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C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5八下·慈溪期末)如图所示是宁波网红景点的照片,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红杉林的倒影B.日湖中的锦鲤C.广场里的灯光秀D.天封塔下的树影【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的虚像。【解答】A、红杉林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正确;B、湖中的锦鲤,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C、灯光秀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D、树影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故答案为:A。2.(2025八下·慈溪期末)小科采用如图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大的B.所成的像可在光屏上承接C.实验环境的亮暗对实验没有影响D.可将白纸替换为带有刻度的纸张,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解答】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小的,否则两个面都成像,会干扰实验,故A错误;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故B错误;C、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更大,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C错误;D、有刻度的纸张便于读出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用于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故D正确。故答案为:D。3.(2025八下·慈溪期末)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达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A.把罩内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 D.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比较声音的变化和鼓面上纸屑的跳动情况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解答】A、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A错误;B、细管不断被减短,空气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探究的是音调与振动频率的有关,故B错误;C、探究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可用于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正确。故答案为:D。4.(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3.3 皮肤感觉)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B.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C.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答案】D【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解答】体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故选D。5.(2025八下·鄞州期末)2月24 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答案】C【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AB、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感冒时敏感度下降是由于鼻黏膜肿胀导致气味分子无法有效接触嗅细胞,属于传导障碍而非嗅觉功能丧失,故C错误,符合题意;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持续刺激导致神经敏感性降低的生理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6.(2025八下·慈溪月考)如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B.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C.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D.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答案】D【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 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性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就是触觉。【解答】 A.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故A正确不合题意;B.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故B正确不合题意;C.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故C正确不合题意;D.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所以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2025八下·慈溪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消晰的像,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这个消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C.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D.将蜡烛移动到40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A.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判断成像的特点;B.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C.物距成像的特点,根据物距的范围确定焦距的大小;D.根据焦距的大小,由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进行判断。【解答】 A.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B.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物距减小,像距将变大,像也变大,所以应向右移动光屏,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由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u=50cm-15cm=35cm,v=70cm-50cm=20cm,可知35cm>2f,f<20cm<2f,解得:10cm<f<17.5cm;而u+v>4f,即35cm+20cm>4f,解得:f<13.75cm,综上所述,10cm<f<13.5cm,故C错误符合题意;D.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物距等于50cm-40cm=10cm,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8.(2025八下·慈溪月考)向右匀速行驶的动车桌面上有杯水,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动车减速时( )A.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 B.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C.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D.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根据图示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判断入射角的大小变化;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得出折射角的大小变化。【解答】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由下图可观察得入射角变大,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则折射角也变大。故选C。9.(2025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的几个光学现象和应用,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图甲:海市蜃楼现象B.图乙:平静的水面映出“倒影”C.图丙: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D.图丁:墙上映出手影【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 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 A.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D.墙上映出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2025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S'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源位置不动,如果把此时的40°角增大为50°,光斑A将向右移动B.当水面升高时,反射角将变大C.当水面升高时,光斑A将向右移动D.当水面升高时,S到水面的距离变小【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 A.光源位置不动,如果把此时的40°角增大为50°,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则此时的入射角会变小,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光斑A将向左移动,故A错误;B.因为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当水面升高时,再次的水面是平行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故反射角不变,故B错误;C.当液面升高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故光屏上的光斑A向左移动到A'位置。如图所示:D.当水面升高时,物体S到水面的距离小了,所以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小了,故D正确。故选D。11.(2025八下·慈溪月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D【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解答】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A错误;B.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吸音材料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D。12.(2025八下·江北期末)如图所示是科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光学指纹锁模型。当手指按压在指纹采集面上,指纹经凸透镜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识别系统比对成功后开锁。下列关于指纹锁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B.