镜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若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手和透镜的影子变大,故C错误;
D、图中,蜡烛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u>2f,若蜡烛不动,透镜靠近蜡烛,在f<u<2f还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能再次呈现清晰的烛焰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可知甲中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蜡烛的像;图乙中蜡烛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可知图乙中也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实像才能呈现在光屏上,可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可以反射各种色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桌面粗糙,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
【解答】鹰的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大特定区域,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了视觉,因此老鹰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倒影是与物体等大的、正立的虚像。
【解答】A、树影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
C、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彩虹形成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A.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判断;
B.根据图片分析三棱镜对光线偏折能力的强弱即可;
CD.红光以外为红外线,紫光以外为紫外线,结合二者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即太阳光为复色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故B错误符合题意;
C.①区域在红光以外,应该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②区域在紫光以外,应该是紫外线,肉眼看不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 AB.当物体在甲区域内时,u>2f,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A正确,B错误;
C.当物体在乙区域内时,2f>u>f,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故C错误;
D.当物体在丙区域内时,u<f,在凸透镜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会看到放大、正立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故D正确。
故选AD。
9.【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水中物体S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射入人的眼睛后,我们沿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方向看过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虚像。由于物体在像的下方,因此渔夫叉鱼时应该向看到鱼的下方叉下去,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 不同色光经透镜或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七种色光中,红光偏折能力最弱,紫光偏折能力最强。
【解答】 不同色光经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紫光的偏折能力比红光要强;
AB、在本实验中,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则紫光偏折能力强,其光斑会在a的下方,故AB错误;
CD、如果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会落在a点更偏下的位置,相反,如果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则向上移动,仍可落在a点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各个现象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 A.妈妈的摄“影”,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树木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水中的鱼“影”,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即鱼“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小科的身“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体能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人体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接收到的刺激通过神经传输,最后在大脑处形成各种感觉。
【解答】A、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人的眼睛是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改变焦距获得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并同时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故A错误。
B、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故B正确。
C、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等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故C正确。
D、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力觉、热觉、冷觉等。故D正确。
故答案为 :A。
13.【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BC、河面上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等大,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原理是
光的反射,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照相机是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分析题目描述的现象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眼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弹珠,再从玻璃弹珠射入空气,从而发生两次折射,进而在地面上留下光斑,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5.【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面的不同,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面镜成像属于镜面反射。
【解答】A、墙上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时,手阻挡光线在墙面形成的阴影,并非光的反射,所以 A 不符合题意;
B、水面“倒影”是物体发出的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所以 B 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由于大气不均匀,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导致远处物体的像被“扭曲”呈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所以 C 不符合题意;
D、铅笔 “折断” 是铅笔插入水中时,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使视觉上铅笔在水面处“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所以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 B。
16.【答案】D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成像原理和特点判断。
【解答】A.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不合题意;
B.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合题意;
C.邮票经放大镜成的正立放大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不合题意;
D.太阳经过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硬币反射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被杯子的侧壁挡住,没有到达眼睛,故①错误,②正确;
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面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硬币的虚像,故③错误,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18.【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大楼的彩灯在水中形成“倒影”,其实是平面镜成像,而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彩灯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于是在水面内形成正立的虚像,这就是倒影。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9.【答案】C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反射定律分析判断。
【解答】 光发生折射时,会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由图可知,AO为入射光线,AO在空气中;OC在水中,为折射光线。
故选C。
20.【答案】A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1.【答案】(1)倒立放大的实像
(2)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幻灯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1)由图可知,反射光线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由图可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A。
22.【答案】后;凸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实像与虚像;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3.【答案】3;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学中的两个基本现象。光的反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介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二种介质,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改变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解答】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向水中,其中折射角是∠3(填数字),折射角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游泳池里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引起的。光从一种介质中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光线会发生偏折;
故答案为:3;折射
24.【答案】照相机;虚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物镜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25.【答案】响度;音色;音调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通过观察波形图中声波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和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可比较它们的音调和响度。通过观察波形的特点可辨别音色
【解答】 由图可知,显示的是40dB,dB是响度的单位,所以用来呈现声音的响度大小;
由图可知,甲、乙两种声音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甲、丙两种声音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同时波形特点相同,音色相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6.【答案】(1)摸东西
(2)液态
(3)易适应(具有适应性)
(4)大脑皮层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中形成。人体的感觉主要有听觉,视觉,触觉等。
【解答】(1)对于盲人在行走时通过盲杖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主要依赖于触觉。触觉是皮肤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感觉,盲杖通过接触地面,将地面的信息通过触觉传递给盲人,帮助他们感知环境。在给出的四幅图中,摸东西这一行为也是通过触觉来获取信息,因此与盲杖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同。
(2)吃西瓜时觉得甜,这是因为味觉细胞对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产生了反应。味觉细胞对不同的化学物质有不同的敏感度,其中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因此,当吃西瓜时,西瓜中的糖分刺激了味觉细胞,产生了甜的感觉。
(3)对于闻花香时间长了,就没有原来那么香了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嗅觉中枢的疲劳,具有适应性 。嗅觉中枢是大脑处理嗅觉信息的部分,当长时间接受同一种气味刺激时,嗅觉中枢的兴奋性会降低,导致对气味的感知减弱。这就像长时间听音乐后,耳朵可能会感到疲劳,对音乐的感受也会减弱。
