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9课 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构建“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复辟帝制-二次革命”时间线索;分析革命形势发展,理解各省独立对清王朝的冲击。2.多角度阐释武昌起义的成功因素、《临时约法》的政治意图、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提升分析能力。 3.感受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认识民主共和理念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一、武昌起义1.背景(1)军事基础:革命党人之前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2)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一、武昌起义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李侃《中国近代史》革命团体 时间 领导人 地点兴中会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公强会 1901年 梅际郇、童显懋 重庆华兴会 1903年 黄兴、宋教仁 长沙光复会 1904年 蔡元培、陶成章 上海易知社 1904年 张惟圣、虞维煦 江西岳王会 1905年 陈独秀、柏文蔚 安徽日知会 1906年 刘静庵 武昌同盟会 1905年 孙中山 东京(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一、武昌起义(5)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武昌空虚1911年5月8日清廷推出“皇族内阁”1911年5月9日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铁路1911年5月——10月民间抗议不断,陆续发起各地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保路运动。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广义:一、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2.概况湖北军政府成立湖北军政府旗帜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主力:部分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经过: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三镇获胜成立军政府占领武昌进攻总督衙门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阅读课本P53《相关史事》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一、武昌起义3.结果:全国响应,清政府瓦解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武昌汉口汉阳一、武昌起义思考:阅读教材,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历时之短,体会“疾风骤雨”般的辛亥革命。8小时2天41天80天123天占领湖广总督衙门占领武汉三镇十余省区独立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评析:(1)清政府已彻底失去民心与统治能力,其腐朽统治在时代浪潮下难以为继。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2)独立省份很多是由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导,革命存在不彻底性。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建立时间:1912年1月1日首都: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纪年: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立法机构: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意义: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孙中山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概念区分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国家名称南京临时政府:特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领导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央政府。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没有经过法定程序,比较仓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1)内容主旨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评价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进步性: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三权分立有效防止专制独裁)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因人设法”)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1. 确立共和政体:明确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君权神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2. 体现民主原则:以法律形式保障公民的言论、集会、结社等民主自由权利,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诉求。3. 构建分权体制:规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运作模式,防止权力专制。4. 性质定位明确: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专门以宪法形式规范国家制度的文件,其内容和精神完全服务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设,区别于封建时代的法律典籍。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剪辫图新式服装民国女性放足当时虽然未能完全执行,但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1.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革命党人面临的形势清政府外国列强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立宪派和旧官僚施 压革命党人军事进攻政治欺骗妥协退让被迫重用逼宫支持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颠覆之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1月1日2月12日2月15日3月10日3月11日4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宣统帝下诏退位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①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② 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③ 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3.二次革命(1)背景矛盾激化建立独裁统治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②1912年集合各政党组建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占据优势,制约袁世凯权力重金收买不为所动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年仅31岁。导火线:宋教仁案总统制责任内阁制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2)概况为什么被称为二次革命?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时间:领导人:结果:1913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案袁世凯专制独裁。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江西都督李烈钧(国民党)广东都督胡汉民(国民党)安徽都督柏文蔚(国民党)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四、辛亥革命的评价1.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君主专制≠封建制度】(2)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民族革命:反对侵略,追求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反对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四、辛亥革命的评价你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吴玉章回忆录》(1878—1988)3.局限性: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四、辛亥革命的评价4.失败原因材料一 ……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 ---《中国近代史》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1年10月10日时间:时间:191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的序幕主力:湖北新军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