和小孔成像原理一样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u>v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v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u<v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 当手指按压在指纹采集面上,指纹经凸透镜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识别系统比对成功后开锁,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13.(2025八下·江北期末)小科骑车去四明山游玩,途中经过一段盘山公路时,通过观察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来判断对面是否有车辆驶过。如图所示,广角镜涉及到的原理是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解答】 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一般是凸面镜。凸面镜属于反射镜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光的反射,将光线反射到我们的眼中,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原本视野之外的物体。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4.(2025八下·江北期末)下列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A. B.C. D.【答案】A【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判断。【解答】 A.光线斜射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光由空气斜射入中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正确;B.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应该大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了。故B错误;C.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图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线箭头标错了,故C错误;D.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图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线箭头标错了,故D错误。故选A。15.(2025八下·宁波期中)小明身高为1.5m.站立在平面镜前2m处,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秒后,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1.5m,像变大 B.2m,像变小C.3.6m,像不变 D.4.4m, 像不变【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m,则相距像与他之间的距离为2m×2=4m;由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2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可得,他远离平面镜的距离为s=0.1m/s×2s=0.2m,此时他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0.2m+2m=2.2m,所以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2m;此时他的像到他的距离为2.2m+2.2m=4.4m;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故答案为:D。16.(2025八下·宁海期末)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是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它利用凹面镜的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B.图乙是小孔成像,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是虚像C.图丙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成的是一个倒立、等大的像D.图丁是海市蜃楼的景象,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答案】D【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解答】A、图甲是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它利用凸面镜的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故A错误;B、图乙是小孔成像,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可知是实像,故B错误;C、倒影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正确的图像为,故C错误;D、海市蜃楼的原理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故D正确。故答案为:D。17.(2025八下·宁海期末)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听觉毛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感光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角膜C.耳蜗、视网膜 D.听小骨、脉络膜【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蜗属于内耳;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解答】听觉细胞位于耳蜗中,感受外界的刺激,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上。故答案为:C。18.(2025·温州模拟)将带有F字样的光源放在装有水的鱼缸前,调整F光源和鱼缸的位置,在墙壁上得到了缩小的实像,则F光源、 鱼缸、墙壁三者的位置可能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墙壁上得到了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即物距大于像距且物与像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故答案为:B。19.(2024八下·慈溪月考)下列是观察空中月亮在湖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湖水表面相当于平面镜,天空的月亮发出的光经湖面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于是我们看到月亮在湖水中成的虚像,也就是“倒影”,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0.(2025八下·宁波竞赛)下图所示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C. D.【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B.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判断;C.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判断;D.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判断。【解答】A.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虚像,应该用虚线表示,故A正确;B.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故B错误;C.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C错误;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21.(2025八下·宁波期中)下课铃响了,你直奔食堂.进入食堂你看到了有序的队列,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餐盘的温热:(1)你能够看到有序的队列,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2)鼓膜;耳蜗【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图示分别表示眼和耳结构示意图,图中的1睫状体,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半规管,9耳蜗,10听小骨,11鼓膜,12咽鼓管,结合题意回答问题。【解答】(1)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7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2)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11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9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22.(2025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到 (选填“潮湿的沥青路面”或“干燥的沥青路面”)更暗。【答案】镜面反射;潮湿的沥青路面【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析】【分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光在不同表面上反射的两种主要方式:镜面反射:光线在光滑表面(如镜子、玻璃或金属)上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光线平行且方向一致,形成清晰的光束。 漫反射:光线在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散射,失去方向性,导致反射光线不集中,适用于日常物体如纸张和墙壁。 这两种反射现象的特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光的性质。【解答】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镜面反射;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到潮湿的沥青路面更暗。因为潮湿的路面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全部反射到一个方向;其他的方向看过去都是黑暗的;故答案为:镜面反射;潮湿的沥青路面23.(2025八下·宁波竞赛)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相距5m。小敏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方式检查,她应距平面镜 m,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 (选填“实”或“虚”)像,若将视力表向左移动0.5m,则小敏在平面镜里看到视力表的像大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2.2;虚;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解答】 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8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与平面镜距离也为2.8m。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为满足检测要求,被检查者应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5m-2.8m=2.2m; 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虚像。