(4)声音在人体内的传播和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声音首先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然后经过中耳的传导,到达内耳的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够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随后被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在人的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27.【答案】AO;30o;空气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反射角。【解答】由图可知
所以
而∠COP与∠AOP时相等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PQ为法线,RS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B一定为折射光线,A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
由图可知,折射角要大于入射角,因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由玻璃进入空气,即分界面的右侧是空气。
28.【答案】大于;倒立、缩小的实像;靠近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用相机拍照时,镜头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照相机底片上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小玉想拍摄范围更大的远景照,则需要使照相机成像变小,可将照相机的镜头远离学术馆,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则底片靠近镜头。
29.【答案】振动;音色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声以声波的形式传到远方。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
30.【答案】(1)100°;(2)向右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出反射角大小,再将入射角和反射角相加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
(2)光斑的位置取决于反射光线的位置,而反射光线的位置变化取决于入射点的位置变化。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5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50°+50°=100°。
(2)当液面下降时,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因此反射光斑将向右移动。
31.【答案】介质;A;不能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强调了温度和传声的介质,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和传声介质有关。
(2)通过比较振动频率来比较音调高低,振动频率越大,即相同的时间内重复次数越多,声音的音调越高;通过比较振动的幅度比较响度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用于太空测距,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用电磁波进行太空测距。【解答】(1)“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
(2)因为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如图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振动1次,A比B振动的频率快,故A的音调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32.【答案】106°;向上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入射角与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之和为90°,据此计算出入射角,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即可;
(2)根据水位的高度变化确定入射点的位置改变,进而确定反射光线与刻度尺交点的位置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入射光线和界面的夹角为37度,
则入射角为90°-37°=53°;
根据“反射角=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53°;
那么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成的夹角53°+53°=106°。
(2)如果水位上升,那么反射点左移,因此反射光线向左平移,那么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因而与刻度尺的交点上移。
33.【答案】(1)前
(2)在看到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纸看能否成像(合理即可)
(3)一样
(4)能
(5)垂直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据此可检验像是否为虚像。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等大进行判断。
(4)反射光线进入眼睛,则能观察到像。
(5)实验时若玻璃板未按与桌面垂直的方式放置,在桌面上的蜡烛B不能与A的像重合,因为像不在桌面上。
【解答】(1)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的虚像,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应从玻璃板的前面进行观察。
(2)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只需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一张白纸或者一个光屏即可,若纸上或光屏上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则为虚像。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所以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不会发生改变。
(4)将玻璃板沿竖直方向提起,反射面仍然存在,反射光线仍能进入人的眼睛,所以A可以在玻璃板中成像。
(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玻璃板未与桌面相垂直,像不在桌面上,但像与物的连线仍与玻璃板相垂直。
34.【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0;亮;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于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蜡烛向右移,没有改变蜡烛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所以像的位置不变。
(3)前面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光线较多,所以较亮,后面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折射光线较少,所以像较暗。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两块平面镜分别成完整的像,猫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同,可知像的位置相同。【解答】(1)A、B两根蜡烛的大小和形状应相同,当B与A的像重合时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这样便于验证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2)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始终关于平面镜对称,当以蜡烛为参照物时,像与蜡烛的位置未变,则为静止,因此速度为0cm/s。
(3)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
(4)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小猫关于镜面对称,将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右移一段距离,没有改变猫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所以像的位置相同,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5.【答案】(1)
(2)B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由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角,可知反射光与入射光夹角为60°.则可得出ΔASO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可求得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答题,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根据弧长的计算公式可求得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SS'长度的倍数。
【解答】(1)
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则镜面与SO的夹角为60°,为平面镜的位置,为平面镜旋转后的像,如图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为直角三角形,,;,则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倍。
(2)使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以平面镜为参照物,S以O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S运动的轨迹为圆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段圆弧即。
(3)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圆弧,半径为OS,圆心角为60°,像点运动的路程
如图,为等边三角形,,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倍。
(1)把平面镜绕通过O点并垂直纸面的轴转过30°,则镜面与SO的夹角为60°,为平面镜的位置,为平面镜旋转后的像,如图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为直角三角形,,;,则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倍。
(2)使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以平面镜为参照物,S以O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S运动的轨迹为圆弧,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S的像的运动轨迹也是一段圆弧即。
(3)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圆弧,半径为OS,圆心角为60°,像点运动的路程
如图,为等边三角形,,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长度的倍。
36.【答案】(1)白光由各种色光组成
(2)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色散现象的本质解答;
(2)根据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能力的强弱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1可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单色光,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2)根据题意可知,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红光偏折最小,则它与主光轴的焦距较大;紫光偏折最大,则紫光与主光轴的焦距较小,如图所示:
(1)由图1可知,白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或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2)由图1可知,白光经过玻璃棱镜后,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因此图2中,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点应该在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会聚点的右边,如图所示:
37.【答案】介质的温度;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或:介质的种类; 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物质中速度不同;);272;0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表中信息可知,变量为介质和温度,可知声速与温度以及介质种类有关。
(2)听到回声,声音经过的距离是他们距山崖距离的2倍。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零。【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
(2)声音从小明这里到远处山崖的时间为,根据可得
(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真空中声速是0m/s。
38.【答案】直线;;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
【解答】(1)由于光传播时总是选择用时最少的路径,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变,所以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总是沿着直线传播。
(2)①由于光在反射和折射时也遵循“最短时间原理”,所以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B地开会,可以遵循光的反射规律,所以过B点做水面的对称点Bˊ,连接ABˊ与水面交于O点,则O点为入射点,连接OB,则将军的行走路线为AOB,如下图所示:
②[3]由于蚂蚁选择的路线恰好遵循光的折射定律,蚂蚁在平地和沙地中均匀速且在平地上速度大,所以在平地上的角度大于在沙地上的角度,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则蚂蚁去搬运食物的大致路线,如下图所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