若将视力表向左移动0.5m,则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则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但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小敏在平面镜里看到视力表的像大小不变。24.(2025八下·鄞州期末)2025年6月6日是我国第30个“爱眼日”,青少年要珍视眼睛,守护健康视力。(1)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 (填结构名称)的凸度会变化。(2)小宁是一个近视患者,他的视力缺陷能用图 (填“甲”或“乙”)来解释。(3)小宁妈妈为他配了“角膜塑形镜” (俗称“OK镜”),它能通过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那么,矫正后的眼角膜应是图丙中的 (填字母)形态。【答案】(1)晶状体(2)乙(3)B【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晶状体的凸度改变,焦距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像距,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2)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才看不清物体的。(3)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解答】(1)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整,从而使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可知图乙可以解释近视患者的视力缺陷。(3)矫正后像会向右移至视网膜,说明具有发散功能,形状与凹透镜,即图中的B。25.(2025八下·余姚期末)小余在进行“凸透镜”学习时,尝试画出了平行光经过两个凸透镜的光路图。(1)据图可知,凸透镜1的焦距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2的焦距,凸透镜2对光具有 作用。(2)若撤去凸透镜2,将凸透镜1固定在20cm处,在光具座0cm的位置放上一个“F”字光源,在凸透镜右侧放上一个光屏,调节“F”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光屏可在20~120cm 之间任意移动,光屏上是否能出现清晰的像 若能,请写出像的性质;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等于;会聚(2)不能,因为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以无法在光屏上出现实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该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2)虚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解答】(1)由图可知,凸透镜1和2的焦距均为30cm,可知两个凸透镜的焦距相等。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可知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2)将凸透镜1固定在20cm处,在光具座0cm的位置放上一个“F”字光源,此时物距为20cm,小于凸透镜的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可知在光屏上不能出现清晰的像。26.(2025八下·浙江期中)请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是人类首次拍到猩猩使用工具捕猎的情景。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 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 (填“深”或“浅”)。(2)图乙是光线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O点是入射点,介质是空气和玻璃。折射角的度数为 ,反射角的度数为 。【答案】(1)折射;浅(2)60°;35°【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折射定律由荷兰数学家斯涅尔发现,是在光的折射现象中,确定折射光线方向的定律。(1)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界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2)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别在法线的两侧;(3)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i'的正弦的比值,对折射率一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光从光速大的介质进入光速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从光速小的介质进入光速大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基本原理,描述了光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规律。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解答】(1)图甲是人类首次拍到猩猩使用工具捕猎的情景。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偏折的形式,这主要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浅。(2)折射角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60℃,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所以为35°;故答案为:(1)折射;浅(2)60°;35°27.(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卢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超声波;1.7;信息【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超声波指频率高于20000Hz;根据s=vt计算路程;声音能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 (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故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传递信息来工作的;(2)由题知,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又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所以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s=vt=340m/s×0.005s=1.7m;(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8.(2025八下·宁波期中)老杨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音叉振动导致小球振动,同时音叉发出声音,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小球的振动,现象更明显。【解答】(1)音叉振动产生声音,旁边的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乒乓球可以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更易观察。29.(2025八下·海曙开学考)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柱体,横截面如图甲所示,圆弧形玻璃实质上是一个 (选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以便于读数,其成像原理与 的成像原理相同(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如图乙体温计的示数是 ℃。【答案】凸透镜;放大镜;37.5【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透镜的识别及特点: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面镜是反射面为凸面的面镜,对光线有发散反射作用;凹面镜是反射面为凹面的面镜,对光线有会聚反射作用 。体温计的圆弧形玻璃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体温计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来便于读数,成像原理和放大镜相同。(3)体温计的读数: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 ℃,读数时要看清液柱末端对应的刻度值。【解答】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柱体,圆弧形玻璃实质上是一个凸透镜便于读数,成正立放大的像,成像原理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由图可知,体温计分度值是0.1℃,液柱液面在 37.5℃位置,故读数为37.5℃。30.(2025八下·海曙开学考)下列是一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①日食和月食;②水中倒影;③小孔成像;④斜放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弯折;⑤黑板“反光”;⑥立竿见影;⑦镜花水月;⑧海市蜃楼;⑨坐井观天;⑩汽车观后镜。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答案】①③⑥⑨;②⑤⑦⑩;④⑧【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的传播有三种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等。【解答】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和影子的形成等;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等。因此①日食和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②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③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④斜放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弯折是光的折射形成的;⑤黑板反光是镜面反射,是反射现象;⑥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⑦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形成的;⑧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⑨坐井观天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看到范围较小的;⑩汽车观后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扩大视野的。综上分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①③⑥⑨;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②⑤⑦⑩;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④⑧。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31.(2025八下·慈溪期末)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装置中明显需要调整的器材是 。(2)调整后,学习小组进行了4次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实验序号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cm 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cm 烛焰像的大小与烛焰大小的比值1 30 20 0.72 24 24 13 18 36 24 15 60 4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②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36cm 时,调节光屏使之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cm,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答案】(1)凸透镜(2)12;18【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将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根据成等大像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大小。【解答】(1)由图可知,凸透镜的位置过低,其中心未与光屏的中心以及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①由实验2的数据可知,此时像与物等大,且物距等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像距等于36cm时,物距等于18cm,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当物距等于32cm时,像距等于18cm。32.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次数 1 2 3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大焦距/ cm 8.0 4.0(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 cm。(2)由表中的1、2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得出结论:对同一凸透镜, 光入射时焦距小些。(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16.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由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答案】(1)10(2)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蓝(4)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焦点和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按刻度尺读数即可;(2)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2次实验所用凸透镜的材料相同,凸起程度大的焦距小;(3)由图乙可知,红光比蓝光偏折能力的强弱,可以判断对同一凸透镜入射时焦距的大小。(4)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解答】 :(1)由图甲读数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40cm-30cm=10.0cm;(2)观察表中数据,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由图乙可知,红光比蓝光偏折能力弱,所以对同一凸透镜,红光入射时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4) 若不是由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33.(2025八下·慈溪期中)小明喜欢吹笛子,他发现按住不同的孔时,笛子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学习了声现象的相关知识后,小明意识到声音与空气柱的振动有关,他和其他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猜想1: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长度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明和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吸管、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大家选择5根吸管,堵住其中的一端对着另一端吹气,用示波器记录声音的频率。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吸管的长度和横截面就相当于空气柱的长度和横截面)。实验吸管 吸管长度/cm 吸管横截面积 S/mm2 频率 f/ Hz1 10 5 35002 15 5 31463 10 8 33304.. 10 10 31125 20 5 2693【交流分析】(1)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1、3、4的数据,可知空气柱 相同时,空气柱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低。(2)为了验证猜想2,应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为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长度(2)1 、 2 、 5;空气柱横截面积相同时,空气柱的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音调的影响因素包括:振动频率: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发声体的材质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发声体会影响音调的高低。 发声体的长度和张紧程度:例如,琴弦的长度和张紧程度会影响音调。 振幅:虽然振幅主要影响响度,但也会间接影响音调的感知。 声音源的距离:声音源离听者的距离也会对音调产生影响。【解答】(1) 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1、3、4的数据,可知空气柱长度相同时,空气柱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低。(2) 为了验证猜想2,应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为1 、 2 、 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柱横截面积相同时,空气柱的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故答案为:(1)长度;(2)1/2/5;空气柱横截面积相同时,空气柱的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四、综合题(每空1分,共10分)34.(2025八下·慈溪期末)现代汽车广泛利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 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如图,汽车利用倒车雷达发射声波,经过 0.01s 后收到回波。如果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汽车此时离障碍物多远 【答案】反射;1.7m【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路程等于速度与时间点的乘积进行计算,注意要将所得距离除以2,因为计算所得的声音经过的距离为车和障碍物之间距离的两倍。【解答】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可利用反射回来的声波定位方位和时间。汽车此时离障碍物的距离:。35.(2024七下·北仑期末)如图所示,一束紫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光屏A点处呈现一个紫色光斑,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均不变。(1)若将紫光改成红光,则红色光斑位于A点的 (选填“原位置”、“上方”或“下方”)。(2)若将紫光改成白光,则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是光的 现象。【答案】下方;色散【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紫光和红光是单色光,紫光偏折能力大于红光,白光是复色光,会发生色散现象。据此来分析回答。【解答】(1)根据光的色散实验可知,对紫光偏折能力最强,对红光偏折能力最弱,将紫光改成红光,则红色光斑位于A点的下方。(2)当白光经过三镜后,在光屏上从上到下会分解成红、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36.(2024七下·拱墅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1)放大橡皮膜的微小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乒乓球并未弹起,也听不到声音【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乒乓球的振动幅度比橡皮膜要大得多,可以间接说明橡皮膜在振动;(2)根据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答】(1)在实验中,橡皮膜的振动幅度很小,不易观察,但是与之接触的乒乓球振幅很大,因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1)橡皮膜的振动不易观察,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37.(2024七下·德清期末)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人体头顶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1)人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2)在月球上不能使用这种身高测量仪,因为 ;(3)已知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越长,精确度越高;若想提高测量精确度,应 (选填“伸长”或“缩短”)竖杆的长度;(4)已知感应器与测高台的距离为2.5米,此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米/秒,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秒,请计算该同学的身高 。【答案】不能;月球表面为真空,超声波无法传播;伸长;1.65米【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人类的听觉范围20~20000Hz,将超声波的频率与之比较即可;(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当人的升高一定时,竖杆的长度越大,则超声波到人传播距离越大,则传播时间越长;(4)根据s=vt计算出超声波传播的距离,它的一半就是人的头顶到杆顶的距离,最后用2.5m减去它得到人的身高。【解答】(1)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超出人类的听觉范围,所以人不能听到超声波。(2)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超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在月球上不能使用超声波身高测量仪。(3)伸长竖杆的长度,可以增加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使测量更精确。(4)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 3秒,则超声波传播距离;该同学的身高。1 / 1【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C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5八下·慈溪期末)如图所示是宁波网红景点的照片,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红杉林的倒影B.日湖中的锦鲤C.广场里的灯光秀D.天封塔下的树影2.(2025八下·慈溪期末)小科采用如图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大的B.所成的像可在光屏上承接C.实验环境的亮暗对实验没有影响D.可将白纸替换为带有刻度的纸张,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3.(2025八下·慈溪期末)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达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A.把罩内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 D.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比较声音的变化和鼓面上纸屑的跳动情况A.A B.B C.C D.D4.(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训练:3.3 皮肤感觉)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B.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C.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5.(2025八下·鄞州期末)2月24 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6.(2025八下·慈溪月考)如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B.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C.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D.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7.(2025八下·慈溪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消晰的像,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这个消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C.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D.将蜡烛移动到40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8.(2025八下·慈溪月考)向右匀速行驶的动车桌面上有杯水,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动车减速时( )A.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 B.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C.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D.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9.(2025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的几个光学现象和应用,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图甲:海市蜃楼现象B.图乙:平静的水面映出“倒影”C.图丙: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D.图丁:墙上映出手影10.(2025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S'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源位置不动,如果把此时的40°角增大为50°,光斑A将向右移动B.当水面升高时,反射角将变大C.当水面升高时,光斑A将向右移动D.当水面升高时,S到水面的距离变小11.(2025八下·慈溪月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12.(2025八下·江北期末)如图所示是科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光学指纹锁模型。当手指按压在指纹采集面上,指纹经凸透镜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识别系统比对成功后开锁。下列关于指纹锁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B.和小孔成像原理一样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成倒立缩小的实像13.(2025八下·江北期末)小科骑车去四明山游玩,途中经过一段盘山公路时,通过观察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来判断对面是否有车辆驶过。如图所示,广角镜涉及到的原理是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14.(2025八下·江北期末)下列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A. B.C. D.15.(2025八下·宁波期中)小明身高为1.5m.站立在平面镜前2m处,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秒后,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1.5m,像变大 B.2m,像变小C.3.6m,像不变 D.4.4m, 像不变16.(2025八下·宁海期末)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是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它利用凹面镜的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B.图乙是小孔成像,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是虚像C.图丙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成的是一个倒立、等大的像D.图丁是海市蜃楼的景象,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17.(2025八下·宁海期末)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如图所示的“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听觉毛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感光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角膜C.耳蜗、视网膜 D.听小骨、脉络膜18.(2025·温州模拟)将带有F字样的光源放在装有水的鱼缸前,调整F光源和鱼缸的位置,在墙壁上得到了缩小的实像,则F光源、 鱼缸、墙壁三者的位置可能是( )A. B.C. D.19.(2024八下·慈溪月考)下列是观察空中月亮在湖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C. D.20.(2025八下·宁波竞赛)下图所示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C. 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21.(2025八下·宁波期中)下课铃响了,你直奔食堂.进入食堂你看到了有序的队列,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餐盘的温热:(1)你能够看到有序的队列,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22.(2025八下·浙江期中)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到 (选填“潮湿的沥青路面”或“干燥的沥青路面”)更暗。23.(2025八下·宁波竞赛)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相距5m。小敏在学校医务室检查视力,由于空间有限,用如图方式检查,她应距平面镜 m,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 (选填“实”或“虚”)像,若将视力表向左移动0.5m,则小敏在平面镜里看到视力表的像大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4.(2025八下·鄞州期末)2025年6月6日是我国第30个“爱眼日”,青少年要珍视眼睛,守护健康视力。(1)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 (填结构名称)的凸度会变化。(2)小宁是一个近视患者,他的视力缺陷能用图 (填“甲”或“乙”)来解释。(3)小宁妈妈为他配了“角膜塑形镜” (俗称“OK镜”),它能通过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那么,矫正后的眼角膜应是图丙中的 (填字母)形态。25.(2025八下·余姚期末)小余在进行“凸透镜”学习时,尝试画出了平行光经过两个凸透镜的光路图。(1)据图可知,凸透镜1的焦距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2的焦距,凸透镜2对光具有 作用。(2)若撤去凸透镜2,将凸透镜1固定在20cm处,在光具座0cm的位置放上一个“F”字光源,在凸透镜右侧放上一个光屏,调节“F”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光屏可在20~120cm 之间任意移动,光屏上是否能出现清晰的像 若能,请写出像的性质;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6.(2025八下·浙江期中)请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是人类首次拍到猩猩使用工具捕猎的情景。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 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 (填“深”或“浅”)。(2)图乙是光线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O点是入射点,介质是空气和玻璃。折射角的度数为 ,反射角的度数为 。27.(2025八下·镇海区期中)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卢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则障碍物距汽车为 m;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能传递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28.(2025八下·宁波期中)老杨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29.(2025八下·海曙开学考)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柱体,横截面如图甲所示,圆弧形玻璃实质上是一个 (选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以便于读数,其成像原理与 的成像原理相同(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如图乙体温计的示数是 ℃。30.(2025八下·海曙开学考)下列是一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光现象:①日食和月食;②水中倒影;③小孔成像;④斜放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弯折;⑤黑板“反光”;⑥立竿见影;⑦镜花水月;⑧海市蜃楼;⑨坐井观天;⑩汽车观后镜。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31.(2025八下·慈溪期末)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装置中明显需要调整的器材是 。(2)调整后,学习小组进行了4次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实验序号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cm 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cm 烛焰像的大小与烛焰大小的比值1 30 20 0.72 24 24 13 18 36 24 15 60 4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②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36cm 时,调节光屏使之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cm,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32.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次数 1 2 3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大焦距/ cm 8.0 4.0(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 cm。(2)由表中的1、2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得出结论:对同一凸透镜, 光入射时焦距小些。(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16.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由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33.(2025八下·慈溪期中)小明喜欢吹笛子,他发现按住不同的孔时,笛子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学习了声现象的相关知识后,小明意识到声音与空气柱的振动有关,他和其他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猜想1: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长度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明和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吸管、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大家选择5根吸管,堵住其中的一端对着另一端吹气,用示波器记录声音的频率。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吸管的长度和横截面就相当于空气柱的长度和横截面)。实验吸管 吸管长度/cm 吸管横截面积 S/mm2 频率 f/ Hz1 10 5 35002 15 5 31463 10 8 33304.. 10 10 31125 20 5 2693【交流分析】(1)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1、3、4的数据,可知空气柱 相同时,空气柱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低。(2)为了验证猜想2,应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为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四、综合题(每空1分,共10分)34.(2025八下·慈溪期末)现代汽车广泛利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 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如图,汽车利用倒车雷达发射声波,经过 0.01s 后收到回波。如果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汽车此时离障碍物多远 35.(2024七下·北仑期末)如图所示,一束紫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光屏A点处呈现一个紫色光斑,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均不变。(1)若将紫光改成红光,则红色光斑位于A点的 (选填“原位置”、“上方”或“下方”)。(2)若将紫光改成白光,则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是光的 现象。36.(2024七下·拱墅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1)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2)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37.(2024七下·德清期末)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人体头顶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1)人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2)在月球上不能使用这种身高测量仪,因为 ;(3)已知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越长,精确度越高;若想提高测量精确度,应 (选填“伸长”或“缩短”)竖杆的长度;(4)已知感应器与测高台的距离为2.5米,此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米/秒,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秒,请计算该同学的身高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的虚像。【解答】A、红杉林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正确;B、湖中的锦鲤,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C、灯光秀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D、树影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故答案为:A。2.【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解答】A、玻璃板应选用厚度较小的,否则两个面都成像,会干扰实验,故A错误;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故B错误;C、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更大,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C错误;D、有刻度的纸张便于读出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用于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故D正确。故答案为:D。3.【答案】D【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解答】A、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A错误;B、细管不断被减短,空气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探究的是音调与振动频率的有关,故B错误;C、探究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可用于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正确。故答案为:D。4.【答案】D【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解答】体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故选D。5.【答案】C【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AB、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感冒时敏感度下降是由于鼻黏膜肿胀导致气味分子无法有效接触嗅细胞,属于传导障碍而非嗅觉功能丧失,故C错误,符合题意;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持续刺激导致神经敏感性降低的生理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6.【答案】D【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 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性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就是触觉。【解答】 A.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故A正确不合题意;B.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故B正确不合题意;C.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故C正确不合题意;D.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所以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A.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判断成像的特点;B.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C.物距成像的特点,根据物距的范围确定焦距的大小;D.根据焦距的大小,由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进行判断。【解答】 A.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B.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物距减小,像距将变大,像也变大,所以应向右移动光屏,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由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u=50cm-15cm=35cm,v=70cm-50cm=20cm,可知35cm>2f,f<20cm<2f,解得:10cm<f<17.5cm;而u+v>4f,即35cm+20cm>4f,解得:f<13.75cm,综上所述,10cm<f<13.5cm,故C错误符合题意;D.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物距等于50cm-40cm=10cm,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8.【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根据图示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判断入射角的大小变化;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得出折射角的大小变化。【解答】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由下图可观察得入射角变大,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则折射角也变大。故选C。9.【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 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 A.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D.墙上映出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 A.光源位置不动,如果把此时的40°角增大为50°,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则此时的入射角会变小,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光斑A将向左移动,故A错误;B.因为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当水面升高时,再次的水面是平行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故反射角不变,故B错误;C.当液面升高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故光屏上的光斑A向左移动到A'位置。如图所示:D.当水面升高时,物体S到水面的距离小了,所以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小了,故D正确。故选D。11.【答案】D【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解答】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A错误;B.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吸音材料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u>v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v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u<v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 当手指按压在指纹采集面上,指纹经凸透镜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识别系统比对成功后开锁,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13.【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解答】 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一般是凸面镜。凸面镜属于反射镜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光的反射,将光线反射到我们的眼中,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原本视野之外的物体。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4.【答案】A【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判断。【解答】 A.光线斜射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光由空气斜射入中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正确;B.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应该大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了。故B错误;C.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图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线箭头标错了,故C错误;D.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图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线箭头标错了,故D错误。故选A。15.【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m,则相距像与他之间的距离为2m×2=4m;由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2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可得,他远离平面镜的距离为s=0.1m/s×2s=0.2m,此时他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0.2m+2m=2.2m,所以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2m;此时他的像到他的距离为2.2m+2.2m=4.4m;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故答案为:D。16.【答案】D【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解答】A、图甲是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它利用凸面镜的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故A错误;B、图乙是小孔成像,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可知是实像,故B错误;C、倒影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正确的图像为,故C错误;D、海市蜃楼的原理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故D正确。故答案为:D。17.【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蜗属于内耳;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解答】听觉细胞位于耳蜗中,感受外界的刺激,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上。故答案为:C。18.【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墙壁上得到了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即物距大于像距且物与像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故答案为:B。19.【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湖水表面相当于平面镜,天空的月亮发出的光经湖面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于是我们看到月亮在湖水中成的虚像,也就是“倒影”,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0.【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B.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判断;C.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判断;D.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判断。【解答】A.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虚像,应该用虚线表示,故A正确;B.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故B错误;C.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C错误;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D正确。故选D。21.【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2)鼓膜;耳蜗【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图示分别表示眼和耳结构示意图,图中的1睫状体,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半规管,9耳蜗,10听小骨,11鼓膜,12咽鼓管,结合题意回答问题。【解答】(1)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7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2)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11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9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22.【答案】镜面反射;潮湿的沥青路面【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析】【分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光在不同表面上反射的两种主要方式:镜面反射:光线在光滑表面(如镜子、玻璃或金属)上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光线平行且方向一致,形成清晰的光束。 漫反射:光线在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散射,失去方向性,导致反射光线不集中,适用于日常物体如纸张和墙壁。 这两种反射现象的特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光的性质。【解答】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镜面反射;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到潮湿的沥青路面更暗。因为潮湿的路面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全部反射到一个方向;其他的方向看过去都是黑暗的;故答案为:镜面反射;潮湿的沥青路面23.【答案】2.2;虚;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解答】 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8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与平面镜距离也为2.8m。要求被检查者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为满足检测要求,被检查者应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5m-2.8m=2.2m; 平面镜里看到的视力表是虚像。若将视力表向左移动0.5m,则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则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但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小敏在平面镜里看到视力表的像大小不变。24.【答案】(1)晶状体(2)乙(3)B【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晶状体的凸度改变,焦距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像距,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2)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才看不清物体的。(3)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解答】(1)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整,从而使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可知图乙可以解释近视患者的视力缺陷。(3)矫正后像会向右移至视网膜,说明具有发散功能,形状与凹透镜,即图中的B。25.【答案】(1)等于;会聚(2)不能,因为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以无法在光屏上出现实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该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2)虚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解答】(1)由图可知,凸透镜1和2的焦距均为30cm,可知两个凸透镜的焦距相等。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可知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2)将凸透镜1固定在20cm处,在光具座0cm的位置放上一个“F”字光源,此时物距为20cm,小于凸透镜的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可知在光屏上不能出现清晰的像。26.【答案】(1)折射;浅(2)60°;35°【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折射定律由荷兰数学家斯涅尔发现,是在光的折射现象中,确定折射光线方向的定律。(1)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界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2)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别在法线的两侧;(3)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i'的正弦的比值,对折射率一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光从光速大的介质进入光速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从光速小的介质进入光速大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基本原理,描述了光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规律。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解答】(1)图甲是人类首次拍到猩猩使用工具捕猎的情景。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偏折的形式,这主要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猩猩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要浅。(2)折射角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60℃,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所以为35°;故答案为:(1)折射;浅(2)60°;35°27.【答案】超声波;1.7;信息【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超声波指频率高于20000Hz;根据s=vt计算路程;声音能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答】 (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故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传递信息来工作的;(2)由题知,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又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所以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s=vt=340m/s×0.005s=1.7m;(3)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8.【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音叉振动导致小球振动,同时音叉发出声音,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小球的振动,现象更明显。【解答】(1)音叉振动产生声音,旁边的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乒乓球可以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更易观察。29.【答案】凸透镜;放大镜;37.5【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透镜的识别及特点: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面镜是反射面为凸面的面镜,对光线有发散反射作用;凹面镜是反射面为凹面的面镜,对光线有会聚反射作用 。体温计的圆弧形玻璃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体温计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来便于读数,成像原理和放大镜相同。(3)体温计的读数: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 ℃,读数时要看清液柱末端对应的刻度值。【解答】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柱体,圆弧形玻璃实质上是一个凸透镜便于读数,成正立放大的像,成像原理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由图可知,体温计分度值是0.1℃,液柱液面在 37.5℃位置,故读数为37.5℃。30.【答案】①③⑥⑨;②⑤⑦⑩;④⑧【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的传播有三种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等。【解答】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和影子的形成等;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等。因此①日食和月食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②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③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④斜放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弯折是光的折射形成的;⑤黑板反光是镜面反射,是反射现象;⑥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⑦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形成的;⑧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⑨坐井观天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看到范围较小的;⑩汽车观后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扩大视野的。综上分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①③⑥⑨;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②⑤⑦⑩;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④⑧。31.【答案】(1)凸透镜(2)12;18【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将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根据成等大像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大小。【解答】(1)由图可知,凸透镜的位置过低,其中心未与光屏的中心以及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①由实验2的数据可知,此时像与物等大,且物距等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像距等于36cm时,物距等于18cm,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当物距等于32cm时,像距等于18cm。32.【答案】(1)10(2)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蓝(4)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焦点和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按刻度尺读数即可;(2)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2次实验所用凸透镜的材料相同,凸起程度大的焦距小;(3)由图乙可知,红光比蓝光偏折能力的强弱,可以判断对同一凸透镜入射时焦距的大小。(4)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解答】 :(1)由图甲读数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40cm-30cm=10.0cm;(2)观察表中数据,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由图乙可知,红光比蓝光偏折能力弱,所以对同一凸透镜,红光入射时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4) 若不是由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33.【答案】(1)长度(2)1 、 2 、 5;空气柱横截面积相同时,空气柱的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音调的影响因素包括:振动频率: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发声体的材质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发声体会影响音调的高低。 发声体的长度和张紧程度:例如,琴弦的长度和张紧程度会影响音调。 振幅:虽然振幅主要影响响度,但也会间接影响音调的感知。 声音源的距离:声音源离听者的距离也会对音调产生影响。【解答】(1) 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1、3、4的数据,可知空气柱长度相同时,空气柱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低。(2) 为了验证猜想2,应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为1 、 2 、 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柱横截面积相同时,空气柱的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故答案为:(1)长度;(2)1/2/5;空气柱横截面积相同时,空气柱的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34.【答案】反射;1.7m【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路程等于速度与时间点的乘积进行计算,注意要将所得距离除以2,因为计算所得的声音经过的距离为车和障碍物之间距离的两倍。【解答】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可利用反射回来的声波定位方位和时间。汽车此时离障碍物的距离:。35.【答案】下方;色散【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紫光和红光是单色光,紫光偏折能力大于红光,白光是复色光,会发生色散现象。据此来分析回答。【解答】(1)根据光的色散实验可知,对紫光偏折能力最强,对红光偏折能力最弱,将紫光改成红光,则红色光斑位于A点的下方。(2)当白光经过三镜后,在光屏上从上到下会分解成红、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36.【答案】(1)放大橡皮膜的微小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乒乓球并未弹起,也听不到声音【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乒乓球的振动幅度比橡皮膜要大得多,可以间接说明橡皮膜在振动;(2)根据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答】(1)在实验中,橡皮膜的振动幅度很小,不易观察,但是与之接触的乒乓球振幅很大,因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1)橡皮膜的振动不易观察,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橡皮膜的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乒乓球在月球上不能被弹起,同时也听不到声音。37.【答案】不能;月球表面为真空,超声波无法传播;伸长;1.65米【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人类的听觉范围20~20000Hz,将超声波的频率与之比较即可;(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当人的升高一定时,竖杆的长度越大,则超声波到人传播距离越大,则传播时间越长;(4)根据s=vt计算出超声波传播的距离,它的一半就是人的头顶到杆顶的距离,最后用2.5m减去它得到人的身高。【解答】(1)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超出人类的听觉范围,所以人不能听到超声波。(2)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超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在月球上不能使用超声波身高测量仪。(3)伸长竖杆的长度,可以增加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使测量更精确。(4)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 3秒,则超声波传播距离;该同学的身高。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3(学生版).docx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3(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